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自控」,不過是在給偷懶找理由
保持「自控」會消耗人們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嗎?
竇澤南,基因|大腦|心理|行為
本回答可以加上一個標題:你以為的「自控」,不過是在給偷懶找理由。
如果把題目換成,長時間的工作,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么?答案是會的。因為人會累。
但是目前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怎麼理解「自控」,怎麼理解「有限的資源」。
按照社會心理學目前這 20 年的研究與概念界定,保持自控會消耗人的認知資源,進而影響到工作效率,這樣說是沒有問題的。參見 @John Kong 的回答。
但是這個答案未來有沒有可能發生變化?有。
關於「自控」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前面的答主 @禾子言 已經介紹了一些。Baumeister(下文稱老鮑)的自我控制相關理論體系在 @John Kong 的回答中也講的很詳細。
我主要結合該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其他幾個重要理論,來補充回答這個問題。
了解社會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在當今的社會心理學界,老鮑絕對是大牛級別的人物。但他最近不是很好過,因為他耕耘了 20 多年的研究領域目前正在受到學界強烈的質疑,時間也就是這半年的事。所以第一個回答中, @SEEYA 說這是一個釣魚貼。
1、一個理論的倒下——如何去理解心理學上的「資源」?
老鮑大概在 1995 年左右開始關注自我控制失敗這個主題【1】,在 97-98 年時正式發表了自我損耗的效應最重要的文獻【2】,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也就是「有限資源模型」。這個模型的主要假設是:
自控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先前的自我控制會對這種資源產生消耗 資源消耗之後,會導致後續任務中自控的表現變差 通過休息,自控可以恢復 自控力像是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煉提高
這個模型非常有影響力,到 2007 年這 10 年間,所有自我控制相關的研究,基本都會在有限資源模型的框架下進行。
到了 2007 年,Baumeister 和合作者有了新發現,他們提出,我們找到限制自我控制的「資源」,這個資源就是血糖【3】。自我控制會消耗血糖,血糖低了會自我控制失敗。這個理論看起來太完美了,我自控力差是因為我餓了,多有爆點啊!血糖模型幾乎在一段時間內霸佔了所有媒體的頭條,很多非心理學的人也深受這一理論的影響。
但是表面上的完美,背後往往隱藏著暴風驟雨。這一模型幾乎顛覆了所有心理學人的固有觀念。怎麼去理解「資源」?
心理學上有很多「資源」——注意資源,認知資源,自我控制資源……但之前從來沒有人專門強調過,這個資源是什麼。
心理學家 David Navon 在進行注意力研究時,曾對「資源」(resource)一詞的使用進行過注釋【4】。Navon 指出,心理學中使用「資源」一詞,是一個理論上的概念,幫助我們理解有限性這一現象,但是這個詞本身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就像放在湯里的一塊石頭(Soup Stone),並不會使湯更加美味。
有批判者認為【5】,隨著血糖模型的提出,研究者將大量的精力用在尋找血糖與自我控制資源之間的虛無縹緲的聯繫上,就像是在想方設法的要搞清楚,一顆石頭為什麼如此美味,這使得對於既定理論的研究多走了彎路,誤導人們對自我控制現象產生錯誤的見解。也引發了大量的噱頭多於實際意義的研究。例如:
餓了的法官更嚴苛。【6】 你買買買是因為你餓了。【7】 你餓的時候更喜歡拿針扎娃娃,咒自己老婆。【8】
2、一旦開始質疑就沒有終點
最初的質疑主要是針對「血糖」的,但是很快的連最初的有限資源模型也受到了牽連。有研究者認為目前在這一領域,只有符合有限資源模型的研究才會有機會發表,而和這一模型不符的結果往往沒有發表的機會【9,10,11】。這三篇文章的一作都是Evan Carter,他在整個事件中扮演了敢把皇帝拉下馬的重要角色,2007 年的時候他還只是邁阿密大學的一個研究生。
因為爭議的影響越來越大,引起了美國心理科學學會(APS)的重視,並將這一研究列入了第三批心理學重複研究項目的計劃。
對社會心理學熟悉的人可能都清楚,最近幾年可重複性的問題鬧得很大,Science 和 Nature 上的討論一輪蓋過一輪。23 個合作實驗室大概是去年底提交了對於有限資源理論重複研究的結果,今年初媒體已經爆料出來,結果很不好。只有 2 個實驗室取得了理論預期的實驗結果【12】。當然,你也可以像老鮑一樣去質疑這些實驗者的資質和能力【13】,通常原創實驗要比重複實驗考慮的因素多得多。但是,懷疑一旦開始,就不會有終點,Bargh 就是前車之鑒。老鮑這次很難翻身了。
3、理論上的爭論
其實不止是研究結果,在理論上的質疑也沒有停止過。這裡重點介紹兩個重要的理論,這兩個理論的質疑,分別擊中了兩個概念:1、什麼是「自控」;2、是否「有限」。
a>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Ryan 和 Deci 兩位老先生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提出的動機理論,現在應該是動機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宏觀理論了。我沒有仔細考究過這個理論的思想源頭,但是從他的內容來看,非常的人本。簡單來說,自由意志為王,你願意做的,滿足你基本需要的事情,能夠激發內部動機,你就更容易做好。那如果一件事我內心不想做,有沒有可能做好呢?有。把它變成你想做的。
從這個理論就能看出來,它對於老鮑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自控」上。作為搞實證研究的,老鮑對於自控的定義還是比較狹隘的,無非就是去做你不想做但是長遠來看又對你有益的事。
Ryan 在 1997 年提出了能量活力模型【14】,幾乎和老鮑的研究是同時的。在這個模型里,把 「資源」稱作「活力」(Vitality),做一件事情可以增加的活力,也可以減少活力,取決於你是不是真心的願意去做。
到了 2006 年,Ryan 和 Deci 兩位老先生雙劍合璧,把老鮑來批判一番【15】。主要理由就是,你怎麼能認為自控指的就是你不想做的事呢?這個定義太狹隘了。自我控制好歹有個「自我」在裡面,要是自控就必須做你不想做的事,那不就成了「受控」了?自控行為也要分成自主 / 自發的自控,和被動的自控,自發的自控不但不會減少你的資源,還會增加活力,越干越有勁。
從這個角度再來回答問題「保持「自控」會消耗人們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嗎?」未必,取決於你是被動的自控,還是主動的自控。
b>內隱自我控制理論(Implicit Theories of Self-Control)
要說心理學這些思想都是有源頭的。內隱自控理論的源頭也是一位教科書級別的心理學家,Carol Dweck。Dweck 的理論體系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增長觀。她提出了成就目標理論,一個人做事情的目標可能有兩個:1、我要把這件事做好;2、我要從這件事中收穫經驗。當你持第一種目標的時候,你會迴避挑戰止步不前。當你持第二種目標的時候,你會不斷的進步,成長。後來她的理論進一步發展,就變成了「能力內隱觀」,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成長的,那麼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你成長。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是止步不前的,那對不起了……
了解 Dweck 的理論後,你很容易理解她的質疑:哪裡存在有限的資源,只不過是你自我設限,止步不前罷了。Job 和 Dweck 從 2010 年開始,有一長串的研究,質疑有限資源理論,例如: 當你相信你的自控力有限時,你在後續任務的表現會下降。【16】 當你相信自控力有限時,你更喜歡偷懶。【17】 沒關係,我們可以改變你的認知,讓你不再相信自控力是有限的,徹底告別拖延。【18】
從這個角度再來回答問題「保持「自控」會消耗人們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嗎?」答案是「你以為自控是不是有限的呢?」。
4、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作為一個苦逼的心理學研究者,長久以來,我們一直生存在科學鄙視鏈的最底端。兄弟學科經濟學和神經科學都在鄙視我們不夠科學。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心理學為了一個概念爭來爭去的時候,我們的兄弟學科已經在研究上捷足先登。
神經科學的解決方案簡單粗暴,什麼自控啊,資源啊,瞎扯啥啊,不要亂造概念,你先把它分解成最基本的認知過程:評估 - 決策 - 執行。【19】
我們的大腦里並沒有一個勤奮的小人,和一個懶惰的小人,只有一坨肉,兩斤多一點。這坨肉不會為了你是工作還是打遊戲而自相殘殺,它能做的只是處理信息。
a. 評估。 當一個長遠的,收益更大的行動,和一個短期的,收益很小,或者沒什麼收益的行動,交給它來做一個四維尺度上的抉擇,它會怎麼辦?很簡單的一個方式,就是把四維空間簡化,把時間轉換成收益,也就是經濟學上說的「時間折現率」。每個人的折現率是不一樣的。
大腦中有一個獎賞迴路,能夠對預期的收益做出反應,所有的信息最後都會轉換成獎賞迴路的激活。
b. 決策。 好了,現在都轉換成同一個時間點的收益了,兩個收益可以比較了。但是除了比較收益之外,你還要比較你的成本——你付出的勞動 / 努力【20】。大腦的背側前扣帶回(dACC)負責處理決策任務,它會選出投入回報比最優的方案。交給執行控制系統去執行。
c. 執行。背外側前額葉,輔助運動區,運動皮層等等一系列的腦區都與執行控制相關。他們負責向你的身體發出行動指令,指揮並且監督你的身體完成決策好的行動。
所以,不是因為你控制不住自己,才在工作中偷懶。這就是你做出的選擇。
自控不自控,是你當下的決策,無所謂保持不保持。工作了很長時間,你的大腦和身體疲憊了,工作效率下降,繼續工作已經無法帶來最合算的收益。你選擇停下來休息。這裡面又有自控什麼事呢?
當你回想自己曾經努力「自控」過的時候,不過是在給未來的偷懶找理由罷了。
參考資料:
【1】Baumeister, R. F., & Heatherton, T. F. (1996). Self-regulation failure: An overview. Psychological inquiry, 7(1), 1-15.
【2】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52.
【3】Gailliot, M. T., Baumeister, R. F., DeWall, C. N., Maner, J. K., Plant, E. A., Tice, D. M., ... & Schmeichel, B. J. (2007). 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 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2), 325.
【4】Navon, D. (1984). Resources—A theoretical soup ston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2), 216.
【5】Inzlicht, M., Schmeichel, B. J., & Macrae, C. N. (2014). Why self-control seems (but may not be) limite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3), 127-133
【6】Danziger, S., Levav, J., & Avnaim-Pesso, L. (2011). Extraneous factors in judicial deci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17), 6889-6892.
【7】Xu, A. J., Schwarz, N., & Wyer, R. S. (2015). Hunger promotes acquisition of nonfood obje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9), 2688-2692.
【8】Bushman, B. J., DeWall, C. N., Pond, R. S., & Hanus, M. D. (2014). Low glucose relates to greater aggression in married coup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17), 6254-6257.
【9】Carter, E. C., & McCullough, M. E. (2013). Is ego depletion too incredible? Evidence for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depletion effect.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6(06), 683-684.
【10】Carter, E. C., & McCullough, M. E. (2014). Publication bias and the limited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has the evidence for ego depletion been overestimate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823), 1-11.
【11】Carter, E. C., Kofler, L. M., Forster, D. E., & McCullough, M. E. (2015). A series of meta-analytic tests of the depletion effect: Self-control does not seem to rely on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4), 796.
【12】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Alberts, H., Anggono, C. O., Birt, A., Brand, R., ... & Campbell, W. K. (in press). A multi-lab pre-registered replication of the ego-depletion effect.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Baumeister, R. F. (2016). Charting the future of social psychology on stormy seas: Winners, losers, and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4】Ryan, R. M., & Frederick, C. (1997). 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3), 529-565.
【15】Ryan, R. M., & Deci, E. L. (2008). From ego depletion to vitality: Theory and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facilitation of energy available to the self.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2), 702-717.
【16】Job, V., Walton, G. M., Bernecker, K., & Dweck, C. S. (2013). Beliefs about willpower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glucose on self-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7), 14837-14842.
【17】Job, V., Bernecker, K., Miketta, S., & Friese, M. (2015).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predict the activation of a rest goal following self-control exer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9(4), 694.
【18】Job, V., Walton, G. M., Bernecker, K., & Dweck, C. S. (2015). Implicit theories about willpower predict self-regulation and grades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4), 637.
【19】Botvinick, M., & Braver, T. (2015).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from behavior to neural mechanis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6(1), 83.
【20】Kool, W., & Botvinick, M. (2014). A labor/leisure tradeoff in cognitive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131.
版權聲明: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自控,並不是對自己狠一點
※有自控力,並不就是說應該對自己狠一點
※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有「自控力」的孩子最可愛
※測你是不是一個有自控力的人?
※這裡是令人難以自控的地方,竟還能得到「美人魚」的眷顧?
※測你是不是一個有自控力的人
※給自控力不高的想減肥的妹子幾個實用小貼士,讓你嗖的一下瘦下去
※讓自控力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不為失敗找借口,有自控力的人才是贏家!
※「贊」老公的自控能力,可以降低他們「想約」的慾望
※孩子輸不起,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原來是因為這個
※為什麼會有空間恐懼症,那是一種不能自控的行為,教你怎麼克服
※拖延症,其實不能完全怪你自己 | 自控力指數評估
※能存得下錢來的人,自控力都不會太差
※心理測試:考考你眼力有好不好,測你是不是一個有自控力的人
※前男友故意讓她喝下加料的咖啡,她機智脫身卻在碰到他後難以自控
※關於自控力,你不可不知的3件事
※在愛情中不易出軌,自控能力最強的是哪個星座?
※不會亂來,自控力非常強的生肖男,不用擔心男友老公出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