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具有自愈性,不用看醫生?如何提高自愈性?
有的人得病後不用吃藥,抗幾天就好了,人們說這是「自愈性」。在中國古代的《漢書·藝文志·經方》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的話。意思是說,得了病之後不吃藥,可以起到中等醫生的作用。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疾病如果遇到高明的醫生,很快就會好了,但如果遇到醫術低劣的醫生,反倒會加重病情,所以如果不吃藥,依靠身體的自愈性的話,相當於找中等水平的醫生看病。
什麼是人體的自愈性?
自愈性說白了就是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抵抗力」。
人體對待外來的病邪並不是消極被動接受的,都有主動排斥病邪的表現,比如外界刺激(如風寒或粉塵等)侵襲鼻粘膜,人體就會反射性的打噴嚏,排出病邪;當侵犯咽部或氣管,就會通過咳嗽以排出病邪,或者調動身體內部的防禦系統「白細胞」去殺滅病菌,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分泌物增多,也就是人們看到的「炎症」——鼻涕、痰液,然後排出體外。當致病因素作用於消化道,比如吃了變質的食物或者進食過量,人體會通過嘔吐來排出病邪。
通過以上的「自愈性」人體就會起到保護自身,排出病邪的作用。
那麼人體的自愈性是從哪裡來的呢?既然人體都有自愈性,為什麼有的人抗幾天能好,有的人卻越抗越厲害,甚至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呢?
按照我們中醫的觀點來說,自愈性是人體正氣的體現,正氣充足的人自愈性就強,反之,正氣虛弱的人,其自愈性就相對較弱。實際上,人體的自愈就是自身正氣和病邪抗爭的反映。所以,得病後是抗幾天還是及時就醫,要取決於自身的正氣強弱,不能一概而談。如果人體正氣較強而致病邪氣較弱,那麼不吃藥抗幾天就會好,如果正氣虛弱,而致病邪氣較重的話,不但不能抗,還要及時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那怎麼知道自身正氣的強弱呢?可以從自身的日常表現看出來,一般來說正氣足的人身體比較壯實,體形勻稱健壯,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以上表現也就是中醫體質學說中的「平和質」。
怎麼樣擁有自愈性?
平和質的形成一方面來自於先天稟賦良好,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後天的合理調養。先天我們無法改變,但後天的調養完全可以掌控。那怎麼才能做到合理調養呢?其實所謂的合理調養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合理的膳食結構。
膳食結構也就是各種食物(營養素)在日常飲食中所佔的比重。我們都知道食物金字塔。如下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最下面,佔比重最大的就是穀物等糧食。魚肉果菜等只佔很少一部分。在中醫古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孔夫子也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也就是說正確的膳食結構應該是以穀物為主,魚肉果菜為輔的搭配。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改變了,以魚肉果菜為主,穀類的攝入反而少了,於是各種飲食疾病相應而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等。所以說,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有合理的膳食。
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按時作息,對於這一點大家可能不會認同,認為只要睡足了8小時就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在古代,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做順應了自然界的規律,也就是「道」。現代人則不然,早晨太陽很高了還賴床不起,晚上卻燈紅酒綠,十一二點還不睡覺。這樣就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為什麼呢?按照中醫的觀點,白天人體興奮,陽氣亢盛,進行各種工作和學習,晚上則陰氣亢盛,人體的精神氣血潛藏起來,養精蓄銳,為明天的工作加油,人體的「休」是給自己的精神氣血加「息」,就像銀行的利息一樣。如果沒有了這個潛藏修養,那麼第二天就沒有足夠的精神來工作學習。長期的不按時作息打亂了「生物鐘」,日久必然造成體質下降。關於正常的作息時間,在《黃帝內經》中說的很清楚,「春三月……夜卧早起」,春天要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春生(萬物生髮)」的規律;「夏三月……夜卧早起」,夏天要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夏長(萬物生長)」的規律;「秋三月……早卧早起」,秋天要早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秋收(萬物收斂、收穫)」的規律;「冬三月……早卧晚起」,冬天要早睡晚起,以順應自然界「冬藏(萬物潛藏)」的規律。如果你記不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晚上11點之前必須入睡,因為那時正是子時,子時人體陽氣開始生髮,如果你不休息,長期陽氣生髮不足,體質自然下降。我在自己的微博中有一句「不管工作還是娛樂,11點之前必須入睡。」
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三個方面是情緒穩定。社會節奏在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也在加大。面對家庭生活、職場等各方面的壓力,整天鬱悶不舒,導致氣血失和,中醫講七情致病「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在巴馬長壽區的老人們,他們的精神狀態都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平靜淡泊,自然延年益壽。當然,我們也不是說為了身體去隱居,不工作,不學習,而是在遇到精神壓力的情況下適當宣洩一下,或者適當調慢生活節奏,放鬆一下身心,現在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窮忙,不是流行「悠客」、「慢生活」嗎?
健康生活方式的第四個方面勞逸結合,更恰當的說法是合理運動。過勞和過逸對人體都沒有好處。現代人大部分缺乏鍛煉,腦力勞動多而體力勞動少,這種情況會導致肌力下降,肌肉萎縮,沒有力氣,再多休息也感到沒有勁。心臟肌力下降,會出現血壓低,容易頭暈,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很多,初高中學生中佔有很大的比例,這種情況屬於典型的氣血不足,但在治療上絕對不能簡單的補補了事,要告誡其循序漸進的體育鍛煉,中學生要重視體育課。時間長了,體質慢慢就增強了,抵抗力也就上來了。
通過以上的合理調養,自身的正氣會逐漸加強,自愈性也會增強,在面對疾病的時候,就不會被動消極,即使用藥,也會很快治癒。
而那些自愈性差正氣較弱的人大多是屬於氣虛質、血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等,多是由於先天不足,加之後天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其形成的原因很多,限於篇幅就不一一敘述了,套用一句名言「健康的身體都是一樣的,而不健康的身體則是多種多樣的。」(原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則是多種多樣的。」)
中醫治病「祛邪扶正」,能增強人體的自愈性
談到自愈性,還不得不談一個中醫和西醫治療思路的問題。在對待疾病的態度上,中醫和西醫採取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往往順應人體的自愈性來治療疾病,比如病邪侵入呼吸道,中醫就用疏散宣解的藥物來排出病邪,在排出病邪的同時,不傷害人體的正氣,也就是常說的「驅邪扶正」,疾病治癒後,往往比較徹底,不容易反覆。而西醫則採取殺滅病邪的方法,在殺死病邪的同時,也傷害了人體的正氣,殺死了白細胞,造成抵抗力下降,所以西醫治病容易反覆。而且,人體在習慣了西藥殺滅病菌的作用後,會逐漸的產生依賴性,使自身的抵抗力逐漸退化。濫用抗生素,則讓病菌為了生存更加變態發展,人體在退化,細菌卻在進化,從而導致了抗藥性越來越強這一尷尬的局面。雖然西醫也在強調不要濫用抗生素,但受利益的驅使,抗生素仍然是現今治療中的重頭戲。當然我們也不是全盤抹殺西醫殺滅病菌的作用,在病邪較重的情況下,中醫也是「驅」「殺」並重的。但中醫更注重「驅」,「驅」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不破壞自然生態平衡,這在疾病治療上也是相通的。
實際上人體是完全可以和細菌和平共處的,在正常人的呼吸道都可以檢測到病菌而不會產生疾病。有一種觀點,適當小量的病邪刺激,不但不會致病,反而會鍛煉自己的抵抗力,民諺所謂「欲得小兒四時安,常受三分飢與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經常看到土生土長的孩子,遠比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抵抗力要好,也同樣驗證了這個道理。
所以積極探索人體的自愈性,不僅僅依靠藥物是醫學的一個進步,用中醫的觀點來指導研究自愈性將會對人類的健康帶來更多的福音。
※醫生:久坐無異於慢性自殺,你還好嗎?
※什麼是肺源性心臟病?不是醫生別看!
※不喝酒也會發病脂肪肝?教你不看醫生也能自愈!
※最好的醫生是人體的自愈力,教你如何靠自身修復身體疾病!
※最好的醫生是人體的自愈力,教你如何靠自身修復
※什麼是肺心病?不是醫生別看!
※吃了藥效果不好患者埋怨,醫生和患者如何面對疾病進展
※睡不踏實、愛伸懶腰、肌張力高……醫生說是腦缺氧腦病,請問可以自愈嗎?
※??別再被忽悠,這些小毛病自己都可以解決,收好不用找醫生!
※醫生自己不舒服,是不是「能醫不自醫」?
※做到「三不要」 讓你遠離疾病,不看醫生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不光醫生,你我都得知道怎麼做!
※哪些病人自帶迷之屬性,醫生一見就頭痛?
※退休醫生自訴:心臟病「不治而愈」的經驗
※醫生都治不好的抑鬱症,病人竟然自己解決了
※醫生不會告訴你:心血管患者吃這9種食物,就等於慢性自殺!
※醫生不告訴你胎兒的性別,你可以自己看胎動啊!
※潔癖是一種危害健康的心理疾病 嚴重的快去找醫生看看吧
※性趣突變,請找醫生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