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將文學與自我植根白鹿原》
文/清池
今晨上班不多會兒,辦公室有人驚爆陳忠實去世的消息,我一陣驚訝之外還是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基於一名媒體人的職業嗅覺,我趕緊百度相關消息,零星的一點簡訊,以及有些相互抄襲的關於陳忠實生平的簡介,直至我寫稿結束,網上關於陳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已鋪天蓋地,而關於他更多詳盡介紹的文章卻少之又少。
作為一名陝西本土知名作家,我們最直接的方式大概只能靠從他的巨著中來讀懂他和他的白鹿原了。只是,《白鹿原》被世人更多地所知,大概多緣於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版。
當無限的文字想像空間被膠捲記錄鋪陳出有限的畫面時,你腦海中白鹿原的千百種模樣大概只能定格成一種。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太遼闊,而王全安卻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演繹了這部巨著。在劇透前期宣傳中,陝西出去的幾大著名導演,如張藝謀等都未有勇氣去拍攝這部巨著,王全安是後生可畏,更是另闢蹊蹺。
世代生長在這片后土上的後生,有著粗狂、直白、火熱的性格,片中表現的感覺較好地敞開著呈現陝西關中風俗,扯嗓的秦腔,豪放的土碗,自然還有實在的陝西方言,最本真的陝西楞娃的豪放感。這大概是就是王全安眼中的陝西味,只是陳忠實的《白鹿原》本是一部民族的秘史,卻被演繹成了一個女人的史詩,田小娥本只是書本中一個配角,一個不檢點的悲劇角色,而在電影版中她被作為一個引子成為貫穿整個電影的主線,這大概也是現代影壇與文壇的一種隔膜,文字工作者的一層感傷吧。書中構築的龐大架構是否需要一部電視劇飽滿詮釋完全,我拭目以待。
作為一名85後,於《白鹿原》,於那段隔著半個世界的時代隔閡,有太多同齡人和我一樣,不能完全體味那段歷史的風雲際會,但同為土生土長的陝西關中人,我卻能隔著文字找出同樣的對腳下這片黃天候土共有的深愛。
從路遙、賈平凹再到陳忠實,他們都將自己的作品立足點支在了陝西這片粗狂的土地上,支進廣大民眾的心中。只是,陳忠實更純粹,他實實在在地將自己的一輩子交給了這裡,託付給了白鹿原。聽說,成名後的他回到了家鄉,過起了粗茶淡飯的淡泊節儉生活。他和他的文字終從白鹿原走出,最終又回歸了白鹿原。
這是文人的風骨和傲骨,也是對文學前途的探索和拷問。
放眼當今文壇,隨著閱讀方式的徹底變革,純文學創作已經變成遍地開花,卻日趨呈現泡沫化膨漲浮華的趨勢,網路寫手日更萬字的水貨碼字方式,從霸道總裁文到畸戀穿越,太多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寫手作家,用粗製濫造的文字編纂著自己虛構的文章,蠶食著他人的時間,熏染著未成年者的價值觀,填飽著自己日趨強烈的慾望。幾天前,第十屆中國作家富豪榜評選火熱開啟,陳忠實未在其列!如今再翻開細看,絕對是個極大的諷刺。大約真正的作家是會用一生愛惜著自己的羽毛,恪守著一個文人的良心和職責。
今天,朋友圈裡被許多大學同窗轉發的關於陳忠實逝世的消息刷屏,作為母校的客座教授,我們大家都有幸目睹先生的儀容,灰白而稀疏的頭髮,樸素的穿著,有著關中人慣有的皴黃膚色,眼睛大而深亮,始終操著一口濃重的陝西方言腔沉穩地講著關於文學、大學和創作,階梯教室里黑壓壓的一眾學生安靜地聆聽,平易近人的感覺像是聽一位老者的諄諄教導。於是,今天在聽聞這個消息的時候,還是有幾分不願相信……
斯人已逝,唯為文字悼念,拷問以文字謀生的筆者,書寫的意義。
願逝者安息。
作者:清池,策劃編輯,期刊寫手,原創作品,轉載請聲明,謝謝。
※益普生:植根中國書寫輝煌
※安玉民——植根草原,彰顯生命之魂
※人當奮發如木,埋首植根土地,虔誠接納陽光
※科學植根討論:創新源於碰撞——上海青年學者論壇帶來的啟示
※植根民俗文化 弘揚愛國傳統 各地群眾文明過端午
※植根消費者:內衣新秀華陽騰飛解析
※台大教授傅佩榮:人文就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
※它,像一棵樹,植根於你
※人文,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
※馬鈴薯種植根據馬鈴薯在溫度濕度合適條件下將植株基部遮蓋種植
※蘋果庫克:科技植根人性!網友:打賞作何解釋?
※愛情和藝術,都植根於人的性本能
※植根在上猶民間的心靈祈禱——上猶送龍船茶習俗
※人類的性植根於愛侶之間的感情
※本土恐怖分子在美國遍地植根:2成策劃獨狼式襲擊
※雅圖人像:與你相遇的那一刻,一個美麗的願望就植根在我的心底
※盆栽綠植根長著這樣,暗示你換盆時機到了!移植手法很重要
※創意總監Christophe Lemaire的設計代表了他所想的女性的情緒和性格——植根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