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熔佛器而鑄的三枚會昌開元出譜錢

熔佛器而鑄的三枚會昌開元出譜錢

熔佛器而鑄的三枚會昌開元出譜錢



圖1

熔佛器而鑄的三枚會昌開元出譜錢



圖2

熔佛器而鑄的三枚會昌開元出譜錢


圖3


「安史之亂」後,由於大唐銅材缺乏鑄錢有限,同時官宦與富商囤積錢幣,加之寺院熔銅錢造佛像制禮器,造成市場「錢荒」蔓延。840年,唐武宗李炎繼位,改年號為會昌。為解決市場缺少貨幣流通問題,會昌五年(845)八月,唐武宗頒詔天下,毀熔銅像鐘磬爐鐸鼓鑄銅錢以度「錢荒」,並欽定淮南(現揚州)節度使李紳所鑄背銘「昌」字開元通寶錢式,令各州府仿效自鑄州錢行用,即後世稱謂的「會昌開元」。會昌開元,除「昌」字寓紀年記地一品外,其他背記地錢計有20多種。其版別混亂繁雜,加上背銘字體的書寫千變萬化、位置時有變動及背星、背月與其他紋飾差異,可謂多不勝數。今介紹三枚出譜「會昌開元」錢,以饗同好。


第一枚出譜會昌開元錢(圖1),帶有硬綠銹結,背穿上鐫「昌」字。直徑23毫米、厚1.5毫米、穿6毫米、重3.9克。該錢錢文清晰,錢體灰暗發白,是一枚俗稱的「夾錫錢」。由於錢文「元」字撇筆串了上去,使左挑「元」字變成了左挑「無」,又近似「旡」字。「無」字之撇極其規範,十分完美,一氣呵成。而「無」字之上還有「一」短橫筆,如此一來則成「一無」或「一旡」兩字。 第二枚出譜會昌開元錢(圖2),銅質欠佳,錢文較為模糊,「開」字處有裂痕,背穿上仰月、穿左鐫「宣」字,即宣州鑄造(今安徽宣城)。錢徑23毫米、穿6毫米、厚1毫米、重3.8克。正常的「宣」字,其最後一筆是「亘」下一橫。但該錢背左的「宣」字,其「亘」下是二橫,多出的一橫是獨立的,其清晰度非常明顯,只是在漢字書寫規範較上一橫略為遜色,但這並不影響該錢形成了「宣一」錢背。


第三枚出譜會昌開元錢(圖3),背穿上「興」字,銅質較好,在紅銹上再現綠斑,直徑23.5毫米、穿6毫米、厚1毫米、重3.6克。「興」,即興元府(今陝西漢中)鑄造。該錢輪廓周圓、錢文方正、字體清晰。漢字「興」,不管是繁體或是簡體,其下都是「八」部。而此品錢背「興」字,其下部是三點,就是在「八」字中間多一點,成了一個異體「興」字。

會昌開元是毀熔禮器所鑄,而禮器的多寡又直接影響著記地錢的鑄造數量。因此,通過會昌開元不同的背字存世數量及其銅材質量,可以從中窺見唐朝時期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及文化、教育、宗教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