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的雜書館、汪涵的培榮書屋:惟書香與橘子不可電子化也
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by博爾赫斯
當下名人里開飯館、搞投資的比比皆是,但衝出來開書館的卻沒有幾個。十點君絞盡腦汁能想起來的也只有高曉松的雜書舘和汪涵的培榮書屋了。
今天十點君就帶大家」參觀「下這兩個書館,看看浮華浪擲如當下,這兩個文藝中年男的理想與堅持、冷眼與血淚,以及他們為延續書店的燈火所做的種種努力。
這幾年,高曉松一直都很忙,從《曉松奇談》到《奇葩說》,從阿里音樂到雙11天貓晚會,再到雜書舘,他似乎總在流行與高雅之間穿梭。但正如他在雜書舘的序言里說的那樣——「仍有大隱隱於市,不墜青雲之志「。
高曉松 雜書舘序
乙未十月,止於大雪,客機折戟埃及,平民濺血巴黎。天地不仁,舉世惶惶。居廟堂者全無廟算,處江湖者糞土江山。或曰大限將至,爭誦末世遺文。
同月,於京郊,於天之角,大藏家獻書百萬,變藏經樓為圖書館。請余為首任館長。
余年少時,自詡文青翹楚,浪子班頭。讀書破萬卷惟閱後即焚,雲遊數十國而居無定所。賣琴棋書畫媚眾,弄雕蟲小技營生。及至不惑,識大藏家,乃知浮華浪擲如當下,仍有大隱於市,不墜青雲之志。觀其藏,洋洋數十萬民間之寶卷、雜誌、鼓書、雜字、書信、教材;浩浩數百年華夏之信仰、民生、娛樂、改良、革命、沉淪。於官修機器人正史之外,別有一番呼吸與血肉。歷史於此不再顧影自憐,反生出一派悲天憫人。
於是與大藏家議,將此書館命名為:雜書舘。
館長曰:以史為鑒,無非再添幾分偏見;以夢為馬,最終去了別家後院。不如大雪之後,清茗一杯,雜誌兩卷,聞見時光掠過土地與生民,不絕如縷。
雜書舘開在北京崔各庄紅廠設計創意產業園內(這地兒離市區真心有點遠,但對於愛書之人也不過是咫尺之間),分新書館、國學館兩區,館藏面積三千多平方米,藏書及紙質文獻資料百萬冊。
很素的外觀
這100萬冊藏書由100輛卡車運來,光是將其全部分類上架就存了一千多個書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高大的書架足有4米高。所以有時候能在書館內聽到這樣的對話:
「書架最上面幾排的書夠不到,怎麼辦?」
「拿望遠鏡看。」
服務台上,真的擺著兩副望遠鏡
從新書館二樓看下去的書架
出於圖書館接待能力和對古籍書刊的保護,雜書舘實行預約制,平日每天限流100人,周末限流500人。
直到目前為止,雜書舘已迎書友近萬,古籍善本無一受損。在這個戾氣瀰漫的反智時代,你們是一方優雅凈土。高曉松曾在微博上如此致書友。
「新書館」環境雅緻如自家書房,這裡有20萬冊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的文學、歷史、哲學、經濟類圖書,讀者能舒舒服服坐在沙發和座椅上閱讀,享用免費的茶水和水果。
新書館還有兒童閱讀區域,積木、小人書是這裡的特色。
你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小人書嗎?
新書館的旁邊就是國學館了,雖不及新書館美觀,但雜書舘的真正寶貝皆匯聚於此——擁有「八十多萬種明清民國書刊文獻檔案」。
由於所藏圖書價值昂貴,同時考慮舊書保護的問題,這裡並未向讀者開放,更像是一個古籍書倉庫,但是讀者可以查詢目錄進行預約借閱。
國學館分三層,包括清民國期刊館、民國圖書文獻館、西文漢學館、特藏新書館、線裝古籍館、民族民俗古籍館、名人信札手稿檔案館等等七個分館。
民國圖書文獻館
至於西文漢學館,書真的全都是外文的,看起來也都很有年頭。
西文漢學館
雜書舘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圖書館,這裡還陳列了很多珍貴的私人收藏品。比如,名人信札。而且,名人信札手稿檔案館還分第一檔案館、第二檔案館,完全是國家級圖書館的陣勢。
閻錫山的親筆信
哲學家馮友蘭抄寫的《歧路燈》
再看看圖書館的特藏。
這是名貴的用開化紙印刷的《康熙字典》
明嘉靖嘉趣堂《世說新語》
民國大報《大滬》
京師大學堂的講義
看到以上這些高大上的珍品稀藏,也許你會覺得雜書舘未免過於陽春白雪。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見識到民族民俗古籍館裡獨一無二的珍藏。
民族民俗古籍館裡收錄了十餘萬冊彈詞、鼓詞、唱本等民俗讀物。這類民俗讀物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受重視,在官方圖書館中可是極其少見的。光是看看唱詞的書名都很有意思,它們是說書人講給老百姓聽的故事,字寫得密密麻麻,非常細小,翻閱起來一股鄉間野氣撲面而來。
五花八門的唱本
鼓詞
雜書舘里的很多書、雜誌都很珍貴,在其他圖書館頂多是看電子版的份兒,有的甚至壓根兒就沒有。但在這裡,竟然可以通過預約登記後親手翻閱、研讀。
百萬藏書全部免費,並有茶水、點心和柑橘不限量供應;溫良恭儉,滿載而歸,很多人離開前想捐贈一點小小心意,卻發現門口連愛心箱都沒有擺放。工作人員說,雜書舘對於外界捐贈通通拒絕,無論是錢還是書。
高曉松說:「努力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讓讀過的書不在滾滾紅塵中爛在心裡。」詩和遠方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腳下生花。
除了高曉松之外,另一位開書館的名人就是汪涵。不過與氣勢恢宏、聲名在外的雜書館相比,汪涵的培榮書屋則更有「大隱隱於市」的味道。
「培榮」取自汪涵父親的名字,是汪涵送給父親的禮物,也是為自己保留的「後書院」。
書屋開在了長沙解放西路的BOBO國際樓上,雖然地處鬧市,但好在它在24層,這個高度正是為了區隔一些不是真正愛書的人。
整個書屋200多平,完全中式的裝修,牆上掛著幾幅字畫,很多古舊傢具也都是汪涵自己淘來的。
地方雖小,藏書卻有4000餘冊,這4000多冊的圖書皆為汪涵的私藏,其中以宗教類、歷史類、文學類,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類的圖書居多。繁體文字、豎版印刷、泛黃的紙業,嶽麓書社、中華書局、古籍出版社,凡此種種,不帶一絲浮華之氣。
沒有成功學、沒有暢銷書,沒有華麗的色彩,也沒有咖啡和小資氣息,整個書屋呈現的是一種古色古香的厚重感,以及顯而易見的「汪涵」烙印。
書屋從下午兩點到晚上九點,免費對所有人開放,但汪涵為保證一個安靜、純粹的閱讀環境,每次限定只接待15人,而且不允許有讀書以外的其他娛樂活動。
因此,培榮書屋也就成了長沙唯一一家不盈利的書屋。汪涵還為好幾所貧困山區的學校捐贈了「培榮書屋」。
書屋從不進行任何宣傳活動,汪涵說,讀書其實跟吃飯一樣,應是習以為常的事,讀書還要大肆宣傳,有點可笑,因為「從來沒有人宣傳誰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吃飯人」。
「世界上多一座圖書館,就少一座監獄」。雜書館也好,培榮書屋也罷,抑或是那些默默無聞、苦苦掙扎的獨立書店,這些荒涼都市中的文化據點,就像著名廣告人李欣頻在誠品書店文案集里說的:
與其說是一間書店,不如說是一種態度,一種事件,一種沉溺,一種自戀,一種性格,一種過癮,一種感染,一種必要......
你還知道哪些名人開過書館、書店?
評論里分享給十點君哦,謝謝辣
另外,聽說最新版微信能置頂公眾號了?
所以,你是要置頂我呢還是置頂我呢還是置頂我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