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藩鎮和削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為持久和永恆的主題,幾乎貫穿於中華帝國的每個朝代。漢朝的異姓王、同姓王作亂,唐代的藩鎮格局,明代的靖難之役,清初的三藩之亂。如果將藩鎮現象比做一個帝制時代王朝的癌症的話,是非常恰當的。究其原因就是高度統一的皇權帶來了巨大權利誘惑和保衛這種巨大權利所需要的強大軍事力量天然構成了一個循環因果關係。要鞏固權利就得有軍事力量,有了軍事利力量又幾乎必然覬覦權利。所以在中國的大王朝中,只有宋代相對面臨的藩鎮問題較弱,而這卻是以犧牲王朝的防衛力量作為代價的,所以宋朝雖然穩固卻顯得羸弱。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聊聊漢代和西晉時期兩次影響深遠的藩鎮之禍: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敬請收聽(微信公眾號「古哥古點」有音頻可以聽!)。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割據難題

一般而言,帝國制度越不成熟的早期歷史階段,藩鎮現象的規模及其影響越為嚴重。這可能是基於兩點原因:一是科舉制度沒有確立之前,普通的士人缺乏階層上升的社會通道,造成相當一部分有企圖心有能力的人才並不能入仕於中央王朝,從而尋求在地方政權中嶄露頭角;二是統治階層的思想和相關理念還沒有完成體系建設,在早期歷史階段遠遠沒有達到深入人心的程度,效忠於且唯一效忠於中央政權尚未成為一種普遍的政治正確和自覺信仰。所以「良鳥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還頻頻出現在部分人群的主流意識當中,及宋以後才變成《名賢集》所謂的「既讀孔孟之書,必達周公之禮。一馬不鞴雙鞍,忠臣不事二主」。然而中國的政治倫理可笑之處也在這裡,舉著孔孟拉大旗,但是孟子自己就主張:「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孔子也被金庸先生引用馮夢龍的《古今笑》之典諷刺:「何事紛紛說魏齊」。


當然,以上原因都是較為泛化的原因。真正直接而決定性的理由還是利益之爭。因為奪取利益,才會有藩鎮,因為保衛利益,才會有削藩。可能有人會問,既然知道後來存在藩鎮割據的隱患,當初何必建立藩鎮呢?實際情況是,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分權治理是在通信技術和管理制度落後時,人們不得不採用的一種統治手段。因為通信落後,信息的時效性限制了一個行政中心所能覆蓋的空間範圍,所以有效治理必須基於地理分塊方式,而區域中心的行政管理者必然擁有獨立許可權,這就造成了分權的不可避免。既然分權不可避免,那麼權力授予誰就是個重要的問題,這個答案當然是親信。可是很諷刺的是,親信其實是個相對概念。一代人是親戚,到了三四代之後幾乎就不是親戚了。但不把權力交給親戚就更不行了,因為那樣可能連一代的和平都堅持不住。所以這成了一個看似無解的難題。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圖:永樂皇帝和建文帝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空間分權其實不要緊,因為只要時間上也做到分權就可以抵消割據出現的影響,這就是任期制度,或者是輪換制度。擁有地方獨立權力的掌權者只要不是長期固定不變,其威脅性就會下降到很低水平。但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的技術官僚。找人出來做官並不困難,魏晉時期,人們靠裙帶關係舉薦官吏,這樣只會形成一個個大的門閥士族,其實等同於割據勢力。直到科舉制出現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的帝制(教科書上說的封建制)其實在世界範圍內來看都是一個異類,不僅出現得極早,而且延續的很久。原因就是中國的統治階層一直在不斷嘗試尋找管理技術的革新,這些改革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就是兩次這樣的大麻煩。


七國之亂


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初,封異姓王七人,同姓王九人。異姓王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名將。其中還有一位韓王,名字也叫韓信,歷史上一般稱為韓王信。可以說,這些異姓王的分封並不是治理需求,而是爭奪天下時的統戰需要,所謂「不為假王填之,其勢不定。」所以等到劉邦一旦奪取天下後,便開始和呂后剪除這些功臣。公元前195年,劉邦定下白馬之盟,漢朝此後不再封異姓王。等到諸呂之亂平定之後,異姓王已基本不存在了。但是,劉邦顯然沒有預料到,只要分封制度存在,是不是異姓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圖:楚王韓信

文景之治時期,漢朝的中央政權趨於穩定,國力和民生得到很大發展。但與此同時,各同姓王的王國實力也在快速發展,並且與中央政權的摩擦程度日漸加深。更重要的是,各諸侯和皇帝的血緣關係也在變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看出各同姓王潛在的威脅。文帝時,著名的謀士賈誼就提醒漢文帝要警惕諸侯王,並建議採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之策來應對。這個政策就是後來漢武帝所用的推恩令,即讓諸侯王不斷用自己的領地來分封自己的子孫,以達到自然平穩的分化諸侯王實力的目的。但是漢文帝並未採納。到了漢景帝時期,來了個憤青晁錯。雖然他也一片忠心,力諫諸侯王之危害,主張削藩。但是他的策略就太低級了,歸納起來兩個字:硬削。這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總爆發。以至於後來袁枚對比賈誼和晁錯就說:「生用其所施,必遠過晁、董」。當然,晁錯的削藩只是個導火索,說他憤青也是個玩笑話,因為晁錯自己就預料到了後果:「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圖:晁錯


七國之亂的真實原因還是割據勢力的日益做大對中央王權構成了嚴重威脅。七國中,真正的核心反叛勢力只有一個,就是吳王劉濞。在漢景帝時期,當時還有二十多個諸侯王,在其中吳國屬於很大的國。其封地有三個郡,五十三個城,人口總數約六七十萬。更重要的是,吳國佔盡地利,極其富有。其轄區內豫章郡有銅礦,可以直接鑄錢,相當於擁有央行的貨幣發行權;另外靠近大海,可以煮水取鹽。在鹽鐵專營的時代,這兩項戰略性資源讓吳國富甲一方。仗著財力雄厚,吳國不需要向百姓徵收太重的賦稅,同時劉濞還會每年派人到民間去慰問弱勢群體。因此民心歸附,內政清明。同樣是因為有錢,吳王廣徵賢才和各種勇武之人,其他地方凡是有流寇巨匪逃亡到吳國,都會得到保護和任用。我們並不能據此認為劉濞素有謀反之心,但是他和中央結下樑子確實是從漢景帝開始的。


劉濞是漢景帝的叔叔。當景帝還是太子時,一次劉濞的兒子劉賢以吳國太子身份覲見漢文帝,見到了漢景帝。同是同宗兄弟,兩個人就在後花園下棋,結果兩位官二代從小都是暴脾氣,下個棋居然互不相讓,景帝劉啟就把劉賢腦袋一棋盤給拍爛了。漢文帝覺得自己理有所虧,就讓人把吳國太子好生裝殮,送回吳國。結果劉濞聽說這個消息,再看看兒子屍體。火冒三丈,當場拒簽快遞,又把屍體送回京城,還發狠說:「人在哪死,就在哪兒埋!」撅了皇帝的臉面,而且從此託病再不入朝參拜皇帝。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公元前157年,文帝劉恆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漢景帝接受晁錯建議,決定削藩,而且是硬削,直接縮小各諸侯國管轄的領地。果然,硬削的結果是硬杠。在三個諸侯國勉強推行削藩策後,諸侯王們的不滿已經達到了極限,第四道命令一經頒布,叛亂就發生了。挑起叛亂的就是吳王劉濞。當然劉濞也知道,自己再有錢,和中央政權相比,還是弱小的。所以他聯繫了其他一些同樣心懷不滿的諸侯。主要有楚王劉戊(音:務)、趙王劉遂、和齊地四王包括: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他們都是劉邦的兒子劉肥之子。他們的封地是原來一整個大的齊分割之後形成的小諸侯國。這七個諸侯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圖:膠東王劉雄渠

按照計劃,七國叛軍根據地理位置分成三個集團:吳楚聯軍實力最強,擔任主攻,向西攻擊洛陽、長安;趙國在北側,負責聯繫北方的胡人、匈奴,從河北進兵;齊地四國在東側,從山東包抄。三路進兵,分進合擊,會師中原。一個聽起來非常完美的計劃。但是執行起來完全走了樣。因為他們很不幸同時遇到了神一樣的對手和神經一般的隊友。


漢景帝方面,初時看到叛軍氣勢頗大,內心也產生了很大不安,甚至聽信袁昂的建議,腰斬了建議削藩的晁錯,希望以此換取和叛軍談和。但是顯然,殺掉晁錯根本不是叛軍的真實需求。所以漢景帝只好針鋒相對進行軍事部署。叛軍三路來,我也三路去,讓酈寄討伐趙國,欒布討伐諸齊,太尉周亞夫率領李廣、衛綰等迎擊吳楚大軍,大將軍灌嬰率軍屯守滎陽做總預備隊。雙方的主戰場當然是吳楚軍攻擊的梁國。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圖:周亞夫


當時,梁王是景帝的親弟弟,當然拚死作戰。但是敵軍攻擊猛烈,漸漸支持不住,接二連三向周亞夫求援,然而周亞夫請定神閑,毫不理會,甚至皇帝下旨催促他救援梁王都不予理睬,概不奉詔,堅壁不出。他當然不是不作為,而是看出了問題的關鍵,自己的軍力並不比吳楚聯軍強,與其救梁,不如斷糧。周亞夫當即派韓王信之子韓頹當率騎兵截斷吳楚軍的糧道,同時做好了防守準備。吳楚軍發現糧道被斷,情知不妙,瘋狂的像周亞夫發撲,但是周亞夫正確判斷了敵軍的進攻方向,牢牢守住陣地。在糧食耗盡的情況下,吳楚軍潰敗。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而就在吳楚軍激戰時,他們的隊友幹嘛去了?原來諸齊各軍還在山東老家呆著呢。他們倒不是按兵不動,而是在那武裝辯論呢!原來,反叛前小齊王本答應加入膠西、膠東等諸齊叛軍,但是後來諸齊發現齊王在糊弄人,他不想出兵。於是大家圍住了齊國,開始討要說法。齊王為了拖延時間,打打停停,擺事實講道理,掰開了揉碎了,一直到漢軍援軍來到時,這幾位諸侯還在互相噴呢!完全忘記了援助吳楚軍主力。最後落得個束手就擒。


至於趙王,一直陳兵在邊界,就想等匈奴軍一到一起進軍。結果匈奴就是不來人,倒是等來了曲周侯酈寄的大軍。趙王只好退守邯鄲,苦苦堅持7個月,等到欒布料理完山東叛軍後,前來增援,最後攻破邯鄲。七國之亂覆滅。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看起來聲勢浩大,其實際影響卻非常小。主要戰爭進程持續時間不過三個月左右,所影響的地域面積只有漢朝疆域的五分之一。這都是因為景帝時期,中央政權的實力還非常強大,各地藩鎮尚未做大。但是與之對比,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是天壤之別了,因為這時中央的控制力已經非常弱小,各地諸侯王實力足以挑戰中央。八王之亂不計算宮廷鬥爭,僅考慮戰爭持續的時間,就長達6年,影響地域幾乎達到西晉王朝的一半,同時都是晉國最富庶的中心地帶。八王之亂幾乎耗盡了晉國的全部精銳軍隊和財力,直接促成了西晉的短命國運。西晉從統一全國到覆亡,僅僅享國37年。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另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劇情一個簡單,一個複雜。和八王之亂相比,七國之亂的劇情幾乎就等於啥也沒有。因為這七國是一隻球隊的七個隊員,踢了一場就被淘汰了。而西晉的八王之亂可是每個王代表一支隊伍,像海選一樣一輪輪PK,最後才產生了冠軍。要是不信,我先把正式的劇情摘要盡量簡明扼要的寫出來,可以看看暈不暈。


晉武帝司馬炎死,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司馬衷被認為是一個智商低下之人,也是那個著名的說出「何不食肉糜」的低能皇帝。司馬衷外公太傅楊駿和叔祖父汝南王司馬亮託孤輔政。楊駿想獨掌大權,趕走了司馬亮。司馬衷老婆皇后賈南風不滿意太后娘家干政,秘密聯繫楚王司馬瑋和司馬亮除掉楊駿。司馬瑋帶兵入京,殺掉楊駿,託孤大臣司馬亮掌握政權。賈南風又矯詔令司馬瑋殺了司馬亮,轉天又翻臉說司馬瑋假冒聖旨殺人,誅殺了司馬瑋。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幾年後,皇后想除掉非己所出的太子司馬遹,得到趙王司馬倫的支持和慫恿。殺死司馬遹後,司馬倫突然以為太子復仇為名發動政變誅殺賈后。幾個月後,司馬倫罷黜了司馬衷,自己做了皇帝。司馬冏、司馬顒、司馬穎三王聯合殺了司馬倫,司馬冏掌權,迎回晉惠帝。司馬穎、司馬顒再次起兵反司馬冏,京城中司馬乂做內應殺了司馬冏,自己掌權。司馬穎和司馬顒又沒得到權力,再次起兵與司馬乂作戰,遭遇失敗。司馬乂雖勝,卻沒想到被內部的司馬越抓住,後被烤死。司馬越表面掌權留在洛陽,司馬穎實際掌權返回鄴城。司馬越不滿意,帶領皇帝攻打司馬穎失敗逃回東海。但是不九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聯合異族烏桓、羯朱擊敗司馬穎,司馬穎和晉惠帝逃亡洛陽,被司馬顒控制。最後,司馬越東山再起,擊破長安。後來殺死了司馬顒和司馬穎,又毒死了晉惠帝,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至此,八王之亂結束。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聽完這個敘述,估計不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早暈了。這還是非常梗概的一種介紹,若干真的展開細節,那就更加繁複難記了。總之,感覺就是司馬A,殺了司馬B,然後又蹦出了司馬C,整死了司馬D云云。其實整個故事當中主要的司馬一族就是八個人,也就是八王之亂的八王:


汝南王司馬亮


楚王司馬瑋


趙王司馬倫


齊王司馬冏


長沙王司馬乂


成都王司馬穎


河間王司馬顒


東海王司馬越


整個八王之亂的劇情可以大體分為兩段,前一段是宮廷鬥爭,以皇后賈南風為主線;後一段是軍事鬥爭,以司馬穎和司馬顒為主線。相應的這八個人可以分成兩組:前三個司馬亮、司馬倫、司馬瑋參加宮廷鬥爭,後五個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司馬顒、司馬越參加軍事鬥爭。前一段故事可以稱為「女版的天京事變」,後一段故事可以稱為「3Y大戰囧傻呆萌」。用這種方式就可以相對容易的搞清楚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天京事變大家都比較熟悉,在真實的天京事變中,韋昌輝奉洪秀全命殺了楊秀清,之後洪秀全又在石達開的壓力下殺死了韋昌輝。所以關鍵就是「韋」殺「楊」。而在八王之亂中,同樣是「瑋」殺「楊」。司馬瑋扮演了韋昌輝的角色,皇后賈南風扮演了洪秀全的角色,楊駿以及楊太后扮演了楊秀清的角色,司馬亮扮演了「石達開」的角色。皇后密令司馬瑋進京,借聖旨之名殺了楊駿一家。之後表面上讓司馬亮接管朝政,卻暗中矯詔讓司馬瑋繼續殺了司馬亮。事成後,又殺死了司馬瑋。整個情節和天京事變大體相當,唯一的區別是石達開是負氣出走,而輔政大臣司馬亮卻被殺害。還有一點不同是最後的結果,洪秀全是堅持到天京城破之前,而皇后賈南風則是在害死了太子之後,被司馬倫誅殺。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第二段故事「3Y大戰囧傻呆萌」中3Y分別指的是司馬顒、司馬穎和司馬越。司馬越最後取得了八王大戰的最終勝利,可以稱為大Y,司馬顒和司馬穎放在一起的原因是,八王大戰這數輪的權力鬥爭中,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是共同出兵行動,如同戰友,可以稱為小yy。「囧傻」呆萌中,「囧」指的是司馬冏,「傻」指的是名字非常像傻叉的司馬乂。有了這個定義,我們再看第二階段的鬥爭就清楚了多了。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司馬倫篡位後,小yy和囧出兵殺死了司馬倫,由囧掌權;小yy不滿意,於是和傻出兵殺死了囧,由傻掌權;小yy不滿意,於是和大Y出兵攻擊傻,殺死了傻,終於輪到小y1掌權。大Y不滿意,攻擊小y1,戰敗。蠻族攻擊小y1,小y1戰敗,投奔小y2。最後一站大Y打敗小yy,獲勝。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不知道這樣的快速模式是不是能夠更好的幫助朋友們理解八王之亂這段紛繁複雜的歷史。但是不管能不能,這段歷史的本來面貌註定是複雜紛亂的。這點一定是晉武帝司馬炎也不曾想到的。他一直認為,他很好的吸取了魏國的政權最後被司馬氏取代的教訓,並找到了解決之道,就是廣封司馬氏,以司馬家族取代其他的家族。可是他也和劉邦一樣,沒有意識到,到了兩三代之後,姓什麼真的不重要。


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


從八王之亂,到七國之亂。這反映了中國統治階層為了穩固自己的利益不斷做出調整。陸世儀說過:「郡縣之弊,在遷轉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方面,顧炎武也說過「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其實,不管在上,還是在下,那都是職權,而非最終治權。沒有治權真正的民有,這個問題也就註定無解。封建統治者追求的都是「己享」,稍微好點的所謂明君也不過追求「民享」,但是只有真的實現「民治」才是真的解決之道。


更多精彩節目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古哥古點


創業不易,耳娛心憩之餘如有您偶或中意的「古哥古點」節目期次,請幫我們隨手點贊、轉發。書不盡言!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哥古點 的精彩文章:

織田信長天下布武和豐臣秀吉的檢地狩刀
別了,我的中學地理!第一個到達美洲大陸的居然不是哥倫布!
費米悖論把人類鎖在地球孤島上
沙皇才是哈日鼻祖!可惜在日本遇刺破相!
您可能感興趣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史上最亂的亂: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經過
西漢之八王之亂產生背景 八王之亂產生原因
賈南風,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由此開端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事件,竟然源於一位醜女!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為何會犯同一個錯誤?
晉朝的永嘉之亂與八王之亂有什麼區別?
八王之亂:中國古代版《權利的遊戲》
西晉八王之亂是怎麼回事--詳悉八王之亂
晉朝「八王之亂」指的是那八個王侯?
八王之亂固守舊土:劉琨
西晉爆發的八王之亂指的是哪「八王」?
黑暗的朝代:史上八王之亂帶來的破壞
八王之亂的禍源是個醜女皇后 她的親信建國三個月就被推翻
揭秘西晉爆發的八王之亂指的是哪「八王」?
中國古代一場王室內部的大屠殺——八王之亂,西晉的統治機能也從此癱瘓
令西晉亡國的八王之亂,是由一個女人引發的嗎?
八分鐘看懂 西晉八王之亂的前戲 高潮與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