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識上彌補不足 傳承中守護技藝

知識上彌補不足 傳承中守護技藝

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該計劃以傳統工藝為切入點,探索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模式,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2016年,為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文件精神,文化部又啟動了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自啟動以來,這兩項工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加強交流,日前文化部在京召開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振興傳統工藝座談會」,來自非遺領域的專家學者、國家級傳承人以及高校和學員代表紛紛發表了感言,並為做好研培計劃和振興傳統工藝建言獻策。


「研培計劃讓我受益良多」

與以往的培訓不同,研培計劃提出了「傳承人群」的概念。參訓學員中既有代表性傳承人,也有他們的子女、徒弟以及長期身處一線的普通從業者。他們普遍認為,研培計劃體現了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在知識上彌補不足,在精神上鼓舞信念。來自陝西延川的劉潔瓊是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鳳蓮的女兒,長期跟隨母親從事剪紙創作,她表示:「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的非遺項目如何適應現代生活,是傳承人必須跨過的一道坎,這也是研培計劃的意義所在。」


來自江蘇南通的吳靈姝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隨父親吳元新(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學習藍印花布的印染和製作。她說:「研修並不是技藝的學習,而是觀念、思維和知識結構的提升。來之前,我在產品製作中遇到了很多困惑,感覺藍印花布太過傳統,穿不上身,走不出去。學習後,我根據老師教授的理念和思路,不斷創新,所做的創意產品受到了很多客人的喜愛。感覺找到了一條讓藍印花布融入家居設計和日常使用的路子。」


來自雲南大理的楊克文長期從事白族民居藝術彩繪,他說:「一直以來,我們所從事的是一個美麗而寂寞的職業。這次參與培訓,讓我感覺到有很多人在關注我們,讓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我認識到,對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要更加深入地認識我們所做事情的文化價值和內涵,讓我的徒弟們有自豪感,讓社會對我們有認同感,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產學研結合促進技藝傳承

對於培養傳承人理論修養和設計能力的重要作用,吳元新自身的經歷就是很好的說明。「我16歲進入南通啟東藍印花布廠當學徒,當時很多外商要新花型,但我們沒有設計能力,只有從民間收集老花型再整理提供給客戶。然而客戶並不買賬,因此訂單很少。1988年前後,我偶然得到了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培訓的機會。通過學習,我的創意設計能力得到了增強,不僅設計的新花樣得到了客戶的認可,訂貨量增大,而且也堅定了我傳承的信心。」吳元新說。


對產學研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業內專家也予以肯定。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邱春林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手工藝發展的最大經驗就是產學研一體化做得好,今天的年輕人也要一邊生產,一邊學習,一邊研究,缺一不可。『眼高手能』才能被稱為一個合格的手藝人,理論修養的培養很重要。」


對此,蘇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美芳十分認同:「在刺繡行業里,技藝是基本功,但是能否綉出好的作品,關鍵是創新思維、提升文化修養的問題。培訓是一個通道和橋樑,能夠激勵學員不斷地學習、進取、提升。」


事實上,學院與民間的交流合作並非我國的專利。「大學與社區非遺傳承的關聯與互動,也是亞太地區高校已經開始的社會實踐課題。研培計劃有助於讓大學和社區活態的文化傳承連接起來,讓傳承人認識到了自身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和堅持的意義,能讓傳承更傳統。」中央美術學院研培計劃負責人喬曉光說。


在肯定的同時,參會人員也對繼續做好研培計劃提出了一些具體意見,包括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定期舉辦青年傳承人論壇和展覽、吸引社會基金參與、支持高校在傳承人所在企業或社區設立教研基地和工作站、支持傳承人開展科學研究、建立評估督查機制、促進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等。

推動傳統工藝可持續發展


研培計劃以傳統工藝為切入點,自實施以來,社會各界人士積极參与、廣泛關注,反映出傳統工藝振興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迫切需求。對於如何振興傳統工藝,與會專家學者也各抒己見。


邱春林表示,必須牢牢抓住傳統工藝的文化屬性、文化價值來研究如何振興傳統工藝。拿鄰國日本來說,傳統工藝並不是日本經濟產業中的重要部分,但是日本對傳統工藝之道的自覺守護已經上升到了國民性的高度。傳統工藝的振興要強調產品品質和工匠精神,才能促進傳統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南京大學教授徐藝乙認為,振興傳統工藝必須注重對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建立傳統工藝知識體系。在產業發展上,傳統工藝不應過分追求經濟產值、一味要求做大做強或藝術品化,而要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讓傳統工藝品以合理的價格和方式進入生活。同時,要注重對傳統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意義的宣傳,可以採取舉辦展覽的方式搭建平台,加強信息交流。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谷泉認為,傳統工藝在歷史上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產物。現在整個社會正在向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邁進,振興傳統工藝所面對的是在兩種文明形態中進行轉化,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他提出要捨棄在設計上單純的非遺符號拼貼,要注重文化附加值的提升,不能過度生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表示:「傳承人群是振興傳統工藝的主體。無論是在市場上為中國人和世界人民提供優質的傳統工藝產品,還是復興傳統文化,都不是簡單地由設計師和設計企業去整合傳統工藝資源,而要尊重和發揮傳承人群的主體力量。」他認為,當前,本質上屬於文化產業的傳統工藝行業亟待文化品格和生產模式的雙重升級,即從原來的低格調美術模式或低質量小商品模式,升級到一種真正有文化品格的、以文化附加值為核心的產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術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建立非常重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
基督教文化對五四時期文學的影響
民族歌舞藝術殿堂「芝麻開門」,7場演出等你來
古琴佛教的因緣
桐廬縣非遺藝人喜獲工美展一金三銀佳績
您可能感興趣

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手工技藝
傳承匠心,助推中醫——黃甡教授講兒科常見病及治療理念
父子接力傳承核雕技藝,義務教授殘障人士
「把制茶技藝傳承下去」
講知識:小動作彰顯專業 好習慣傳承沿學
傳承民間工藝要見人見藝見精神
傳承古老技藝 文殊坊開「非遺」保護基地
中醫師徒傳承將有法可依
「埋兒奉母」宣傳牆,傳承文化不能亂塗鴉
傳遞愛心傳承知識 閑置書籍可捐給豐都縣圖書館
中醫不傳承將永遠消失於世界
貼金技藝傳承人:手藝要想流傳只有把作品變成商品
中醫師承教育 傳承中醫骨科精髓 清代宮廷密不外傳的正骨技術
古法傳承補腎壯陽 讓男人更持久
非遺傳承助脫貧
明式傢具微縮技藝傳承人閻民怡
專家:保護與傳承「非遺」必須讓它回歸生活
培養良好書寫習慣 傳承中華書法文化
傳承技藝 把文化記憶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