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明、清時期,東南亞一帶統稱「南洋」。


數據 | 明朝使團與南洋朝貢


明朝初年,特別是明成祖統治的1402至1424年間,是中國同東南亞各國政治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據統計,在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間,明政府向占城(位於今越南中部)派遣使團14次,向真臘(今柬埔寨)派遣使團3次,向暹羅(今泰國)派遣使團11次、向爪哇(位於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派遣使團9次,向渤泥(位於今加里曼丹島北部及汶萊蘇丹國一帶)派遣使團3次,向滿刺加(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一帶)派遣使團11次,向蘇門答刺(位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亞齊一帶)派遣使團11次。總計62次。 明王朝向東南亞派遣使節如此之多,表明對掌控東南亞各國的極度重視。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明代沈度描繪榜葛剌(孟加拉)國王向明朝進貢麒麟(長頸鹿)的「瑞應麒麟圖」(清摹本)


作為對明朝派遣使節的回應,東南亞各國踴躍前來朝貢。據統計,明成祖在位期間,占城前來朝貢18次,真臘7次,暹羅21次,爪哇17次,滿刺加12次,蘇門答剌11次,渤泥9次,總計85次。 東南亞各國前來朝貢次數遠遠超過中國遣使次數,即說明中華帝國的影響力在加強,也說明東南亞小國對中華帝國的依附關係。

「願納國土,請吏治之」


永樂元年春正月,明成祖在奉天門大宴群臣,一同飲宴的「蠻夷酋長」「皆起舞稱壽曰,臣等生居絕域,習見僻陋,今日獲睹天朝太平樂事之盛,臣死且有光」 。永樂六年(1408年),來華浡泥國(今汶萊)國王朝貢結束返國,「自王以下,衣服之制如中國。」 在《明實錄》中,有關蠻夷酋長見天朝「禮樂明備,禎祥畢集」,"願比內郡依華風",「仰慕中國衣冠禮儀,乞冠帶還國」的記載比比皆是。當時的南洋各國,凡來朝貢者,大多主動要求中國冊封,實行中國禮儀制度。在明王朝的冊封和影響下,東南亞許多王國朝廷百官的服飾制度和官職制度,與明朝毫無二致。南洋各國所通行的大統歷、各地都使用的錢幣、中國的度量衡制度等,都是鄭和下西洋期間從中國傳播過去並得以通行的。


在中華帝國與南洋各國的政治關係中,有感於中華的強大,一些羸弱國家,如占城,甚至向明朝提出「願納國土,請吏治之」。 桀驁不馴的暹羅,因為入侵滿剌加受到明成祖的敕責,為免遭到鄭和大軍的圍剿,在接到鄭和帶去的明成祖叱責詔書後,立刻主動派遣60人的朝貢使團來華,「謝侵滿剌加之罪」。


鄭和下西洋: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


明成祖在位期間,之所以中國與東南亞有如此頻繁的政治互動,主要是鄭和下西洋的推動。明成祖在位時,鄭和船隊六次下西洋,第一次訪問的東南亞國家主要有占城、滿剌加、爪哇、蘇門答剌等,第二次主要有占城、暹羅、滿刺加、爪哇等,第三次主要有占城、真臘、暹羅、滿刺加、爪哇、蘇門答刺等,第四次主要有占城、滿刺加、爪哇、蘇門答刺、彭亨(今馬來西亞的彭亨州一帶)、急蘭丹(今馬來西亞的吉蘭丹州一帶)等,第五次主要有占城、滿刺加、爪哇、蘇門答刺、彭亨等,第六次主要有占城、暹羅、滿刺加等國。

15世紀的中國是世界文化、科技發展較高的國家。明成祖朱棣給鄭和船隊的政治任務是:「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從禮義,變其夷習。」 意思是遠方的蠻夷奉中華為上國之後,中華要以天朝的聖明禮義,教化蠻荒番夷,改變其不文明的習俗。鄭和秉承這個意圖,奉使凡30餘國,「所至頒中華正朔,宣敷文教,稗天子生靈,旁達於無外。」 這樣,鄭和的出使,將中國較高的文化傳播各地,並通過向四鄰國家頒布曆法,賞賜衣冠,使南洋諸國接受中國的禮俗。


鄭和在南洋的禮遇


鄭和在海外「宣敷文教」,影響深遠。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受人歡迎,離別之後受人懷念。由於鄭和下西洋通常又被人們稱為三寶太監下西洋,直到今日,南洋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等,都保存著許多紀念鄭和的各種遺迹。如在爪哇有三寶壟、三寶港、三寶洞、三寶井,在馬六甲有三保山、三保城、三保井,在泰國有三寶港、三寶廟、三寶宮、三寶禪寺,在蘇門答臘也有三寶廟等。此外,在南洋地區,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傳說很多,涉及到生活、風俗習慣的許多方面。例如,禁食節、沖涼、吃榴槤等習俗,據傳都是鄭和輸入的。「大抵凡事物之不明其理者,不曰三寶公所教,則稱三寶公所為。」 《明史。鄭和傳》曰:「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寶。甚至在鄭和並沒有到過的加里曼丹島,也有關於鄭和的傳說。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印尼爪哇三寶壠三寶洞中刻寫的經文,記載了此洞的來歷和對鄭和的讚頌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印尼三寶壠大覺寺里的三保大人神像。中間為鄭和,旁邊為王景弘和馬歡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印尼三寶壠大覺寺中展出的從海中打撈出來的鄭和船錨。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泰國曼谷湄南河畔的三寶廟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另外,鄭和下西洋對南洋各國的經濟影響也是巨大的。


早在宋元時期,發展對外貿易和海洋漁業就成為東南沿海地區居民的基本生存方式。他們祖祖輩輩依靠海洋來獲取生存的最基本來源,同時對外貿易的利潤豐厚。「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來也,又以一倍博百倍之息。」 巨額的商業利潤,驅使沿海居民「舍死驅之如鶩」。 隨著遠赴南洋的華人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南洋各國華人聚居地越來越多,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南洋華商勢力。


鄭和下西洋期間,曾在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今伊朗格什姆島的忽魯謨斯、今印度卡里庫特的古里,都設立了「官廠」,作為下西洋的中轉站和後勤供應基地。因為鄭和遠航船隊的到來,上述地區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商品集散地。而下西洋必經之地的滿剌加,則成為整個東南亞商業貿易的中心。而以滿剌加為中心的東南亞貿易圈的形成,又進一步推動了東南沿海居民向南洋地區的移入,大大提振了東南亞各國華商的勢力,促進了南洋各國商品貿易的發展。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


從明代中國與南洋的政治隸屬關係和鄭和船隊對南洋各國的影響來看,如果明帝國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持續向海洋進軍,勢必推動東南沿海居民向海外拓殖,南洋各國華商,獲得大明帝國的奧援,假以時日,完全可能將當地實現「王化」,東南亞將成為中華帝國之勢力範圍,猶如大航海後西方各國之亞、非、美洲之殖民地。南洋成為華人世界,華語成為南洋通行語言,完全有可能。整個東南亞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向蔚藍色海洋拓展的基礎。


對此,美國學者Louise Levathes坦言:「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上艦隊,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國。」


但是,可惜的是,鄭和的遠航並沒有持續下去。(本文內容摘自白雲濤著《天朝,失去的歷史機會》,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編輯:李秀娜)

南洋,鄭和下西洋的後勤供應基地


您可能感興趣

鄭和下西洋的得與失
直擊:游弋於北大西洋的巨獸 前蘇聯基洛夫級巡洋艦
奧巴馬下令:禁止在美北冰洋和大西洋部分地區開採石油
朱棣的奪位之戰與他的南征北伐,以及為何派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的變遷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什麼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朱棣的奪位之戰與他的南征北伐,以及為何派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是哪造的?
解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寻找朱允炆,郑和下西洋三大历史原因
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後為何被叫停?
一中國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一直被人罵
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也是亞洲最大,曾經是鄭和下西洋的基地港
明朝大事件——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誰的船更牛?
開在大西洋與北冰洋之間的牡丹,記挪威自駕九日行
北冰洋是怎樣變鹹的?科學家:北大西洋海水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