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裝甲密檔:自有彎弓射天狼(防空武器)

裝甲密檔:自有彎弓射天狼(防空武器)

裝甲自行防空兵器,是一種集探測、指揮、打擊、防護、機動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對空武器系統,是伴隨坦克裝甲車輛作戰的主要防空裝備。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軍隊的野戰防空兵器主要是65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這種高炮,運動用汽車牽引,搜索靠光學觀瞄,射擊需放列展開,不僅難以與坦克裝甲車輛同步機動,而且轉換時間長、火力反應慢、射擊精度差、毀傷效能低,很難適應裝甲機械化部隊機動作戰的防空需要。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燕山腳下的一次軍事訓練彙報表演中,PGZ—88式雙37毫米自行高炮第一次驚艷亮相,才填補了中國自行防空兵器設計製造的這一重大「空白」。而在1999年新中國建國50周年首都國慶閱兵的盛典上,國產PGZ—95式彈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統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則標誌著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獨立研製這種高技術防空兵器的國家之一。短短几年,中國裝甲自行防空兵器實現了從無到有、由低到高的歷史性跨越,令人驚嘆之餘,不得不引發諸多的思考。今天,我們再一次零距離地直面國產自行高炮這種特殊的裝甲戰鬥裝備,回顧它走過的那一段不尋常的研發歷程,不由對此有了一種頗具啟迪的全新解讀。


裝甲密檔:自有彎弓射天狼(防空武器)


緣起

評價我軍研製自行高炮的歷史可以概述為:認識高,起步早,動手晚,發展快,後勁足。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至今,在歷史的時間軸線上銘刻下了這樣一串重要節點:


——1958年12月27日,時任裝甲兵司令員的許光達大將給周恩來、黃克誠等中央領導同志寫信,明確提出要「在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逐步生產雙管高射自行火炮」。


——1965年12月27日,當時的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提出了以62式輕型坦克為基礎底盤,移植雙37高炮的方案。緊接著,裝甲兵下達了雙管37自行高炮戰術技術要求。


——1970年1月,清華大學提出了教學科研一體化的「307項目」,著手進行37自行高炮的預研,1971年9月25日暫停。

——1975年,在確定141超輕型反坦克戰車的車族構成時,提出了利用這種底盤發展25毫米雙聯裝自行高炮的設想。


——1975年10月31日,裝甲兵向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提出報告:「擬以62式輕坦克底盤、改37高射炮及其瞄具,滿足部隊戰備急需,在3年內定型裝備部隊」。1976年7月21日,常規裝備領導小組批覆同意研製雙37自行高炮。


——1978年12月15日,總參、國防工辦發出文件,要求當時的五機部牽頭組織實施研製雙37自行高炮的技術論證方案工作。


——1980年6月,確定雙37自行高炮的研製方案和性能指標,1983年試製出原理樣車,1985年9月試製出工廠鑒定樣車,1986年試製出設計定型樣車,經過了數千公里常溫、低溫、濕熱環境的試車和上千發實彈試射。1989年11月28日,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命名為PGZ—88式雙管37毫米履帶式自行高射炮。


——1999年10月1日,裝有四管25毫米高炮和四枚防空導彈的PGZ—95式彈炮合一自行防空系統首次公開展示在世人面前。

盤點中國自行高炮研發幾起幾落的風雨滄桑,其中充滿著愈挫愈勇、百折不回的執著與追求,貫穿著科學求實、精益求精的攻關與拼搏,也不乏默默無聞、砥礪克難的堅毅與奮鬥。然而,更值得思考和繼承的,是幾十年研發經歷所留下的那一大筆難以量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中可以解讀出一代代軍工科研人員對高新技術裝備發展特點與規律的深刻認知,體現出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的積極創新和思辨求索。歸納起來,集中表現在處理好這樣三個關係上:


裝甲密檔:自有彎弓射天狼(防空武器)


「近」與「遠」——滿足應急補缺與保持後續勢能


任何一種軍事技術裝備,都必須以滿足戰場上的作戰需求作為其唯一的核心目標,同時又要儘可能使其保持一定的技術優勢、使用周期和改裝潛力。確立這個預期目標的基點,除了要考慮國家科研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作戰對象、作戰樣式、作戰環境、經濟投入等因素外,還要對於其可能作戰使用的時間進行研判,切實處理好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係。既要針對現實威脅,解決部隊急需;又要遵循武器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瞄準前沿技術,賦予其強勁的後續勢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縱觀戰後美蘇等國研製的第一代自行高炮,如美國M—42、蘇聯3CY—57—2等,都是基於「冷戰」期間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臨戰應急狀態,在現役坦克底盤上加裝高炮,採取敞開式炮塔、光學機械瞄準,既沒有雷達火控,也沒有「三防」裝置,只能在能見度良好的條件下使用,作為現役裝備並無用武之地,實戰表現不盡人意。作為技術儲備項目則後繼乏力。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於我國自行高炮的發展過程中。被稱為「三老」(老車、老炮、老瞄具)的自行高炮項目,不止一次地準備上馬;在輕型坦克底盤上直接安裝陸用37高炮的設想,幾乎變成現實;有的廠家也試圖推出一些很不成熟的預研型號。今天看起來,這些型號一旦上馬,將有可能處於一種「雞肋」般的尷尬境地,使用周期甚至會短於研製周期。而之所以最終沒有出現這種大的波折與失誤,得益於通過探索努力,從軍方到生產廠家對自行高炮這樣一個防低空武器系統的預期研發目標,有了比較正確和統一的認識。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軍方、科研、生產部門共同提交的一份論證報告,對我國研製自行高炮起到了重要的定向把關作用。這份報告實事求是地指出:「研製機械式向量瞄具的三老自行高炮是準備打仗的應急措施,是鑒於部隊配套的急需解決有無問題。該車只是在牽引高炮的基礎上提高了機動性,能伴隨坦克防空,但不能單車作戰,向量瞄具的航向、航速靠人工裝定,誤差大。全車乘員多,總體布局困難,操作不便。」據此,報告明確提出,我國自行高炮的研發,應「採用通用底盤,採用76式雙37艦炮為基炮,採用半自動火控系統,用雷達和光學結合的方式或光學激光工作方式進行搜索和測距,能單車獨立作戰和行進間短停射擊,炮塔要最大限度地封閉」。確定以「三個採用」發展自行高炮的設想,「從國內科研、生產、裝備能力來說是切實可行的,從未來戰場中的武器效用來說是有生命力的」。現在看來,正是當年有這樣具有前瞻性的預見判斷,確立了我國自行高炮研發的主導方向,才使得國產自行高炮的研發,從開局就位於較高起點,避免了低層次徘徊,不僅實現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迅速接近和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發展水平,而且以強勁的後續勢能和技術儲備,為新一代自行高炮的研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分」與「統」——強化分項性能與整合總體效用


自行高炮作為一種集納多元化技術的綜合火力平台,要求具有越野快速機動、獨立空情探測報知和對空作戰能力。它利用履帶車輛底盤,將雷達搜索系統、火力打擊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集成於一車。其中每一個分系統既是相對獨立的技術單元,都要與其他系統互為作用、相互制約,呈現出一種縱向貫通、橫向關聯的樹狀系統特性。因此,在自行高炮的研發過程中,必須要樹立大系統的理念,切實扭住最關鍵的環節,從解決「短板」入手,突出通用化、系列化、模塊化,切實把握各種單項技術與總體作戰效用的優化整合。既要強化每個分系統,提高其性能;又要統籌實現各個分系統間的兼容、匹配與互補,形成整體優化的作戰效用。


以國產PGZ—88式雙37自行高炮為例。解析這個「三位一體」防空綜合平台所具有的作戰功能,「打」是目的,「動」是手段,「防」是輔助,「控」是核心,「察」是關鍵。為此,該炮的研發,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突出發揚火力、搜索探測和指揮控制,圍繞著「探得遠、看得清、打得准、聯得上」,對79式坦克底盤進行相應的改進:在總體布局上,適當加長車體,調整負重輪位置間隔,加大炮塔座圈直徑,拆除彈架油箱和電瓶架以提高燃油攜帶量,在炮塔前部之間位置配置改裝後的76式雙管37毫米艦用高炮,並在戰鬥室中安放圓形彈箱實現兩路自動供彈。在動力—傳動結構上,新增設分動箱,由主機帶動擴大機和電磁恆頻交流發電機,為火炮及其光電火控系統提供了一個400周115伏主機電站。在火控系統上,以搜索測距雷達捕獲和確定較遠距離上的方位,光電坐標儀在跟蹤系統的帶動下準確追蹤目標,進行激光測距。模擬計算機自動解算火炮射擊諸元,連續輸入到火炮隨動系統,引導控制火炮進行射擊。採用這樣的布局結構,把車、炮、瞄三個技術單元,合理有機地配置在同一個載體平台上,既保持了火力系統和履帶底盤車原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又滿足了探測控制系統所需的空間和動能,使整個自行高炮系統不僅具有火力強度高、毀傷威力大、全天候搜索、反應時間短、機動速度快、戰場生存力強的特點,與我軍其他裝甲裝備有較強的通用性和繼承性,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升級改裝潛力。

「新」與「老」——採用高新技術與確保成熟可靠


武器裝備往往是高新科技成果最快、最集中的物化載體,實戰中武器的技術突然性有時會產生比戰術突然性更為強烈的作戰效果與震撼效應。然而,戰場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技術對抗,在武器裝備的研製上也並不是新技術越多、越高、越集中越好。必須要根據武器裝備投入使用後可能面臨的錯綜複雜環境,準確把握技術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統籌考慮技術運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才能確保武器裝備的先進性、實用性和可靠性。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研發的經驗教訓一再表明,過分追求高技術含量,不切實際地搞技術堆積,非但不能提升武器裝備技術檔次,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開始利用M—48A5坦克底盤上研製「約克中士」M—247式40毫米雙管自行高炮,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技術最先進、耗資最大的自行高炮研發項目。尤其是它的火控系統,採用了整體式搜索和跟蹤雷達、數字式計算機,構成一全求解的指揮儀系統,單炮造價當時就高達650萬美元。然而,卻因結構過於複雜,部分新技術不成熟,運行不穩定,該炮在持續研製七年、耗資18億美元後,卻以失敗下馬而告終。不可否認,我國在研發裝甲自行防空兵器時,也曾有過對運用新技術的巨大期望,在一些預研型號中,也配置了不少「超前」、「領先」的新技術要素。動機無可厚非,效果不甚理想。而反觀PGZ—88式37自行高炮近十年的研發經歷,儘管不能說全程順風順水,但卻沒有出現重大折騰和顛覆性的調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恐怕要歸功於研發中始終堅持「三個三分之一」原則。


所謂「三個三分之一」原則,是指在新裝備研發技術的構成上,老技術、成熟技術和新技術各佔三分之一,以循序漸進實現滾動發展。這一點,在PGZ—88自行高炮研製項目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所共知,雷達搜索和火控系統是自行高炮技術最密集的部分,也是決定該炮研發成敗的關鍵所在。根據當時我國的科研生產實力,考慮到未來的改裝升級需要,PGZ—88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統採用了雷達搜索和光學目標指示器搜索兩種目標探測手段。以雷達搜索目標,光電坐標儀跟蹤目標,激光測距機測出目標距離,解算儀計算並輸出射擊諸元,隨動系統賦予火炮射擊方向。火控系統可根據需要靈活地組合成激光測距、雷達測距、激光信息處理機裝定距離、光學目標指示器搜索指示和光環境應急瞄準射擊五種工作方式。按照這樣新老技術兼容,多種方式並用的研發思路,不僅在該炮上使用了一系列經過實際檢驗的現成技術、採用了與相關裝備配套通用的成熟部件和組件,而且積極吸納了一批接近和達到當時世界領先水平的高新技術成果,從而使火炮能夠發現和瞄準較遠距離上的空中目標,進行連續測距,剔除假目標,綜合修正射擊參數,全量解算射擊諸元,而且在射擊中丟失目標時,還可利用其記憶功能自動推算出射擊諸元。極大地提高了火炮隨動系統同步跟蹤的精度,縮短了調轉時間,確保了完成作戰任務的實用性與可靠性。


裝甲密檔:自有彎弓射天狼(防空武器)


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野戰機動防空將處於空前嚴峻和複雜的作戰環境之中,地面部隊面臨的空中威脅,除了來自各種固定翼飛機、直升機之外,還將包括無人機、巡航導彈和其他新型飛行器。在作戰行動的全縱深、全過程,都有可能遭到多層空域、不同距離、多種類型和各種毀傷效應的精確制導打擊,以及全頻譜的電磁殺傷。這就要求裝甲自行防空兵器,必須具備全天候、全方位、反應快捷、軟硬一體的對抗能力,與其他類型的防空兵器互為支撐,共成體系,為地面作戰構建起切實有效的對空掩護屏障。面對這樣新的挑戰,以目視觀瞄、手控操作、放列射擊為主的傳統防空兵器在很大程度上已勉為其難。目前,我國軍工科研與生產部門,正著眼中國特色新軍事變革的大背景,在軍事需求與科技進步的複合推進下,著手研發新一代裝甲自行防空兵器。國產新型高炮和彈炮合一防空系統,將在現有基礎上實現華麗變身,成為全新的信息—火力對空作戰平台,在未來的信息化防空作戰中展示出更強大的功能效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裝甲密檔:WZ—302系列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節選)
笑談美德合研MBT-70:教科書般的武器吃癟史
您可能感興趣

「射天狼」的防空兵,信息化戰場如何顯威?
西北望射天狼 波蘭防空導彈部隊實彈射擊
「敵機」哪裡逃!盤馬彎弓射天狼
彎弓射天狼!直擊地導部隊野外駐訓
西北望,射天狼,瑞典弓箭手155毫米自行火炮
前瞻-開拓者VS森林狼:西北望 射天狼
西北望射天狼:在古代中國弩為何盛極而衰?
國足生死戰前瞻: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