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韓信:不戰而降燕國
簡介:韓信之死真的是應了那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究竟是誰向他舉起了屠刀?張良胸有韜略,胸有奇謀,為什麼卻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反而自始至終都得到了劉邦的尊重?蕭何受到了劉邦的多次猜忌,為什麼卻一生權傾朝野,名聞天下?
韓信
韓信消滅了趙國,開始準備下一步的軍事行 動,即平定燕齊。但到底是先滅燕,還是先攻齊呢?他有些舉棋不定。於是他找來李左車,當面向他請教。他對李左車說:「如今代國和趙國已經平定,我準備奉承 漢王的旨意,北攻燕國,東伐齊國,不知先生對此有何高見?」李左車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是個敗軍之將,哪裡有資格在韓信面前大發議論,所以 他推辭說:「韓將軍,我聽說戰敗的將領,沒有資格去談論自己衝鋒陷陣時是如何勇敢;亡國的大夫,沒有資格去參與謀劃救亡圖存的大事。現在,我既是敗軍之將,又是亡國大夫,身為階下囚,承蒙將軍不殺之恩,得以苟延殘喘,我對此感激不盡,哪裡還有資格參與這樣的軍國大事呢!」
然而,在李左車面前,韓信從不以勝利者自居,他並不認為李左車是敗兵之將,他的被俘是由於陳余不聽他的建議造成的,所以韓信進一步開導說:「百里奚是春秋 時代的賢人,他在虞國時,虞國卻被滅亡;他到了秦國,秦穆公卻稱霸諸侯。這並不是他在虞國時愚笨,而到了秦國就變得聰明起來,關鍵在於當權者用不用這個 人,聽不聽他的意見。假使當初陳余能夠聽從先生的建議,恐怕我韓信早就成為先生的俘虜了。正因為陳余沒有採納先生的建議,我韓信今天才能有幸侍奉先生,聆 聽先生的教誨。」
韓信貌甚謙恭,語氣誠懇,繼而說道:「我可是誠心誠意地向先生請教,希望先生不要推辭。」
李左車聽了韓信的一番話,感於他的一片誠心,於是不再有什麼顧慮,推心置腹地說道:「智者干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人們常說:『狂妄之人的話,賢者也會從中得到教益。』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承蒙將軍厚愛,我願和盤托出,供將軍參考。」
接著,李左車對韓信說:「其實,成安君陳余並不是草包,他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也有百戰百勝的奇謀,他親自指揮部下打過不少勝仗。可是就因為一次錯誤的決 策,就導致了井陘慘敗,自己也喪身泜水邊。真的很可惜呀!」看來李左車的確有君子之風,他並沒有因為陳余不聽自己的意見而戰敗,就全盤否定陳余。看來,韓 信如此禮遇他,那也是應該的。
李左車繼續分析說:「將軍平定三秦,又奉命渡過黃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俘虜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然後舉兵攻代,一舉而滅代國,並活捉代相夏說,前後不 過10天工夫。於是,將軍又揮師東下井陘口,只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擊敗了趙國的20萬精銳部隊,殺掉了當世豪傑陳余。如今將軍已經名聞海內,威震諸 侯,軍威所至,無不聞之膽顫。老百姓聽說將軍要來,莫不停下手中的活兒,穿好衣服填飽肚子,恭恭敬敬地等待將軍發布命令,惟恐慢怠了將軍。這一切都是將軍 的優勢所在,當今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在這一點與您相提並論。」這一席話,是在為韓信歌功頌德。但是李左車並不是只知給別人戴高帽子、趨炎附勢的人,他如此 說,只是為後面的話作鋪墊而已。
隨即李左車將話鋒一轉,繼續說道:「但是,將軍的部卒經過連續作戰,如今已經非常疲憊,難於再進行大的戰鬥。如果將軍要率這些疲憊之師去攻打燕國堅固的城 池,燕軍以逸待勞,那麼將軍要想速戰速決,顯然會力不從心。如果曠日持久地對峙下去,那麼將軍的後勤補給又將成為很嚴峻的問題。像這樣耗下去,在齊國看 來,弱小的燕國將軍尚且不能降服,那麼強大的齊國又憑什麼要投降將軍呢?於是齊國勢必拒守邊境,整軍經武,與燕國聯合起來對付將軍。一旦燕國和齊國的事情 不能得到解決,那麼漢王和項王之間的角逐就難以見分曉,天下將會陷入長久的戰亂中。這就是目前將軍的劣勢所在。在下愚笨,但私下認為將軍攻燕伐齊的戰略並 不高明。將軍是用兵如神的人,但我聽說,善用兵的人不會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不會用自己的劣勢去對付敵人的優勢。」
對於這些道理,韓信並不是不懂,事先也不是沒有想過,可是劉邦在滎陽、成皋一帶被項羽打得灰頭土臉,所以趙國的局勢還沒有完全穩定,劉邦就一個勁兒地催他 趕快對燕國和齊國展開軍事行動,從戰略上牽制項羽,以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韓信當然知道部隊目前的疲憊狀況,但總不能長時間留在趙國按兵不動吧!這樣一 來,劉邦又會怎麼想呢?於是他趕緊問李左車:「既然如此,先生認為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李左車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按兵不動,鎮守趙國,讓部隊得到休整。同時,在趙國境內採取有力的措施,安撫百姓,撫恤遺孤,充實軍需物資,讓百里之內, 每天有牛肉和美酒送來,宴請士大夫,犒勞將士。待部隊恢復戰鬥力後,將軍再向燕趙邊境布置重兵,擺出一副大兵壓境、要攻打燕國的架勢,然後再派一能言善辯 的使者,帶著將軍的書信前往遊說燕王,曉以利害,燕王懾於將軍百戰百勝的兵威,不敢不歸順將軍。燕國歸順之後,再派人去勸降齊國,齊國權衡利弊,自然也會 不戰而降。即使齊國不降,那時將軍的部隊已得到了徹底的休整,後方穩固,補給充足,憑將軍的武略,齊國即使有再高明的人,又如何能夠挽救齊國被滅亡的命運 呢?這樣一來,天下大事就定了。這就是兵法上講的『先聲而後實』(先虛張聲勢,隨後再以實力相加)。」
韓信聽了李左車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心想李左車不愧是李左車,居然比自己還想得高明,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在趙國休養士卒,撫恤百姓,鞏固後方,然後派 兵在燕趙邊界虛張聲勢,擺出一副要進攻的架勢,燕國上下人心惶惶,莫知所措,君臣上下正在商議對策之時,韓信的勸降使者到來了。燕王在韓信先禮後兵的威逼 之下,知難而退,果然如李左車所言,不戰而降了。
韓信接受李左車的建議,對燕國採取政治攻勢和軍事壓力相結合的辦法,不費一兵一卒,就迫使燕國投降,這是繼擊敗趙國之後在軍事上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從政 治影響上來說,它的意義絕不亞於擊敗趙國的勝利。此時的韓信讓天下所有人都明白了,他再也不是那個鑽人褲襠、被人瞧不起的淮陰市井上的破落子弟,他已經是 一個能左右天下局勢的人物了。不管是項羽、劉邦,還是其他一些地方諸侯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可惜的是作為軍事天才的韓信,並未萌生政治野心。
※戰國七雄中最無能的國家,不是燕國,而是此國
※想不到戰國時齊國如此強大,打進函谷秦國求和,佔領燕國吞併宋國
※燕國和韓國那麼強,為何人們總感覺它們在打醬油?
※秦始皇滅六國,最徹底的原來不是韓國,而是北京所在的燕國
※燕國風雲之《錯誤的戰爭》
※燕國不可思議之事,一個臣子的大忽悠差點導致亡國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燕國為什麼會背後捅刀子?
※禪讓差點禪死了的燕國
※燕國風雲之《御齊戰爭》
※韓信滅掉燕國,不費一兵一卒,是誰給他獻的奇計?
※淝水之戰前秦失敗以後,鮮卑貴族慕容垂乘機恢復燕國
※他是李牧之孫,曾教韓信智取燕國,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韓國和燕國底子也不差,可為什麼一直在七雄中墊底?
※秦始皇滅六國,最徹底的原來不是韓國,是當今北京所在的燕國
※燕國本想在長平之戰後從趙國大撈一筆,沒想到最後悲劇了!
※荊軻刺秦之前,太子丹其實在秦國做過燕國的人質
※三國時期並非魏蜀吳三國鼎立,身為世外桃源的燕國卻最早滅亡
※他獻了什麼奇計,讓韓信不費一兵一卒收復燕國?
※燕國本想在長平之戰後從趙國大撈一筆,沒想到最後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