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議修真

小議修真

小議修真



「修真」是道教學問的總樞。對於道門中人而言,修真乃務道第一件大事。「超凡入聖,得道成仙」,即是修真之果證。故道門常將修道稱之為「修真」,將修道有成的高道稱為「真人」或「高真」。如南華真人莊子就稱老子、關尹子為「古之博大真人」。當代道教兩大宗派(即正一、全真)均將「修真」作為立教本旨。可以說,「修真」是涵蓋道教全體大用的核心理念。本文擬從「務道原真」、「立教本旨」、「返本開新」三個方面略作闡述。

一、務道原真


修真之「真」意蘊豐厚,但究本溯源,其根本義則為「與道合一」。「與道合一」就是返璞還淳,返本還源,回歸生命的本來,回歸自然的源初。對此,歷代祖師都有深切的體會和豐富的論述。


軒轅黃帝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黃帝所講之「真人」正是「得道之人」。通過黃帝的敘述,真人之風範呼之欲出: 得道之人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德淳神全,與道同體。「上古真人」的身體也與常人不同: 「肌肉若一。」據後人解釋: 真人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故身之肌體,與道同質。上古真人的身心體態,實際是生命的本來面目。「修真」就是要祛除身體的渣滓,恢復生命原本的真純。黃帝關於「上古真人」的詮釋揭櫫了生命作為小宇宙的無盡奧秘,被後人奉為修真悟道的「渡河寶筏」。


道祖老子點出: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真一事,須在自家身心上真踐實履一番,否則終是空談。河上公說: 「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也。」太上教言正是明示後人: 修道之本不外乎吾身。外吾身而求道,則失真矣。太上還拈出「致虛守靜,歸根復命」一句,為修真體道之無上圭臬。其中又以「虛極靜篤」為工夫頭腦,「歸根復命」為工夫究竟。人能以此為修,自可與天地同化,與日月同明矣。蕭天石先生指出: 虛極靜篤之學,歸根復命之學,乃天人合一之學也。天人合一之學,就是修真之學。

在《南華真經·漁父》篇中,莊子借用漁父之口闡釋了「真」的奧義: 「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可見,「貴真」須「法天」,即保持天賦之本性,而不加以人為之偽。從這個意義上說,「貴真」也就是要順應自然。莊子筆下的真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他們是真正無己無待,與天地萬物體合無間的逍遙神仙。


通過黃帝與老莊對「真」的闡述,「與道合一」作為「修真」之根本義得到了完整深刻的詮釋,也成為後世道教各派立教之本旨。


二、立教本旨


第一,正一立教,真一為宗東漢末年,太上降授祖天師正一盟威之道,是為道教立教之始。正如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所說: 「蓋太上立教度人,正為超脫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來,了達性命,則何所謂學道之士也?」「超脫幻化」,也就是要尋求本真。正一的含義,也就是要由「正」以達「真」,即「正一」而「真一」。所以道書中說: 「正一者,真一為宗。」《盟威經》雲: 正以治邪,一以統萬。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


耆山公還明確地指出,「真道」為正一立教之源。他說: 「虛無自然,道所從出,真一不二,體性湛然,圓明自足,是開立教之源,以為入道之本。」

正一自祖天師立教以來,向為道教符籙派之大宗。從東漢至今,衍化、發展近二千年,總三山符籙,匯各派道法,集道教符籙學之大成。自祖天師廣宣符籙,傳布教法以來,歷代高真以符法祛邪解厄,屢見神驗。正如白玉蟾真人所說: 「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祛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


道乃法之體,法乃道之用。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耆山公說: 「高行之士,惟務致虛守靜,一念不生,萬緣俱寂,性天道法,心地雷霆,不落萬緣之窠臼,惟究向上之真宗,斯為上士也。」「性天道法,心地雷霆」八字,揭示了正一符法以「至真至誠」為不二法門的實情。白玉蟾真人在《道法九要》中說: 「若德合天心,應之隨手。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審究真偽。古雲: 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須是先以誠敬守之,必獲靈驗。」《清微道法樞紐》還專門就符法之驗與不驗予以了開示: 「法有出於同門,其符同,其訣同,用之輒不驗者,誠不至也。誠不至,則自信不及;自信不及,則疑貳之心生;疑貳之心生,則中無所主矣。中既無主,何以感通?故曰: 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


在道教天人一體之學說中,人為天地萬物之靈,且「人得天地之全氣」,人之一身內外與天地造化相通,故「心通法亦通」。只要施法者能以「誠信相孚」,則天人交感,自然靈應。故清微祖師說: 「符者,陰陽契合也。惟天下至誠者能用之。」


綜上所述,正一以「真一為宗」,以「真道」為立教之本,以「至誠」為符籙道法之秘鑰。上承黃老莊列之遺教,下啟百家符法之流波,致廣大而盡精微,實為後來者取用不竭的汪洋道海。


第二,全真演教,全其本真金元之際,王重陽、丘長春師徒的全真道應運而生。全真演教宗旨可一言而括之: 「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也。」

重陽祖師以「全真」為教名。他說: 「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虛、無為、瀟洒之門戶,乃純正之家風,重陽之活計。」全真道南宗初祖張紫陽亦以「悟真」名書。他在《悟真篇·自序》中說: 「仆既遇真筌,安敢隱默,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紫陽真人點出「悟真」之「真」就是「達本明性之道」。


正與邪若水火,真與偽相對立,正則可以達真,真而可以得正。真就是要在持續不斷的踐履參悟中祛除邪偽,凈化自身,朗現出人性的本來天真。對此,與全真祖師同時代的學者范懌曾說: 「全真之教大矣哉!謂真者,至純不雜,浩劫常存,一元之始祖,萬殊之大宗也。」盧國龍先生在《全真宗旨論》一文中言其宗本曰: 金元時期的全真宗師,以感悟「全真」相啟沃,無論詩篇唱和還是詆呵叱責,始終不離其全真心印。


如果說正一為道教符籙學之集大成者,那麼,全真則為道教丹道學之淵藪。陳攖寧先生說: 「以言煉養,則南方五祖,北地七真,雙延緒脈。」全真之丹道學即為身心性命之學。「全其本真」即要全性命之真,得道真人也就是最飽滿地實現生命頂級狀態的人。


李道純真人也這樣總結全真要旨: 「全真道人,當行全真之道。所謂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氣全神,方謂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點污,便不真也。」那麼,無絲毫欠缺、無絲毫點污的全真之士究竟與常人又有何不同呢?紫陽真人這樣描述: 「明心體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亂其真,則刀兵烏能傷,虎兕烏能害,巨焚大浸烏足為虞?達人心若明鏡,鑒而不納,隨機應物,和而不唱,故能勝物而無傷也,此所謂無上至真之妙道也。」

全真之士的終極境界其實就是黃老所言的「古之真人」。在這個意義上,全真教也可以說是宋元道教向黃老之學的復歸。重陽真人「理透《陰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就是要「立起本根源」。至於兼誦《孝經》、《心經》,實為有得於老子為學日益之訓,此處亦可見重陽真人立教氣象之大!紫陽真人也點明丹道學淵源: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自此以後,老子《道德》、黃帝《陰符》之教,隨著丹道學的隆盛,更加風行於世。


三、返本開新


從歷史上看,道教的歷次復興,既是對黃老莊列的回歸,也是對時運形勢的因應。開新須究本源,返本意在開新。修真的追求是道教所有道派的共同追求,歷久而彌新。我們對「修真」追本溯源,就是希望「綜羅百代」的道教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能找尋到契理契機的生長點,讓古老的道教根脈得以滋養,新芽重新抽出。探索新的修真以合道的開教演教思想,即成當務之急。


就現實來說,即要在現今的時代下,以修真、悟真、合真為宗本,開立起新的教化學說,使人性、世道、學問皆能復歸其本,朗現其真,進而利益社會,裨益世教。這是當代道門中人接續命脈、承上啟下的重要責任。


第一,治身為修真之本修真是道門中人的本分事。莊子說: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與修真大事相比,即便是堯舜事業,也不過是「一點浮雲過太虛」(小程子語)。外修真而務事功,實為捨本逐末,隨聲逐色。


道脈綿延千載,學道者的第一等大事、第一等美事就是修真。白髮老人王士奇說: 人要做天地間第一等美事,莫如讀書。要做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良以富貴功名,總如過眼煙雲,與真我了無干涉。真能玉我潤我,完成真我,以為世間千古第一等高人者,惟有學道修行而已。


古雲: 「人者,天地之心。」修真就是要掘發本有的性靈天真,全其本真,與天地合德,為天地立心,在天地間做一個至情至性、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惟修真、悟真之大丈夫方能為道門津梁,力挽頹勢,撐持千年不輟的道統;革弊鼎新,復啟玄風澤世的一代時教。誠如重陽真人所說: 「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巇險之高山,訪明師之不倦,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


修真治身,乃正一全真兩大道派共同尊奉之根本教義。世人多誤解全真為性命雙修,正一則惟習科教。對此,耆山公曾予以辨析: 「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濟幽度顯,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備?況自上古以來,太上歷劫化現,諸師之修鍊成道,皆自靜定之工,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耆山公一番話,明示修真治身為正一符法科教之根基,歷代祖師之道功神通皆出自靜定之工。實為不刊之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修真治身仍然是我們立身處世、演教開新的根本立足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潮流如何更替,這個立足點是一刻也不能動搖的。


第二,濟世為修真之用修真之下手處,在由我之一身起修,及其擴充開來,則自一身達乎家國天下。道外無事,事外無道。內外兼備,修真之全體大用盡矣。故太上說: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南華真人則總括道門學術為「內聖外王之道」。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即自強不息以內修聖德,厚德載物以外施教化。因此,治身為修真之本,濟世為修真之用。無論正一還是全真,濟世度人都是其分內之事。


正一立教本始於祖天師濟度黎元之苦心,故正一符法廣大悉備,自安鎮社稷、調和陰陽、祈雨禱晴,到禳災祛疾、保生祈壽、超度亡靈,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道藏》所載正一符法浩如煙海,其功用都是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絕無一道有悖天理,皆契合於祖天師慈心濟物的立教本懷。南宋道士金允中說得好: 「生生之德大矣哉!貪生而惡死,實古今之常情。生生之不窮,乾坤之正理。是以上帝憫世,垂科立教,拯厄扶危,除妖卻妄,拜章設醮,請福延生,皆所以廣大道生生之德,而遂斯民生生之願也。」


正一符法福國裕民的神妙功用,連教外之人也讚歎有加。明太祖朱元璋在《御制齋醮儀文序》中說: 「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雖孔子之教明,國家之法嚴,旌有德而責不善,則尚有不聽者;縱有聽者,行不合理又多少。其釋道兩家,絕無繩愆糾謬之為,世人從而不異者甚廣。」


全真演教淵源於重陽七真悲憫蒼生的襟懷。故自重陽真人演教伊始,全真即奉持「真功真行」的濟世宗旨以救世拯苦。重陽真人說: 「功行乃別有真功真行。晉真人云: 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神情,無動無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


至於長春真人不避艱險,西行雪山,更是全真「真功真行」的千古儀範。而長春真人西行雪山的初衷亦為憐憫世人的悲願。長春詩云: 「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在歸途中,長春真人就囑咐眾弟子: 「今大兵之後,人民塗炭,居無室、行無食者皆是也,立觀度人,時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務,人人當銘記諸心。」


後人對全真祖師修德度人的「真功真行」推崇備至。元代道士趙道一在《重陽祖師贊》中說: 「皇不足則帝,帝不足則王,王不足則霸。霸又不足,道之不幸也。至哉全真,傑生東土,轉澆漓以宗太朴,化頑曠以慕無為。一師倡之,七真和之。猗歟盛哉!時當今之有國也,力不侔於五胡,德弗逮於拓拔,綿綿之運,信罔有矣。然天啟玄元之教,俾福被於群生,斯道無喪,以至今日,全真之功也。」


道濟蒼生,道因之弘;德利群倫,德以之厚。正一全真以直道擔當之氣魄,行大忠大孝之奇功,澤潤人心,福流千古!


至於修真濟世之秘奧玄蘊,莊子一言切中肯綮: 「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莊子說: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修真之人,真積於內,神動於外,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精。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到得真積力久,精誠之至,自然真情發露,未有不能動者也。故修己之誠乃濟世度人之根本。這也就是古人常講的道理: 正己而後物正。


李道純真人說: 「進德修業,莫若正己。己一正,則無所不正。一切形名,非正不立。一切事故,非正不成。日用平常、設施酬酢,未有不始於己者。一切事事理理、頭頭物物,亦未有不自己出者。是故進修之要,必以正己為立基。正己接人,人亦歸正;正己處事,事亦歸正;正己應物,物亦歸正。惟天下之一正,為能通天下之萬變。是知正己者,進修之大用也,入聖之階梯也。」


今日,道門中人紹承前賢,濟世利民的各項事業蓬勃開展,這是好事情!不過,無論利益大眾的事業做得多麼紅火,我們都不能遺忘「修己以誠」這個根本。不精不誠,則不能動人。「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這種精神是引領我們事業綿延不絕的源頭活水。


第三,學問為修真之要,真踐實履為學問之基古人云: 「未有神仙不讀書。」歷代祖師均有豐富的學問作為修真之階梯。蕭天石先生說: 「呂洞賓、陳摶、賀元、施肩吾,皆本書生。宋譙定、雍孝聞、尹天民,亦皆以儒士得道。黃山谷雲: 子弟諸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余謂神仙不讀書,亦是一個俗漢。學道之人,多讀一日書,則多明一分道。《易》言: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不讀書,何以窮理?不能窮理,何以盡性至命?不能盡性至命,何以證道?」


在道教看來,研習學術、探究玄理為修真體道之玄鑰。廢書不讀,則為修真之大忌。《度人經》說: 無文不光,無文不明。南華真人亦說: 「知道者必達於理。」因此,參學明理實為修真之要。


但修真者讀書與俗世人不同。重陽真人說: 「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訝才俊,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雖多看書,與道何益?既得書意,可深藏之。」修真者讀書貴在真踐實履,貴在知行合一。《凈明忠孝全書錄》中記載劉玉真先生語: 「凈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但世人習聞此語,多是忽略過去,此間卻務真踐實履。」劉玉真先生還告訴後學: 「某自初年修學以來,只是踐履得三十字,年來受用,甚覺得力。」多年積學,只踐履得三十字,由此可見,修真者讀書貴在專精深透,自家受用,而不在旁騖廣涉,徒增習氣。如不能將學問在自家身心上字字落實,於日用倫常處句句得力,只不過是荀子所說的「口耳之學」。


荀子斥「口耳之學」為「小人之學」。他說: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口耳之學無關身心,一味外求,與「切己體察」的修真之學大相徑庭。黃元吉真人說: 「大凡無德之人,當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輒欣欣然高談闊論,以動眾人之耳,取容悅於一時,不知革面洗心,反觀內證。若真知大道之人,方其偶有所知,朝夕乾惕之不暇,安有餘力以資口說,徒聳外人之聽聞耶!」


修真之學正是「以美其身」的君子之學。孔子在《易經·文言傳》中高度讚美了君子之學: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當此文化昌明之時,我們尤其要提倡「美在其中」的君子之學。真踐實履、知行合一的「君子之學」才是「修真之學」的本來面目。


修真治身以返還人性之真,修真濟世以維護世道之真,真踐實履以探究學問之真,三者既相互聯繫,又相互生髮,它們組成完整統一的修真之學,維護身心的和諧、人際的和諧、群己的和諧、天人的和諧,共同促進全社會的安寧與祥和。


來源:中國道教作者:張繼禹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您可能感興趣

小議莊重工整的隸書
《古今錄驗》續命湯小議
小議二胡吟音
呂叔湘:錯字小議
小議中醫「問診如析獄」,非常精闢!
劉文華:規則當守,古質當求——小議當下隸書創作
小議智庫選題的模式與特點
小議李世民
燈下讀史:洪承疇小議
小議中醫減肥
「牌」語新解——博物館說明牌之小議
小議創業初期的技術選擇
小議藝術的抄襲和模仿
回顧奧巴馬是如何從一名小小議員到總統的
小議牙科團隊責任心1
詞語感悟:小議「奉為圭臬」
海賊王小議:海賊王不是你所想像的官二代歷險記!
國蘭交流-小議宋梅
小議銀行人工智慧的基本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