西夏人橫掃北宋的精銳鐵騎-鐵鷂子
西夏帝國作為一個能屹立於西北將近二百年的少數民族政權,自然需要一支強悍的軍隊作為支撐。西夏軍隊因為是一支以西北少數民族部眾為主體的軍隊,所以擁有游牧民族軍隊的傳統特點。但因為西夏人又吸收了中原的技術成果,因此具備了一些與傳統游牧民族軍隊不同的特點,具有相當的特色。
▲西夏軍隊
西夏軍隊以兵種劃分,有步兵、弩兵、騎兵、炮兵四大類。
步兵,是針對西北個別地區並不利於騎兵活動而組建的軍種,其中精銳號稱「步跋子」。
弩兵,顧名思義使用強弩,以強弩射擊來打擊敵軍以提供火力支援的兵種。
騎兵,是西夏軍隊的核心兵種,多承擔作戰中衝擊敵陣撕開缺口的任務,其中精銳鐵騎號稱「鐵鷂子」。鐵鷂子人馬俱甲,士兵更是身穿著名的冷鍛瘊子甲,史稱「刺斫不入」。
炮兵,又名「潑喜」軍,是使用微型投石機「旋風炮」(可以放在駱駝背上發射)給軍隊提供火力支援的兵種。
▲西夏國王與侍從
西夏人實行「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西夏人的主體党項人每家(帳)要出數名壯丁,組成一「抄」。每「抄」包含一名正軍(正式士兵)和多名負贍(隨軍雜役)。如果把西夏軍隊比作一把利劍的話,這些「抄」就是西夏軍隊的基礎「劍身」。在此基礎上,西夏又挑選國內各大党項部族的精英組建了「六班直」,起到加強戰力和控制部族的雙重作用,可以看做是「劍刃」。此外,西夏人還組建了重裝騎兵來作為西夏軍隊的「劍峰」。
西夏軍隊中不只有党項人,其他民族在西夏軍隊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並被稱為「族外軍」。其中漢人的精銳部隊有著「撞令郎」的別稱,在中日合拍的電影《敦煌》中,主角趙行德加入的就是這種部隊。
西夏軍隊這支利劍的「劍柄」便是組織這些軍隊的左右廂十二監軍司。每當有軍事任務的時候,西夏皇帝將通過十二監軍司集合整個帝國的軍隊,「每有事於西,則自東點集而西;於東,則自西點集而東;中路則東西皆集」。
要想開疆擴土,縱橫西北兩百多年,光有西夏軍隊這柄「利劍」是不夠的,自然也需要精妙的「劍法」去揮舞這柄利劍,也就是要有高超的戰略戰術。根據史料記載,西夏軍隊用兵詭詐多變,「多立虛寨,設伏兵包敵」。也就是多使用「虛寨」等誘餌,誘使敵軍進入己
買宋朝官兵、利用間諜等方式來達到目的。
▲西夏壁畫中的武士
具體到作戰方式上,西夏人「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根據宋方官員說法:「賊始縱鐵鷂子沖我軍,繼以步奚挽強注射,鋒不可當,遂至掩覆。」但是因為西夏軍隊的重騎兵「鐵鷂子」在一次衝鋒失敗後很難再組織第二次衝鋒,所以如果能頂住西夏重騎兵的衝擊,那麼基本就奠定了對其作戰勝利。,按照宋軍將領的說法:「一進卻之間,勝負決矣」。西夏軍隊在進攻失利後也會選擇撤退,而不是戰至一兵一卒,史稱「不恥奔遁」。
▲記錄片《神秘的西夏》宣傳片片花
另外,西夏軍隊因兵源多是党項人的關係,所以擁有很多党項人特有的民族特性。比如雖然對寒、暑、飢、渴皆有一定的忍耐力,但是對西北地區少見的「雨、雪」十分厭惡,更有在大雪中兵敗的戰例。
被稱為「西夏立國三役」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這三場會戰,可以看做西夏軍隊特質的其中體現。在這些會戰中,李元昊多利用戰陣以外的計策,引誘宋軍一部進入包圍圈然後伏擊。但因西夏戰力所限,雖然其三戰皆捷,但皆不能獲得決定性的「以少換多」的勝利。而且由於宋軍的頑強,雙方多是「殺敵一千,自損一千」的硬仗。是故雖然西夏人在三場會戰中都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卻沒有真正獲得對宋的優勢。
▲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項族的首領
在三川口一役中,李元昊先是利用拉攏、收買等計策,在宋軍重鎮金明寨內培植了卧底,隨后里應外合攻佔了金明寨。李元昊又用誘敵深入之計,將一萬宋軍誘至三川口,待宋軍進入包圍圈後伏兵四起,從而擊敗了這支宋軍。在消滅了三川口的宋軍後,元昊又領兵進攻延州,但久攻不克,最後恰逢大雪,人困馬乏,李元昊只得領兵北撤。
三川口一役之後,宋廷調整部署,派遣韓琦與范仲淹重整西北邊防。一時之間,宋朝邊關士氣為之一振,對夏戰況也有所好轉。然韓、范二人意見相左,韓琦認為一次大規模的遠征便可以解決西夏,於是好水川之役爆發。
▲西夏景宗李元昊半身塑像
在好水川之役前,因為宋王朝重整西北軍事,所以西夏人遭遇了一連串軍事失敗後。不過西夏丟失了人馬牲畜財富,而宋王朝則丟掉了謹慎。結果此役中,對夏作戰中頗有戰功的任福重蹈覆轍,被李元昊引誘至好水川而遭遇西夏軍隊數萬兵馬的伏擊。宋軍雖然奮力作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最終被西夏軍隊擊敗。雖然一部分宋軍通過各種方式突圍而出,但此戰宋軍較前一役損失更大。不過西夏軍隊為了擊敗這支宋軍也付出相當代價,戰後評價雙方「殺傷相當」。
▲元昊稱帝-來源《神秘的西夏》劇照
好水川之役後,西夏可以說是「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於是在接下來的一系列進攻中屢屢受挫。結果宋軍在這受挫中又讓一些人有了輕敵之心,於是便有了「定川寨之役」。
在定川寨之役前,宋軍將領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對夏小勝後,又積累起來的自信和驕傲,並開始其有了輕視西夏人的心理。宋方主將葛懷敏不聽從上級王沿「切勿深入」、「背城為營」、「誘敵伏擊」的合理建議,輕敵冒進,最終被西夏軍隊困於定川寨。在定川寨,宋軍因寡不敵眾,又在與西夏軍隊交戰時遭遇風暴襲擊,所以未能在交戰中獲取優勢,只能敗退回定川寨。宋軍主將葛懷敏決定於次日凌晨突圍。
▲遊戲截圖-西夏鐵鷂子
當日凌晨葛懷敏率一部人馬在前先行突圍,至中途發現道路已被西夏軍隊破壞。此時西夏伏兵四齣,擊敗了葛懷敏部,葛懷敏部除個別將領突圍而出,退保定川寨外,幾乎全軍覆沒。此役宋軍損失「軍士九千四百餘人,馬六百餘匹」。在葛懷敏部被擊敗後,沿邊宋軍兵力分散,精銳不足,已難與西夏軍隊抗衡。於是西夏軍隊縱兵大掠,結果在潘原被宋軍擊敗。此敗後,李元昊聽聞宋軍援兵即將到達後,退兵回境。
▲ 西夏武士
縱觀三次會戰,西夏軍隊獲勝的方式基本都是「誘敵深入,圍而殲之」,是一支在戰略
上較為間接,而在戰術上傾向於直接作戰的軍隊。
這一戰術能成功的物質基礎是西夏人擁有的充足馬匹,以及西北地理環境對於宋方的極大不利。西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優秀的產馬地,出產大量優質的馬匹,使擁有這一地區的勢力可以發展出數量龐大的騎兵部隊和大大加強軍隊的機動能力。
▲西夏青銅骨朵
而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在宋代時很不利於中原王朝的用兵,正所謂「朝廷出師常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七八程乃至靈州,既無水草,又無人煙,未及見敵,我師已困矣」。西北地區的惡劣地理環境讓缺乏戰馬的中原王朝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才能深入作戰,是故宋軍深入西夏境內的大規模遠征多因為地理環境的惡劣而陷入給養不足的境地,最終被「以逸待勞」的西夏軍隊擊敗。
▲出土文物-西夏令牌
面對這種情況,宋軍最終選擇了「進城淺攻」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堡壘戰術,來逐漸逼近西夏人,來應對西北地區惡劣環境對宋軍的不利影響。最終,這種戰術大大扭轉了宋夏的戰爭形勢,當然獲得這種優勢所付出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而且此時女真人已經開始在北方崛起了……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鑄劍師老沈的私人微信號:LQLSSFB ?長按左邊字母複製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複製
※西夏最強的騎兵,鐵鷂子,打得北宋只能承認西夏獨立
※南宋一武將,大敗西夏鐵鷂子,生擒金國「青面夜叉」,與岳飛齊名
※盾牌上的一個小改變,竟讓北宋逆襲大敗西夏騎兵鐵鷂子?
※三千鐵鷂子殲滅數萬精銳宋軍,西夏最強軍團名不虛傳
※《大瀋陽說如東》:「戳壁腳」、「一塌糊塗」和「放鷂子」的來歷
※兵家必爭——第三期:大白高國的不死軍團「鐵鷂子」
※金口靈斷——勾勾鼻子鷂子眼,一路同行三分險
※功夫電影鷂子高三為何未拍先火真正原因曝光讓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