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舌尖」到「修文物」:中國紀錄片迎來又一季春天

從「舌尖」到「修文物」:中國紀錄片迎來又一季春天

50歲出頭的楊澤華幾乎是一夜「成名」,他不是演員,而是故宮博物院書畫組的一名文物修復師。


繼《舌尖上的中國》後,一部名叫《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今年在中央電視台首播,後來又在互聯網上傳開,吸引了眾多「80後」「90後」觀眾分享留言,這讓楊澤華等一批故宮裡的能工巧匠成為令人羨慕、敬重的「紅人」。


與此同時,紀錄片界也看到了新氣象——從當初的 「舌尖」現象,到現在的「修文物」系列走紅,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紀錄片產業正在迎來又一季春天。

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普通「外行人」視角,呈現「養在深閨」的中國傳統修復工藝,圍繞「修文物」展開的討論,網友以滿分10分的評價標準給「修文物」打出了罕見的9.4分。


楊澤華看了自己在紀錄片里的表現,覺得「非常真實」。他和這部作品的導演、「80後」製作人葉君在央視紀錄頻道上海見面會上坦言,從普通人的角度看,確實需要這樣的紀錄片去幫助大家了解故宮和傳統工藝,「這是對老祖宗文化的充分尊重」。


追溯到2012年,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走紅時,曾令眾多紀錄片工作者興奮不已。但那以後,一方面美食類紀錄片扎堆拍攝,新意下降,另一方面國產紀錄片中尚未能產出與「舌尖」第一季媲美的震撼之作。


而今,《我在故宮修文物》受歡迎,也令紀錄片行業再度受到關注。

近期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6》顯示,中國紀錄片年生產總投入超30億元,總收入接近47億元。2015年,衛視頻道、專業紀實頻道共播出紀錄片約76400小時,其中首播節目總量24000小時,同比增長3.9%。


報告還顯示,從行業投入佔比看,電視台依然是紀錄片制播的絕對主力,投入佔全行業的6成多,在2015年,僅各大電視台對紀錄片生產的投入就增加了3.2億元,增幅達21%。此外,民營機構、新媒體的製作投入也均以億元計算,成為行業後起之秀,與電視台進一步形成合力。


除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央視紀錄頻道近期將集中推出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一季)》《自然的力量》《功夫少林》等。


據央視紀錄片項目負責人介紹,近年來4K超清技術、無人機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等在全球不斷升級換代,紀錄片創作也必然不斷與時俱進。央視通過一次次深入實地的「探奇」,近期將故宮傳世技藝、少林武術絕學、藏羚羊的生存現狀全貌等罕見題材,呈現在觀眾面前。


無獨有偶,在中國紀錄片拍攝重鎮上海,4月誕生了首個紀錄片公益放映空間,每月定期免費向觀眾播放4K畫質的紀錄片,首期呈現四集大型紀錄片《西藏》。

項目主辦方、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總監干超說,中國紀錄片產業正在經歷一個爬坡階段,在經濟社會類、探險類題材攝製方面有很大潛力可挖。


2015年上海嘗試了由紀錄片團隊攝製的真人秀《跟著貝爾去冒險》,在電視收視率和網路點播量上取得 「雙贏」。片中主角、英國探險家貝爾與中國團隊還一起研發了「中式」探險真人秀模式,今年將作為一種新的電視模式出口到法國。


「除了技術進步和敘事模式的創新,作品中特別講求的情懷和擔當,依然是紀錄片發展的根本。」葉君說,他把紀錄片攝製與文物修復做了一個比較,相似之處在於都有一種執著,最終都是通過最恰當的方式,把中華文化呈現給世界。(新華社上海4月30日專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興在線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溫柔的《二十二》,讓我們看到了國產紀錄片的春天
國產紀錄片的夏天到了嗎
《四十年》陶曉清嗨走紅毯「亞洲未來」唯一紀錄片襲東瀛
余秀華紀錄片斬獲國際大獎 國產紀錄片迎來黃金時代?
看完BBC的紀錄片《中國春節》,真想馬上就回家過年!
回顧昨日的《中國天文》紀錄片分享會
台灣紀錄片《衝天》:中華民國第一代空軍的歷史記憶
哈登首部中文紀錄片 《一步登天》
BBC眼中的《中國春節》:假期最值得看的紀錄片
紀錄片《輝煌中國》第二集:中國科技實力簡直逆天了!
大片來啦!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今晚八點登陸央視
春節第一推!大年初一,新華社推了一部微紀錄片
大型人文紀錄片《天下媽祖》第四集
這部紀錄片播了13年還在繼續,堪稱《舌尖上的中國》日本版!
《地球脈動》 拍到第二部,BBC 如何像拍大片一樣拍紀錄片?
收藏第二輯:《航拍中國》成網紅,還有哪些紀錄片讓你心潮澎湃?
紀錄片《輝煌中國》第一集:那些讓世界震驚的「圓夢工程」
這部霸屏央視9次,《舌尖上的中國》原班打造的紀錄片,就說一個字,鮮!
國人都該看的紀錄片,《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