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原文首發於《非一流評論》

文丨張丹丹 北京大學


除卻中日那段不太友好的歷史,我對日本了解不多。


對日本文化稍微有一點不一樣的印象和認知是在本科二年級時,於德富蘆花的一部散文集的扉頁上看到一個象徵主義的故事。


說的是一位畫家參加一個繪畫比賽,其他畫家都用盡各種各樣名貴顏料,濃墨重彩,力圖使畫面繽紛奪目,而該畫家卻只用一種顏色,畫面現出奇異的紅光。

別的畫家都好奇地過來問:「你是從哪兒得來這種顏料?」他微微一笑,並不回答,依然埋頭作畫,畫面越發鮮艷,紅光灼人,而畫家的面色卻愈見慘白。


畫畢,畫家終於死於畫前。宮葬時,解開他的衣襟,見左邊胸膛有一疵口,眾人才恍悟:「彼於此得彼色矣!」


多少年過後,人們都忘了這位畫家,而這幅畫卻永葆生命。


(一)


不同於這種象徵主義式的處理日本文化里死亡和審美,有限和無限,現實和藝術等這些關係,賀桂梅老師這本隨筆集《西日本時間》則提供了一種從細瑣的常態來把握日本的視角。

書剛出來的時候,賀老師送了一本給我,謙虛淡然地說:「這是我寫著玩的。」她所謂的「寫著玩」其實就是在學術之外找到另一種表達的形式。


這本書是她於2011年9月到2012年八月在日本神戶當交換教師期間的旅行觀察,結合自己的見聞、所思所想寫就。


她是提倡用腳做學問的,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是她的足跡,遍及京都、奈良、神戶、伊勢、宇治等,卻少了「做學問」的痕迹。


不同於那些艱深的學術理論,更多了一種人間生活的情調。


很少見到賀桂梅老師寫這麼自在舒展的文字,然而這種文字中又夾雜著粗糲堅沉,通過物和人情世態的呈現,力圖把握歷史、文化和這一切背後的權力與意識形態,顯示了一位學者的現實關懷和謹慎思考。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背心求心,面南而望北。」一句本是鈴木大拙用來說禪的,用字面義來評價這篇文倒是很恰當。


「背心求心」就是直感,面對客觀事物轉身而求的卻是內心;「面南而望北」似乎可以解讀為站在不同的空間,互相參照和反思。

正因為在一個陌生國度里的這種「陌生」的存在,她在那裡的所見所聞,最先浮現出的是直感。也許由於對細微歷史的缺失,這種直感卻以人類最初的姿態張揚了起來,更能體現出某些真實的樣貌,也會因感覺生出的推測和判斷被推翻的事發生。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這些心裡的幽微變化,心理的來回曲折直寫開去,淺近好讀,卻也不乏思維的鋒芒和力度。


(二)


她像自己的小兒子一樣,用新鮮的眼光看這世界。


前言中毫不晦澀地寫道「這是一些真正的『隨』筆,興之所至,便下筆成文,並沒有周詳的考慮。」


「寫的對象是新鮮的,寫的內容也是新鮮的,寫的方式特是新鮮的。」


她看到了一系列的「物」,處處都體現了日本「以小為美」的民族文化意識。


「以小為美」體現在日本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隅雅緻的風景,精緻的吃食,小的套娃,精心雕琢的小盆景、小巧精密的儀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中小企業,還有日本作家擅長書寫一草一葉引起的心靈深處變幻莫測的幽微顫動。


再來說即便是房屋建築、一道美食,一條小橋,一個小紀念品,她也要用自己的眼光來描摹一番,並且奇妙的是,這些文字把這種新鮮感分分鐘傳遞給了讀者,大約是由於「以主觀之眼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緣故吧。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印象很深的是書中寫到了許多寺廟裡的佛像,並且竭力描述了他們的樣子,有敦厚和飽滿的,也有嫵媚和可愛的。


這些微妙的呈現對我們腦海里慈眉善目的佛像形象形成了衝撞,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體驗,真是有趣。


鍾嶸在《詩品序》里也說到「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即目直尋就是眼睛直接看到的形象主體,這種形象主體又不是客觀的,要作用於感官,感染心靈,使感官覺醒。


從讀者的角度來說,將事物直接落於筆端,給人以或深邃高遠或明艷動人的畫面,很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她筆調的魅力就在這兒。


以我自身將這本書讀了兩遍的經驗來說,第一遍讀完這本書是在秋日裡,抬頭便見北京的天空藍得透亮,不經意的一隅,是通紅的果子和樹枝之間交錯形成的小小畫面。


再看作者的寥寥數筆,就像是松尾芭蕉的俳句,提供一種直觀。她寫飽和度極高的紅葉襯著天空,襯著白牆,襯著天空,還有白色的建築和綠油油的農田。


這背後的情感不用細說,卻已於我心有戚戚了。


這次再度閱讀是在繁花擠攘的遲遲春日,空氣中透露著生命初始時辛辣生猛的香氣。又體會到了作者所說的那種令人感到愉悅的生命的無聲喧嘩,還有十七歲時看到杏花由內而外怒放給人的感染力。


如沈從文所說「美總是使人憂愁的。」


這種不明所以的感覺,正和日本的「幽玄」「物哀」美學不謀而和,委婉幽深,含蓄曖昧,清冷寂寞。感受宇宙之寂和內心之寂。


「物哀」具有著極大的包容性和吞噬力,人情人性和萬事萬物結合在一起,超越道德和倫理,有種普遍的悲憫,報以理解、寬容。四時之景觸動於心,直接生髮的是對物的哀愁多思的情緒。


而在中國傳統文論中,自然之景多是和寫作者的人生經歷、社會背景相聯繫,多數還是自己心中的塊壘。


直感可以是和物直接關聯,也可以是在一種情思氛圍里的感受。氛圍不是畫面的重現,卻能非理性地關聯著一種內心深處的經驗記憶以及情緒的悲喜。


作者從人類學的眼光出發,意識到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的懷抱中,人和自然存在著一種相應的律動。


現代城市研究中有一種就是研究聲音和城市。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複雜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這種無時不在的衝擊,感官會在適當的時候閉合去保護自己的空間,現代人的情緒里生出冷漠和膩煩。


然而,當你閉上眼睛,一句歌聲,一場秋雨帶來的涼意等等就能讓人回歸久遠的記憶,尤其是個人獨處,去掉了繁瑣的社會聯繫,人的大腦異常放空的環境下。


作者就很好地寫出了這些情愫,作品中有這樣一段話「我一直記得初來神戶的深秋,傍晚時在有些寒意的天空下,光線那種潮濕而明晰的質感,總是讓我心有所動。」


再比如,日本的淫雨聲喚起了自己早年在南方鄉村生活的記憶,在異國感受鄉愁;走在日本的街頭,莫名被喚起了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


她的直覺不是一種強烈的文化碰撞,不是激烈的衝突排斥,卻是和緩的自身和異國空間某種一致性的浸潤。


(三)


當然,對日本細微歷史的缺失卻並不缺乏對大歷史和文化的把握。作者的眼光始終是在兩相對照和對比中,顯示了知識分子的大關懷。


她去日本不同的地方,除了對歷史典故和透露出來的文化內涵的把握外,還會關注當地的旅遊業、生態,經濟排名等等實際問題,並在這過程中去反思中國的種種現狀。


日本和中國很相似,都有重農抑商的傳統,近現代的日本是大規模地吸收西方文明技術並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它在閉關鎖國後對外來文明的狂熱之姿和中國有很大差別。


日本的商業興起帶來世態人情的改變早在18世紀就可見一般,井原西鶴的創作除了「好色物」的艷情小說,就是「町人物」的經濟小說。


《日本致富經》的重商色彩可見一般,原有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已被打破,消費主義、市場經濟、資本的大潮以雷霆之勢迅猛直下。


在精緻典雅的王隱堂用餐時,她在詢問自己這裡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古典,而又有多少是「造」出來滿足消費的。


多數情況下,她始終不願意沉湎在資本所營造的氛圍里,而想以一個他者的身份去「看」,去剝離表層的掩蓋。


如戴錦華教授所說「一塊屏就是一塊蔽。」顯示出來提供了我們感官所能及的部分,那麼必然遮蔽了另一部分東西。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作者提到了一點就是國家和資本的媾和,這種巨大力量的操控。寫到日本的商業街和中國近兩年興起的老街熱,資本的強勢進入,國家的控制。


在作者看來,老街已經不是基於自由交換意義上的市場,而是國家和資本摧毀了這種傳統商業體系。


日本的旅遊業和中國的相比,雖然都是為了經濟目的,但是形式更加多樣,利用看似貼心的「旅遊手冊」,有名的大河劇背後是一條多麼巨大的產業鏈,是在多麼積極地為旅遊業爭取市場。


相比之下,中國的旅遊業顯得那麼急功近利。


這讓我想起在故宮旅遊時,故宮外面的喧嚷聲中就排著一條長長的隊伍,原來小販在賣那種類似旅遊指導的小冊子,五塊還是十塊吆喝聲不斷,讓人的感官不那麼舒服。


當然也有稍微好一些的,蘇州園林的多數買好票進去後,園林里都會有碼放整齊的小冊子,外表類似卡片包著,裡面是地圖,倒也素凈有味。


總體說來,中國旅遊業的確有不少是需要向別國借鑒的。


書中提到不少有關宗教的內容,有天台宗、凈土真宗、宗密宗,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等等。


宗教在啟蒙的話語中是一種蒙昧的壓迫人的力量,一種前現代性的東西,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論述中,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是人的本質人在幻想中的實現」。


作者看到了宗教背後的複雜性,反思宗教和商業,宗教和市場,宗教和國家機器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到日本的神道教通過天皇制度和現代民族國家這樣一個暴力機器的關聯。


她還提到日本的宗教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是,它不是束之高閣的。中國的寺廟似乎更多位於深山老林里,所謂佛門清凈之地,我去過安徽宣城的弘願寺,是凈土宗的道場。


它坐落於敬亭山半山腰上,少有人往,一遍遍「南無阿彌陀佛」的誦經聲回蕩在山光水色里,令人立生敬仰之心。你見不到山下的庸常生活甚至思想里也下意識地過濾掉了俗世的生活。


而日本的寺廟那些寺廟散落在大街小巷裡,到處都是尋常人家、人間煙火。


還有寺廟裡密密麻麻的墓碑,另一端聯繫的卻是灌注生機的世界。作者由是思考出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死者與生者還是共存於同一世界裡。


其實中國也有這種思考,廢名作為現代文學一朵旁逸斜出的奇葩,在小說《桃林》里寫到和桃園相連的就是一個殺場,而桃園有人打理,樹木生生不息,因此自有一份春華秋實。


還有廢名那句「我是喜歡看陳死人的墳的,春草年年綠。」生和死就這樣以無比自然的形態聯繫在了一起。」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關於死亡,也寫到一個青年卧軌自殺的事件引起的全城的議論。日本的作家中自殺的不在少數,像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等等。


對於重人情人性的日本人來說,死亡代表著一種美學的極致,是超越和升華。眾所周知的谷崎潤一郎的唯美主義基調就是建立在殘酷的暴力傾向之上的。


當然,不同於學術的客觀嚴肅,散文集里似乎就更多了個人情性的東西,沒有多精巧的構思,只是原本地寫出來,豪不掩飾自己的情感態度和思考。


在彥根城看到了小城的吉祥物叫小彥,作者用不少篇幅寫這隻頭戴武士帽的大胖白貓,字裡行間透露著喜愛。


在看到南京大屠殺那段歷史展畫時也絲毫不迴避寫自己的不適和反感,感到身邊的朋友陽子是個日本人;寫到自己旅行中要早些回去,因為心裡念著要和小兒子打視頻電話;在和朋友吃飯的時候結賬的時候會想著遵從中國傳統的長幼之序;和學生同事鄰居之間的日常交往的友好,也會在這其中感受到日本人的冷漠,或者說是一種有禮貌的距離。


《西日本時間》中的西日本是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空間場所,物的穩固性彷彿象徵著時間的停滯。


但是作為一種城市符號景觀,也在被不斷重新改寫,為什麼改寫,怎麼改寫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改寫都是作者思考的問題。


這種情形下,我們平時不假思索地從所謂的物的連續性上得出的它的所指,在賀桂梅老師看來,都是要被質疑和商榷的。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用腳探索日本審美


您可能感興趣

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日本工匠精神!
偷偷告訴你,日本手藝人為何這麼牛?
日本研隱形戰機根本沒打算用 只為當對美談判籌碼
為什麼我不是日本人,幾張照片告訴你!
解密日本:日本人為何這麼喜歡跪著吃日料?
時間流逝如何記錄?這位日本藝術家告訴你
日本人因這事兒惹惱隋煬帝,隋煬帝如何「處置」日本
為什麼日本網站那麼好看?
一篇文章告訴你如何快速get日本自由行簽證!
為何日本強?看日本孩子吃什麼你就知道了!
日本美食為何做得如此極致?看這裡你就明白了
如果真想娶個日本妹子,你該知道這些
喜歡日本 但是你真的了解日本嗎
為何潔癖的日本國,對便便如此親近?告訴你真相
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確的吃日本壽司
日本申奧行賄疑問:簽公關合同竟沒見過本人
她被誉为日本战国第一美女,下场为何如此之惨?
美国欲宣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日本却第一个反对
如果日本沉沒 你會同意中國接收日本難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