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世瑜:從晉祠看中國文化中禮與俗的分合

趙世瑜:從晉祠看中國文化中禮與俗的分合

趙世瑜:從晉祠看中國文化中禮與俗的分合



我以山西太原晉祠為例,具體闡釋禮與俗的分合關係。大家對所謂晉祠的歷史都應比較清楚,傳說是周成王小時候開玩笑,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地(當然唐地原來並不在今天太原這個地方),再下一代就改名為晉,即所謂的晉國。晉國或者唐的先祖即叔虞,晉祠和紀念唐叔虞有重要關係,所以很早就有在這裡祭祀唐叔虞這個地方的諸侯合不合「禮」的爭論。


千百年來,晉祠從一個單獨的廟逐漸擴展,現在發展成為一處面積很大的寺廟群,甚至圍繞晉祠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聚落,就是晉祠鎮。當然這裡的聚落是很古老的,在「三家分晉」那個年代,趙簡子開始營建太原的前身(晉陽城)時,在這一帶建立了趙國的勢力中心。所以在晉祠爭水故事中很有名的金勝村,考古發現了規模很大的趙簡子墓。


晉祠旁邊有個村子叫赤橋。到了晚清民國初,赤橋出了一個人物劉大鵬,他留下的《退想齋日記》已為研究者所熟悉。劉大鵬對家鄉的歷史很有感情,編寫過《晉祠志》、《晉水志》等書,讓後人對晉祠這個寺廟群和周圍村落的歷史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除了主體建築聖母祠、叔虞祠、水母樓以外,周圍還有一系列比較小的寺廟。後來,晉祠周圍用圍牆把各種各樣的寺廟圈起來,形成一處寺廟群,但同時又屬於一體。當然在此之前,並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個二元的格局,這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


晉祠裡面有兩個主要的廟,一個叫聖母殿,一個叫叔虞祠。這兩個廟就是二元格局的表徵,背後體現了禮與俗的關係。關於晉祠的最早記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晉祠是祭祀唐叔虞的。但這個地方很早就與水有關,戰國時就有智伯渠,後來李淵太原起兵就是借口到晉祠祈雨,所以晉祠很早就是和水有關係的地方,只不過從官方的祭祀來說,是祭祀唐叔虞的,而非祭祀水神。

宋太宗在打下太原後重修過晉祠,碑文中說,「晉祠者,唐叔虞之神也……乃眷靈祠,舊制仍陋,宜命有司,俾新大之」。這時的晉祠仍是祭祀唐叔虞的叔虞祠。宋真宗時,唐叔虞祠因地震摧毀。「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詔,平晉縣唐叔虞祠,廟宇摧圮,池沼湮塞,彼方之人,春秋嘗所饗祭。宜令本州完葺。」


但就是在這個時期,晉祠發生了變化,聖母殿的地位開始超過了叔虞祠。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重修的叔虞祠被改造成了聖母殿,熙寧十年(1077),朝廷敕封晉水源神為「昭濟聖母」。在正對著聖母殿的蓮花台上,鑄有四尊「金人」,三尊都是北宋時期鑄造,由民間捐獻的。其中一尊身上的銘文是:「大宋太原府甲午□□社趙和等特敬□□舍凈財鑄鐵人一……昭濟聖母永充供養……神侍……永古輿情。俗……於長年,咸仰昭明……佑。紹聖五年……。」另外,在聖母殿中聖母塑像的座椅背後書有題記:「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獻上聖母,太原府人在府金龍社人呂吉等,今月賽晉祠昭濟聖母殿,繳柱龍六條,今再賽給聖母坐物椅。」


可見,自熙豐年間晉祠主神由唐叔虞變為昭濟聖母之後,晉祠已成為太原地區民間賽社的重要場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晉祠主神昭濟聖母與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更直接的聯繫,具體來說,就是與這一地區的水利緊密相關。


這一變化讓後來的文人很奇怪,也很不滿。金人元好問的《惠遠廟新建外門記》中說:「晉溪神曰昭濟,祠曰惠遠,自宋以來云然。然晉祠本以祠唐侯,乃今以昭濟主之,名實之紊久矣!不必置論。」就是說雖然道理很清楚,但是也改變不了。此後叔虞祠就更無人問津了,元至元《重修汾東王廟記》中說:「居民利其出入之便,又當聖母殿開道而東,置三門焉,王之祠日就頹圮而弗修,祀事廢墜而弗奉。」與民俗有關的祭祀超越了與禮制有關的祭祀,甚至與民俗有關的祭祀也被貼上了國家的禮儀標籤。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明代。據嘉靖《重修唐叔虞祠記》:「自至元迄今二百餘年,棟樑摧折,不蔽風雨,神失所棲,祀事弗虔。其旁所謂聖母祠者,香火日極崇奉,而唐叔虞之祠,顧寂寞水濱,不知為正神。」兩邊的對比極為強烈。雖然嘉靖年間對唐叔虞祠進行了重修,但無法扭轉此消彼長的趨勢,於是士大夫對此紛紛表示不滿,如萬曆時蘇惟霖質問道:「何以不祀唐叔而祀母?母且為誰?則以祠?……所負之山曰懸瓮,綿亘數十里,山下出泉,灌溉環邑,土人以為惠出於母,尸祝之耳,何知唐叔?」顧炎武也感慨:「今人但知聖母,而不知叔虞,不其然乎?」

怎樣處置這樣的困境呢?士大夫們無力改變民眾對於崇祀水神的熱衷,而且從明朝洪武年間國家也一再以水神的身份封賜聖母,於是只好另謀出路。清初著名學者閻若璩想出個辦法,證明聖母實際上是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之所以聖母殿為正殿,叔虞祠為偏殿,是「子為母屈者也」。他還找出一塊宋代的殘碑,中有「惟聖母之發祥兮,肇晉室而開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靈之可知」一句,來作為他的佐證。清人沈巍皆進一步論證,宋代宣和年間的這塊碑文上來就說「致祭於顯靈昭濟聖母汾東王之祠」,是「已合二廟為一,以聖母領叔虞矣」。劉大鵬也接受了這個說法,認為人們多以為聖母為晉源水神,「誤矣」(以上引文均可參見《晉祠志》)。


閻若璩把他的考證結果報告給了地方官,希望上報到朝廷,改變洪武年間禮制的錯誤,但沒有人理睬。說明清代士大夫把聖母改變為邑姜的努力基本上是失敗的。直至清末光緒年間禮部仍稱:「據原奏內陽曲縣冽石口竇侯廟、太原縣晉祠鎮聖母廟,歷朝禱雨輒應,又水母廟建自前明,禱雨靈應,均為士民所崇信。」聖母是與另兩位水神相提並論的。其實無論聖母最初是水神還是邑姜,在北宋以來的百姓看起來,她就是水神,而且因此受到比唐叔虞更為熱烈的崇祀。


晉祠最初以唐叔虞為主神的時候,曾有人質疑說,祭祀一個地方的諸侯是否合適。實際上,三國魏和北齊修叔虞祠(或晉王祠),正是表明一個地方割據的政權恰恰像西周時期的唐或晉國一樣,屬於正統的苗裔。唐代李世民寫《晉祠碑銘》,也表明他們從這個地方出發奪取天下,同樣是源於正統。到宋代以後變了,太原成為一個邊塞重鎮,這裡的農業開發非常重要,所以無論是從水利的角度還是從「神道設教」的角度,水神的地位都需要獲得極大的抬升。我們不知道作為水神的聖母是否以前就存在的「女郎祠」,但應該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應該是以前就存在的、為百姓崇奉的俗神,只不過被國家重視的叔虞祠遮蓋住了。


當然,從宋到明,國家也對聖母這個出自民間的女性水神進行了封賜,儘管一些士大夫仍不認可,但畢竟「俗」也進入了「禮」,就是華琛(James L.Watson)講的「正統化」。不過,儘管聖母與唐叔虞都在朝廷的祀典之中,他們還是非常不同的。前者的生命力仍是通過民俗來延續的,因為其信眾大多是普通民眾、特別是本社區的普通民眾;而後者的生命力存續只依賴於少數士大夫,所以很難不日益式微。相反,前者在得到了國家的封賜之後,等於民眾的「淫祀」或者「野祀」得到了認可,原來已然旺盛的生命力變得更加旺盛。來自於「俗」的「禮」仍可體現為「俗」,即一種可以共享、亦可分享的文化。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我們將晉祠的信仰簡化為「二元」,只是就其主流而言,歷代文人的討論也主要針對叔虞與聖母這兩大表徵。其實在社區居民那裡,晉祠既是多元的,也是統一的。晉祠自明代以後,除了水母樓以後,還興建了苗裔堂、駘台廟、東嶽祠、三清祠、關帝廟、三聖祠、魯班廟、文昌宮等,其背後或是不同的村落,或是不同的家族,或是其他組織,所以晉祠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場所,體現了周圍幾十個村落不同人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但他們又處於同一個空間,都屬於晉祠鎮或者晉祠堡,都屬於一個水利社區,因此也具有一定的認同。社區的居民未必像士大夫或者外來的遊人那樣看待晉祠內部的差異,而是把它們都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您可能感興趣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節日中的諧音文化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的4種特殊娛樂文化
韓國人看中國神奇的代駕文化!
中國製造巔峰代表揭秘:全世界都看看中國力量
洪燭:我看中國散文
韓國人看中國:別具一格的旗袍文化
中醫題材的韓劇,看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世界看中國——中國有光緒
從書法看中國文化精神
韓國人看中國|令人羨慕的午睡文化
一周外媒看中國:中國最樂觀 美國軍艦再闖中國南海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中元過後話《西遊》:從唐僧取經看中國特色鬼魂文化
56屆國際小姐中國區總決賽,看中國佳麗們帶來的視覺盛宴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看中國國家歷史這場大戲!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舊中國來遊歷的外國人怎麼看中國龍
回看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王朝之貞觀之治
潘公凱:從潘天壽看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
韓國人看中國「貼秋膘」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