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時期為什麼出了那麼多的學術大師?

民國時期為什麼出了那麼多的學術大師?

 唐曉敏


民國時期出了許多學術大師。劉夢溪一張口就說出了一大批人:「梁啟超、胡適、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以及廖平、梁漱溟、胡適、傅斯年、顧頡剛、辜鴻銘、熊十力、馬一浮、錢穆、魯迅、郭沫若、馮友蘭、金岳霖、楊聯升、蕭公權、唐君毅、牟宗三、董作賓、方東美……」那一時期出大師,論其原因,首先應該是教育。這些大師多是很早就接受了優質的教育。如錢基博在自傳中說:「五歲從長兄子蘭先生受書;九歲畢《四書》、《易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古文翼》,皆能背誦,十歲,伯父昌公教為策論,課以熟讀《史記》,諸氏唐宋八家文選。而性喜讀史,自十三歲讀司馬光《資治通鑒》、畢沅《續通鑒》,圈點七過。(錢基博:「自傳」,見《最後的名士——近代名人自傳》,第184頁,楊光編著,黃山書社,2008年)


顧頡剛七歲時,即讀完了《孟子》,他說:「就是這一年的冬天,我讀完了《孟子》,我的父親命我讀《左傳》,取其文理在《五經》中最易解,要我先打好根底然後再讀深的。我讀著非常感興趣,彷彿已置身於春秋時的社會中了。從此魯隱公和鄭莊公一班人的影子長在我的腦海里活躍。」又說:「我讀《詩經》,雖是減少了歷史的趣味,但句子的輕妙,態度的溫柔,這種美感也深深地打入了心坎。」(顧頡剛:《走在歷史的路上——顧頡剛自述》,第7、8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其實是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熏陶。當時的許多家庭是有文化的家庭,而社會也比較有文化氣氛。姜亮夫去四川時,注意到四川的文化氛圍。他說:「四川之地文風很盛,民間讀《五經》、《四書》很普遍。在去峨眉山的路上,抬轎人前後對答往往用詩句,尤其是用唐詩。」又說:「在四川,大體說來,十三經、廿四史及重要詩文集都可找到刻本,雖精緻不如江、浙,但量不少,價也廉,民間百姓買得起。如宜賓刻本《三國演義》,字大,繡像也好,此書鄉下十多歲小孩幾乎都會講一點。(姜亮夫:「憶成都高師」,見《姜亮夫文錄》, 第182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當時,鄉下十多歲的孩子幾乎都會講一點《三國演義》,而「抬轎人前後對答往往用詩句,尤其是用唐詩」,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文化程度。有這樣的社會文化土壤,出大師也是不奇怪的。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民國產生了那麼多的大師?
民國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大師?
民國時期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大師,看一下當時的語文教材你就明白了
民國時期的大學活是什麼樣?
為什麼民國時期大師眾多,今天卻了了無幾?
民國時期的女大學生穿什麼?
連鐵釘都不會造的民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大師?
民國時期,國學大師們如何掙錢?
民國時期美女的大學舊照,那時候能上大學的都是社會的名流!
民國時期女大學生在宿舍里都做什麼
為何民國大師級人才層出不窮,而現在多出「偽大師」?
為何民國出了那麼多的大師?原來如此……
民國時期的春節,比現在多了什麼?
民國時期,這些藝術大師居然都是吃貨!
老照片實拍民國時期的大學生都在做什麼?跟現在的大學差別好大!
民國時期的上海姑娘,究竟有多驚艷
民國時期的中藥鋪,竟然有這麼多好寶貝!
民國時期的儒學
真正的大師,民國的那些著名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