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撰文/陳超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古代人們製作桑皮紙的過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這是亞聖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理想。又過了幾百年,漢樂府中有「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這樣讓人充滿想像的詩歌。其實,早在亞聖之前的《詩經》中,就有「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這樣表達女性之美與愛情幽思的詩句。


儒者的修齊治平與情愛的浪漫溫柔,融合於一棵桑樹,這是中國文化中難得一見的一個角落。


中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種桑養蠶是中國人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桑、蠶、絲、帛等字。周代,採桑養蠶已是家常農活。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在房前屋後栽種桑樹,是中國人的傳統。即使只有五畝大小宅第的普通人家,周圍種上桑樹,五十以上的老者就可以穿上絲綢做的衣服了。這是孟子給為政者的建議,當然更是他的美好願望。桑樹和梓樹為伴,「桑梓」就成了故土和家鄉的符號。種桑,養蠶,繅絲,織帛——絲綢,成了整個華夏民族的符號,成了第一束射向西方世界的光。

所以我們現在才有資本談「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


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吐魯番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節點。很多人知道火焰山、交河故城、坎兒井、葡萄溝,但除了新疆人,可能鮮有人知吐魯番過去也養蠶,繅絲,紡織艾德萊絲綢,而這一切,有賴於吐魯番的遍地桑樹。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桑樹,都在新疆,在吐魯番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人對桑樹以及它帶給新疆人的許許多多日常的美好予以梳理。


新疆有久遠的栽種桑樹的歷史,桑樹是西域固有,還是由江南引種?由於史料的闕如,現在依然是一個謎。我們知道的是,在整個新疆的南疆,桑樹隨處可見。在和田,依然養蠶繅絲紡織艾德萊絲綢,依然有製作桑皮紙的工藝在傳承。而從現有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文書可以知道的是,起碼在唐代,吐魯番已經有了大片的桑樹種植。即使現在,在新疆乃至中亞,具有濃郁西域特色的艾德萊絲綢依然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變得靚麗多姿,美不勝收。


現在,吐魯番雖然已經不再養蠶,但你在青蛙巷,每一家的院子里都有幾棵桑樹,在一座座老房子周圍,走不上幾步,就可以遇上一棵幾百年的老桑樹。有人在樹上摘桑子,有人在樹下打桑子,有人圍坐在院子里吃桑子。隨便和他們聊幾句,你就會知道,吐魯番人與桑樹的情結。


五月,桑子熟了。我們到吐魯番採桑子。放慢腳步,以手的觸感、味蕾的敏銳,沉澱感情,感受古老絲綢之路上的一段時光。這絕不同於宋詞里的「採桑子」,這是陽光燦爛的吐魯番,是歌舞繞樑的吐魯番,也是歷史的,現代的吐魯番。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明孫艾的《蠶桑圖》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您可能感興趣

「五畝良田油菜花」90後改造30年鄉下老宅:復古日式風
五畝地後花園 髮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