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墨竹「第一」——王紱畫選
王紱(公元1362—1416年),字孟端,號友石生,別號九龍山人,江蘇無錫人。他尤喜繪畫,曾師法吳鎮、王蒙、倪瓚等畫壇大家。永樂元年,王紱因善書被舉薦進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拜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遷都的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十二年,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間創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圖》。他繪畫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畫兼有王蒙郁蒼的風格和倪瓚曠遠的意境,對吳門畫派的山水畫有一定影響。但他不肯輕作山水畫,故後人有「舍人風度冠時流,筆底江山不易求」的詩句。其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存世畫跡有《墨竹圖》、《竹鶴雙清圖》、《瀟湘秋意圖》、《枯木竹石圖》、《江山漁樂圖》等,並著作《王舍人詩集》等。
王紱 墨竹圖 紙本墨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出竿、伸枝、布葉,均筆筆 隨手自然撇出,以體現葉之正側向背,顧盼俯仰。以墨之乾濕濃淡,筆有法而又不拘於法。以圓勁之筆 觸之大小疏密,表現竹叢的空間和立體感。
王紱 墨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墨竹圖》軸,明,王紱作,紙本,墨筆,縱113.8cm,橫51.3cm。
是圖以墨筆畫竹三株,竿梢挺然,枝葉飄搖,有瀟洒出塵之致;枝幹潤澤,葉尖微垂,具含雨帶露之態。王紱以畫山水竹石聞名於世,其畫竹尤為明代「開山手」。此幅畫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出竿、伸枝、布葉,均筆筆有法而又不拘於法。以圓勁之筆畫竿,以秀挺之筆畫枝,竹葉運用筆觸之寬窄直曲,發揮書法特長,隨手自然撇出,以體現葉之正側向背,顧盼俯仰。以墨之乾濕濃淡,筆觸之大小疏密,表現竹叢之空間感和立體感。運筆熟練簡潔,造形生動逼真,別具一種清爽之神韻。
相傳王紱畫竹曾有一段故事,他在北京時,夜聞簫聲優美,於是乘興畫竹一幅,次日訪吹簫者欲當面相贈。其人乃大商賈,見此當然高興,立即送王紱以厚禮,請他再畫一幅。王紱笑曰:「我為簫聲訪,汝以簫材報,汝俗子也。」遂把前畫撕毀,禮物退還。這種傲岸孤高的品性,在王紱筆下的墨竹中時時自然流露,成為其人格的寫照。
王紱 邊景昭 竹鶴雙清圖 故宮博物院
此圖為王紱、邊景昭合作。王紱作竹石,邊景昭畫仙鶴。兩鶴息於竹林間,一回首振翼舉足,一幽閑漫步。修竹凌霄,幼篁遍地。意境清高雅潔,傳達仙鶴特性。兩家風格雖異,然能融合,王紱筆法遒勁,皴染松秀,近似元人格局。邊景昭筆法工整,雙鶴略施白粉,刻劃細膩。如同出於一人之手,堪稱佳作。自識「隴西邊景昭同孟端王中書寫竹鶴雙清圖」。鈐印「怡情動植」、「邊氏文進」。
王紱 淇渭圖 78.2×34.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寫倒掛竹一枝,姿態秀妍,頗有臨風弄月的風致。其墨竹畫法,繼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瓚等的傳統,著重表達蕭散清逸的意韻。淡墨寫枝,濃墨捺葉、葉端輕輕彎折,翻轉自如,如神來之筆,盡顯竹葉靜中有動的態勢。此圖用筆在遒勁中出姿媚,縱橫外見洒脫,開元末明初畫竹的新風格。
王紱 喬柯竹石圖 54.7×27.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王紱 竹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王紱 竹(畫芯)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王紱 偃竹圖 上海博物館
王紱 畫觀音書金剛經合璧卷 紙本墨筆 24.6×7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白描畫觀音垂臂盤腿端坐於岩崖上,雙眸斜視著一赤足童子,神態平淡。楊柳凈瓶置於左邊,身後翠竹洞岩。王紱畫作,人稱「出姿媚於遒勁之中,見灑落於縱橫之外」,觀是圖,確有此感。岩崖下,江水如鏡,遠處蕭瑟蒼茫,連接雲煙,意境寧謐恬淡,清曠冷逸,有超然塵外之感。隔卷行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字體溫雅圓和,含蓄靜穆,是王紱書畫合卷之佳作。
王紱 為密齋寫山水圖 紙本水墨 26.7×67.9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圖系平遠小景,以倪瓚為師,還吸取了吳鎮畫法。倪畫折筆較少,多用墨中水分來完成的,整個畫面秀潤疏爽。
王紱 山亭文會圖 219×87.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為王紱的代表作,寫文人雅士于山亭聚會的情景。該圖立意古逸,構圖嚴謹。圖中筆墨深厚華滋,在繼承元代文人畫的基礎上揉進了自己的筆意。山石先以枯淡墨皴寫,按結構層層加疊,最後以濃重墨勾皴點苔,使整個畫面具有蒼茫濕潤、清靈爽利的特殊效果。
王紱 北京八景圖 太液晴波 紙本墨筆 42.1×2006.5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王紱 古木竹石
王紱山水
王紱(款) 山水
王紱 食祿延年圖 120.5×49 cm
王紱 岱嶽春雲圖 1410年作
王紱 1409年作 修竹喬柯圖
王紱 秋亭遠岫
王紱 清溪漁隱圖
王紱 1676年作 青嶂扁舟圖
明 王紱 溪山漁隱圖
※王紱畫選 墨竹圖
※縱橫飄逸、清翠挺勁,人稱王紱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明代名家:王紱繪畫作品欣賞
※王紱小楷書法欣賞《為沈度書七言詩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