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時隔8年,著名軍事記者賈永披露汶川抗震日記

時隔8年,著名軍事記者賈永披露汶川抗震日記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賈永


2008抗震日記,心貼著汶川跳動


■賈永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時,我供職於新華社解放軍分社。雖然已是8年過去,但從我當時的日記中,仍可以強烈感受到:危難降臨,我們的軍人,是怎樣的一種衝鋒姿態;我們的軍事記者,又是一種怎樣的工作狀態。


5月12日 星期一


「有地震!」分社采編主任曹智一聲大喊,冷不丁地將我從思索中驚了回來。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編輯部的反應速度是一流的,編輯黃明抓起電話:「快問總參,震中在哪裡,需不需要報?」


遠在成都的軍區支社社長劉永華急急打來電話:「我們這裡地震,樓晃得厲害。」

我提醒永華:「注意安全,準備報道……」話剛說一半,電話便斷了。


14時55分,新華社發出第一條快訊:據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此刻,採訪室記者黎雲已奉新華社軍分社副社長曹國強之令,驅車總參作戰部途中——北京西郊,軍隊突發事件辦公室就設在那裡。


15時41分,黎雲發回的快訊《解放軍緊急啟動應急預案應對四川汶川地震》開始在央視屏幕上反覆出現,這是地震後第一篇軍事報道。


16時50分,成都方向的座機終於撥通,成都軍區支社社長劉永華、記者朱映濤和正在當地採訪的分社編輯室主任李國利、武警支社社長張東波已自發組成前方報道組,正兵分兩路採訪成都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武警四川總隊指揮部——快訊,源源不斷發來。


18時,分社主辦的《新華網?新華軍事》推出大型專題《軍隊啟動應急機制 緊急馳援抗震救災》,滾動播出來自抗震一線的報道。5部連線前方記者和部隊指揮員的電話此起彼伏,「新華軍事」報道被各大網站紛紛轉載。23時,黎雲從總參作戰部發來消息《奔赴災區的部隊已超過2萬》。

深夜,新華社社長李從軍緊急傳達中央領導關於抗震救災報道的指示精神。


這一夜,軍分社和整個新華社一樣,燈火通明。


前方電話時斷時續,我惦記在前方的4位記者,徹夜未眠。


5月13日 星期二


凌晨4時,文字記者李宣良、攝影記者李剛匆匆趕赴南苑機場搭乘軍用飛機奔赴災區。

他們是分社的主力記者,兩人都有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經驗。1998年長江流域抗洪,25歲的「小李剛」一夜成名,榮獲「全國十大青年攝影記者」稱號;曾經也叫「李剛」的李宣良在印度洋海嘯報道中,同樣有不俗的表現。


新華社技術局為他們連夜測試了海事衛星、銥星電話等發稿器材,每當重大報道來臨,技術局師傅們的服務精神總讓我感動。


10時30分,上級通知我到「八一」大樓參加緊急會議。「緊急」二字讓人不用問就知道與抗震有關。會開得簡短有效。中央軍委部署增兵馳援災區等事宜,隨行的分社采編主任曹智立即寫出《全軍和武警部隊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消息披露,已投入兵力5萬人。


軍隊應急機制從地震第18分鐘就全面啟動。

第23分鐘,成都軍區4架察看災區的直升機冒雨起飛。


同一時間,空軍各機場按戰時標準完成起飛準備。


外電說,中國軍隊動員能力迅速。


李剛、李宣良和幾家軍隊新聞單位記者搭乘的飛機上載有大量的救災物資。他們從登機伊始就發稿,到達綿陽後立即兵分兩路,分赴北川和都江堰。他們清楚,在這樣的時刻,多到達一個現場,就多發出一份新華社的聲音。


廢墟、廢墟中伸出的手以及廢墟上抬著擔架奔跑的士兵……李剛發回的照片讓人動容。好不容易接通李宣良的手機,遠處傳來的只是哭聲:「慘,太慘了……」正在南京政治學院學習的采編副主任徐壯志堅持要求參戰。我邊請政院訓練部蔡惠福部長派車送徐壯志到機場,邊打電話為他請假。這個時候,記者的戰場就是災區。整個新華社也成了戰場。李從軍社長、何平總編輯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


地震已經過去24小時,震中汶川仍無消息。從軍社長命令:「千方百計進入汶川!」何平總編輯說:「這個時候就看軍分社的了。」


深夜,張東波從成都武警前指發來消息《武警駐川某師200人到達汶川》。


這是一條重大新聞!曹智立即簽發快訊。這支震後32小時又43分鐘到達汶川縣城的挺進小分隊在給震中帶來希望的同時,也讓全國看到了希望。


這一天,空軍動用22架軍用運輸機和12架民用客機不間斷飛行,將11420名官兵從洛陽、開封、武漢等集結地運往成都地區4個機場。


這一天,中國軍史上單日空運兵力紀錄被改寫。夏林副總編急令在快訊、消息的基礎上發全景式通訊,3個小標題就像成都上空起落的戰機一樣緊急:快、快、快!飛、飛、飛!跳、跳、跳!


這一天,回蕩在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新聞大廈的電話聲,也彷彿傳遞著同樣的訊號:快!快!!快!!!


5月14日 星期三


早晨,白瑞雪出發。


便攜電腦、2部海事衛星、背囊……攜行的「裝備」幾乎蔽住了瘦瘦小小的小白。春節之前,她就是這身裝扮出征的貴州冰雪災區,這回又讓她為前方捎了一部衛星,這樣的「載荷」以及更加沉重的使命,也只有新華社女記者可以承擔了。


10時30分,徐壯志搭乘的陸軍航空兵直升機穿越雨霧,停落在汶川縣城,大壯立即發回圖片和文字快訊。接著,詳訊、見聞、特寫、手記也發來了。新華社記者發出震後汶川縣城的第一張照片和第一篇現場見聞,從軍社長說:「要嘉獎徐壯志,國家通訊社記者就要有這種敢搶第一的精神。」日本《產經新聞》發表評論說:在通往震中地區的道路受限的情況下,第一個到達汶川縣縣城的就是新華社記者。


網上也對大壯的行動好評如潮。短短2個小時,僅在「新華軍事」上的回貼就有2364條。他們感謝新華社讓他們終於看到了牽掛了44個小時的真實的震後汶川。網友甚至注意到徐壯志是少校軍人,使用的是「傻瓜」相機。鳳凰網上點擊量連續三天排名第一,點擊次數超過655萬。


作為新華社第四屆「十佳記者」之一,徐壯志有這樣的表現在我意料之中。我知道,只要直升機能夠落地,大壯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寫出像樣的新聞。至於能否擠上第一架直升機,在軍隊有影響的大壯是有這種能量的,更何況,新華社記者的時效意識在國內媒體中顯然是一流的。


我來不及為大壯欣喜,這會兒,整個分社編輯部都焦急等待著從陸路、水路挺進汶川的採訪小分隊。昨晚,我和曹國強設計了從兩個方向進入汶川的方案。空中,由徐壯志乘第一架直升機飛往汶川縣城,另一路隨救災部隊分兩個梯隊徒步趕赴汶川縣映秀鎮。一梯隊李宣良、黃書波全程陸路,二梯隊朱映濤先乘衝鋒舟逆行岷江35公里,然後步行前往映秀。一切都為一個目的:記錄震中,記錄汶川。


早晨8點之後,李宣良、黃書波就沒了音信。不久之後,朱映濤也失去了聯繫……8個小時,10個小時……我12年前重走長征路時到過川西北山區,那裡的路大都是沿河流鑿懸崖而修,說是路,其實就像纏繞在群山間的線,暴雨、塌方、泥石流……更何況背負著30多公斤行囊的他們還面臨著時時可能發生的餘震。我的心緊緊地被揪著,每過一分鐘都比一夜還長。


20時30分,終於等來了他們的快訊:「新華社記者李宣良、黃書波隨救災部隊徒步強行軍12小時抵達汶川映秀鎮,行程約50多公里,沿途一半以上是懸崖。部隊來不及休息,立即開始營救受災群眾。」擔心電池不夠用,除了新聞,兩人竟未告知半點關於他們自己的消息。未幾,隨後趕到的朱映濤也是同樣用發回新聞的方式,證明他還活著。


不管怎樣,活著就好。我知道,我們的記者即使還有一份力氣,也會為新華社、為軍事記者的榮譽而噴發。但,作為一名有28年軍齡、20年新華社社齡的軍事記者,我知道,穿越那條後來被媒體稱為「生死路」的「路」,意味著什麼?!


這一天,中央軍委再次調用軍用直升機70架用於救災,中國軍隊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直升機行動,在川西北展開。一位飛行員形容李宣良、黃書波剛剛走過的那條路:「啥路,山羊都難過得去!」


5月15日 星期四


文弱的小白展現出了性格中剛強的一面。


她去的地方是德陽市綿竹漢旺鎮,那是她的出生地。


那個山區小鎮一半被夷為平地。她在電話中說:「當年就讀的小學全部垮塌了,大白天的整個鎮子都見不到幾個人,幾次走近母校,都不忍上前看一眼,怕捱不住。」她的父母在綿陽,那裡同樣是災區。我記得地震那個夜晚,她和黃明等幾個家在四川的編輯記者打通過家裡的電話,人還好,但房子不能再住了。我讓小白就近回去看看。「讓他們知道我在前線,反而讓他們擔心。」小白說。


作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關鍵時刻,白瑞雪知道重災區的群眾比災區的父母更需要自己。這天,她把對災區的情感寫進了讓曹智不忍編輯的《花季之慟》。「太感人了。」曹智指著這篇《花季之慟》和李宣良傳來的《生命的守望——目擊映秀小學被埋小學生被救》,「看看就讓人哭。」


這些天,讓人忍不住落淚的報道,塞滿了新華社發稿系統,《那一刻,他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荊利傑:求求你們,讓我再救一個!》……何平總編輯說,離現場近一點,就向著生動近一步。


我們的報道讓人落淚,說明我們的記者真正走進了災區,走進了災區群眾的心裡。


5月16日 星期五


投入救援的兵力早晨已達10萬。分社三分之二的記者也投到了災區。


午飯後剛想靠著座椅眯一會兒,就被電話鈴聲吵醒了——地震後,最多的就是電話,最不敢馬虎的也是電話!


「我到了!」一個急急的聲音,是王建民。


「到哪裡了?」


「災區!」


「?……」


昨夜,54歲的攝影記者王建民剛從西藏回來就急著赴災區,總政領導讓他無論如何查查身體再去,誰知他竟「暗渡陳倉」,表面上應允好好的,一早卻飛向了四川。


軍分社老社長閻吾生前介紹,戰爭年代最危險的職業是軍人和記者。我知道,作為著名軍事記者的閻吾本人就是一位衝鋒在前的勇敢者。渡江戰役,他隨第一艘戰船渡江;漢城撤退,他與最後一支志願軍部隊撤離。戰爭年代,新華社有136人為國捐軀。和平時期又何嘗不是如此?從』98抗洪到抗擊冰雪,總有兩種人會出現在最前面的隊伍里,這就是軍人和記者。劉永華隨直升機到汶川見到的是相同的一幕:受災群眾匆匆往後撤,軍人和記者急急向前沖……


12時30分,徐壯志傳來了茂縣的新聞和照片。這是震後各重災區最後一個沒有記者現場報道的地方。直升機原本不在那裡降落,大壯對著機長既求又唬:「你不落,我就跳下去!」


5月17日 星期六


分社網路中心主任張寶印報告,「新華軍事」日點擊量突破1800萬人次。震後,「新華軍事」點擊量連創新高。新浪、搜狐……轉載的軍隊抗震內容,幾乎都是我們的報道。


20位特派記者和480多位救援部隊指揮員的現場連線,讓我們把遠在四川的抗震現場搬到了網路上。打開百度,隨便輸入我們任何一位前方記者的名字進行檢索,都會出現幾十甚至上百頁的內容,數不清的網站在第一時間採用了他們所采寫的報道。


公開、透明、全程……開放的媒體報道,成了開放的中國救災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網民們用發自內心的話語發來這樣的貼子:千里萬里沒有距離/風裡雨里從不猶豫/因為你是我們最愛的子弟……


5月18日 星期日


這一天,抗震一線部隊已突破11萬,包括地震救援、防化、工程、醫療防疫、偵察、通信等20多個專業兵種。涉及範圍之廣、各種力量之全、投入速度之快,均創我軍抗災歷史紀錄。


我不停簽發著各類報道,但四川可能發生6-7級餘震——網路和手機不斷發布的消息,還是讓我著實為前方記者捏了把汗。雖然這些天來,他們已經不止一次地用輕鬆的語調向我描述他們所在地的餘震種種。


22時,我第8次撥號時,電話終於打通了。徐壯志說,李宣良去門口的軍品店買帳篷了,他們打算從今晚起,撤至成都軍區大院的足球場。幾位記者都是昨晚從汶川、茂縣、綿竹等地集中到成都的。才在賓館裡過了一個能夠洗臉、刷牙的晚上,現在又不得不住進帳篷了。


電話里,白瑞雪情緒有些低落。謊言被「揭穿」,她的父母從報紙上得到了女兒已到災區的消息。而她也剛剛知道,住在綿陽的父母一直都沒能買到帳篷,只好搬了張鋼絲床睡在外面,無遮無攔地過了好些個夜晚。自責不已的小白,從網上為父母買好了明天去青島的機票。她說,那裡有她的好朋友可以代為照顧老人,而她還必須在災區繼續堅守下去。


說實話,對於餘震本身我並不是很擔心,畢竟,前方記者們在采寫災區故事的同時,也獲得了防震避震意識和經驗。我怕的是無法及時把餘震的消息通知到每一個人。人在都江堰的李剛和汶川的張東波,以及分散在各個災區的濟南軍區支社社長張玉清、年近六旬的空軍支社老記者孫茂慶,手機一直處於無法接通的狀態。不斷地打聽,不斷地聯繫,直到夜裡兩點多,才通過所隨部隊的電話聯繫上了他們。


二炮支社社長張選傑發來的簡訊讓我感動:在這個夜晚,只要北川還有一個人,這就是我——新華社軍事記者!就在這時,編輯部又收到了成都前方發回的好幾條稿件。從文檔的時間上看,他們顯然是在帳篷里完成寫作的。


凌晨3時最後一次跟徐壯志通話時,他說,兩點多的時候似乎已經震過了——不過那幾個記者都睡得很香,完全沒有受到餘震的影響。


他們,太累了。


5月19日 星期一


今天是第一個哀悼日,每個人都表情凝重。


14時20分,總社社長辦公會,編委會成員全部參加。8分鐘後,那一聲聲撕肺裂膽般的汽笛聲撞擊著人們的淚腺。與會的每個人都是淚流滿面,我竭力控制著自己,盡量不哭出聲了。在我印象中,這樣的舉國動容,只有32年前毛主席逝世時有過。主持會議的李從軍社長几度泣不成聲:


「……災難已經發生,生活還要繼續……我們對遇難同胞的最好懷念,就是挺起胸……堅持……」


結束會議是19時30分,守在我辦公室的黃明、張汨汨兩位女同志哭著請求到前線。其實,從地震發生的那天起,在新華社,在新聞單位乃至全中國,早已沒有了前線後方之分。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又一次空前迸發,13億顆心一起朝著汶川、朝著川西北跳動。這一晚,送來的盒飯齊齊擺在那裡,誰也沒有吃。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引用總書記的講話作標題,我含淚寫下了一篇新華時評。文中寫道——


在地震發生的這些天里,我們每天都被無數的畫面感動著。透過這真實的一幕幕,我們的耳畔響起的是這樣的聲音——


孩子,別哭!母親挺得住!


汶川,別哭!中國難不倒!


(摘自賈永2008年5月12日一—19日日記)


時隔8年,著名軍事記者賈永披露汶川抗震日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她們是「上帝派到南蘇丹的天使」
5.12護士節 致敬那些軍中「南丁格爾」
美南海挑釁漸成騎虎難下之勢
網路安全呼喚「中國芯」
您可能感興趣

日隨軍記者《陣中日記》中的楊靖宇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隨軍記者記錄下的大東亞聖戰!
日軍記者拍37年南京淪陷
日軍隨軍記者記錄下的日軍在華機場
1895年日軍隨軍記者鏡頭下,悲壯的威海衛之戰
下周三(8月2日),小記者相約日照趕海 吧
華北日軍幾乎「寸步難行」,日軍隨軍記者記錄下的百團大戰
《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海軍成立67周年前夕遠赴西沙
美國記者憶:武漢空戰日軍為裕仁天皇慶生
章瑩穎家人舉行記者會 最後日記曝光
9·18後張學謊稱東北軍與日軍在錦州血戰十天,記者「我呸!」
日本戰地記者記錄下的侵華日軍群體
日本隨軍記者拍攝 被我軍擊斃的日軍士兵
44歲周星馳前女友於文鳳,昨晚在銅鑼灣打電話,見記者拍照閃人
李二喜擊斃日軍「名將之花」, 建國後默默無聞,去世記者擠滿院子
日軍隨軍記者記錄下的「掃蕩」,日軍「掃蕩」蘇北原始照片
二戰南京淪陷後,日本良心記者報道日軍暴行慘遭判刑
日本記者記錄1980年代朝鮮:豐收後向領袖獻禮
1940年南京,一名日本記者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