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的大功臣,讓明朝多存在幾百年,卻被皇帝視為必殺之人
我們都知道清官難得,但是既是清官又是智勇雙全、對朝廷又是忠心耿耿的官員,在歷史上屈指可數,明朝的于謙就是這一類人的代表。他為官清正廉明,不奉承權貴,不巴結富人,體恤百姓,效忠朝廷,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廉吏,明英宗為何非要殺他呢?
我們先從明英宗繼位之後說起,明宣宗去世後,九歲的朱祁鎮繼承皇位,稱為明英宗。他在位期間也是勵精圖治,立志將國家治理好,寄宏願能超越祖先,成為一代明君。但是他自視甚高,又專寵宦官王振,使得王振集團在朝堂之上為非作歹,朝中大臣怨聲載道,彈劾王振,也多次因為沒有確鑿證據無疾而終,有些朝中大臣看王振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不少都去巴結奉承一番,但是于謙例外,於是王振覺得于謙是看不起他這樣的宦官,對他懷恨在心,多次在皇帝耳朵邊進讒言,想除掉于謙,每次都是被幾位廉明的大臣解救出來。
到了正統十四年,蒙古大軍南下,一路殺燒搶掠,明英宗認為可以效仿先人,與蒙古大軍開戰,向國人展示明君的英明神武,又聽信王振等人的讒言,親自督戰,不料,卻在攻打敵軍的過程中,腹背受敵,被瓦剌人俘虜。一時之間,國中無主,方寸大亂。
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為了穩定大局,決定擁戴明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稱為景泰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一起商議對抗蒙古大軍的事宜,並在景泰帝登基之後,處死王振等人,在王振坐在牢籠中遊街示眾時,百姓們紛紛拿起雞蛋和爛菜葉砸向他們,以表達內心的不滿。
當時北京城的守兵不足十萬,于謙一介文官,穿上盔甲,騎上高馬,奮勇殺敵,沖在最前面,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城中的男丁紛紛加入軍人的行列,老百姓們從家裡拿出糧食運往守城軍營,護城體系在短短几天內就建成,軍民上下一心,只為抵禦蒙古大軍侵襲。
蒙古軍雖驍勇善戰,但在中原作戰方面還是很不足的,在於謙帶領下的守城士兵抵死守城,敵軍節節敗退,終於蒙古大軍在情勢十分不利的情況下,選擇退軍逃跑,中途將明英宗放了回來。跟蒙古大軍的這一仗,使于謙更受百姓的愛戴。
明英宗回來之後,在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野心家的攛掇下,進入紫禁城,端坐龍椅,恢復帝位,當時已經在病榻上的景泰帝聽聞明英宗已恢復皇位,知道大勢已去,無計可施,隨著病情的加重,僅過了一個月,就病逝了,年僅30歲。
明英宗復辟之後,大肆殺害曾經擁戴景泰帝的官員,但是在殺于謙的問題上,明英宗一直在猶豫,但是曹吉祥勸說不殺于謙復辟師出無名,因此,明英宗在宦官和野心家的攛掇下,果斷下令叛殺于謙。
于謙坐在牢籠里,遊街示眾時,百姓們紛紛為他送行,也為他喊冤,據說,當時殺于謙時,天空忽作雲霧,陰雲避天,可謂是天怒人怨。
※她是一個奇女子,嫁給一家祖孫三代,卻被明朝視為最堅強的後盾
※韓國有一石頭,幾百年來被其視為恥辱,至今不敢砸
※曾滅三地,降五國!此人殺父篡位,卻被視為一代明君
※韓國境內有一座牌樓,卻被視為幾百年來的恥辱,最終被韓國人強拆
※他在明末被視為救國希望,最後功虧一簣
※清朝滅亡後,那根曾經視為屈辱的辮子,很多人死都不願剪
※清朝滅亡後,那根曾經視為屈辱的辮子,很多人死都不剪
※清朝一超級戰將,卻四起四落錯失皇帝之位,被多爾袞視為最大威脅
※清朝皇帝視為上封寶劍的武器,凡重要出征必用它,時隔二百八十年不生鏽,如今下落不明
※此人是國葬第一人,為何卻被李宗仁視為神明!
※古代宮中有一種害人手段!被皇帝視為禁忌,但仍舊有人冒死去用!
※此人大節有虧,後人視為漢奸,不過歷史卻肯定了他的功績
※此人在趙國三年,被平原君視為無能兒,卻在關鍵時刻立功
※清末小妓女,捲入政治漩渦,與之有染者均倒大霉,被視為不祥之人
※三朝皇帝視為股肱,張廷玉除了才華,還有一個優勢他人不具備
※皇太極在朝鮮樹了一塊碑,曾先後幾次被推倒,如今被韓國視為國恥
※被後人視為一代賢后,劉秀最愛她,為何第一任皇后不是她?
※他被視為能夠光復明朝的光武帝,但是為何僅僅支撐了1年時間
※古代帝王眼中的神葯,被視為吉祥長壽的象徵,如今人們卻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