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知青憶:留在插隊山村過年時老鄉包餃子炸油糕招待

老知青憶:留在插隊山村過年時老鄉包餃子炸油糕招待

核心提示:老鄉的窯洞散布在幾里長的半山坡上,我們打著手電筒,踏著崎嶇的山路挨家挨戶拜訪。一進老鄉家,便感到節日的氣氛了,只見他們都是全家在炕上圍坐,包著餃子,炸著油糕,把一年的好東西全拿出來了。

老知青憶:留在插隊山村過年時老鄉包餃子炸油糕招待


本文來源:快樂老人網,作者:佚名,原題為:《知青留在插隊山村過年老鄉給包餃子炸油糕》


我的人生中已度過了五十多個春節了,社會的變革,使春節的色彩不一。自己度過的方式不同。思來想去。1969年的那個春節卻叫我終生難忘。


1968年底,我們十幾個北京知青到山西一小山村插隊,當時都才十幾歲,是頭次離家。山村非常偏僻,條件與大城市形成巨大反差,到春節前,大部分知青回京過節了,只有我與另兩個男生留在村裡過年。


山村的冬天異常寒冷,我們居住的房子漏風,當時生活能力又差,燒不了暖炕,生不著火,室內溫度老在零下五、六度,水缸結冰,臉盆水凍冰,連墨水瓶里的墨水也成了冰坨。除夕晚上,我們三人在冰冷的屋子裡,圍著微弱的煤油燈,搓手跺腳,思念遠方的親人,眼淚都快流下來。就在這時,幾個老鄉的孩子來到我們住處,說是家裡大人邀請我們去做客。我們知道,當時老鄉家都不富裕,一年一人才分一斤麻油,十幾斤麵粉,我們三個小夥子去吃會增加他們的負擔。老鄉的孩子們見我們不去,便坐著不走,我們商量多轉幾家,每家待的時間不要多。

山村靜悄悄,四周一片漆黑,外邊看不出節日的氣氛。老鄉的窯洞散布在幾里長的半山坡上,我們打著手電筒,踏著崎嶇的山路挨家挨戶拜訪。一進老鄉家,便感到節日的氣氛了,只見他們都是全家在炕上圍坐,包著餃子,炸著油糕,把一年的好東西全拿出來了。他們熱情讓座,噓寒問暖,毫不吝嗇拿最好的東西給我們吃,一下熱了我們的心,忘了剛才的寒冷。村頭老鄉家有位聾老漢,七十多歲了,他的兒媳婦是個啞巴。有位知青會針灸,當時流傳針灸可治聾啞,這啞巴媳婦非要知青在她身上實驗。給她扎過幾次,她表示感覺很好,不過最終她也沒能開口說出話,銀針作用還是有條件限制的,不過她還是非常感謝知青們的。當我們串到聾老漢家時,雖然那位會針灸的知青回京了,但他們全家對我們別提多熱情了,使勁讓我們吃,可勁往手裡塞,真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了。小山村有二十多戶,我們除夕晚串了大部分人家,把肚子塞的飽飽的。第二天清早,除夕沒去過的老鄉家,又叫孩子送來餅子、炸糕等好吃的東西。


寒冷的天與老鄉們的暖,叫我深深感動,老鄉們的淳樸使我終生難忘,給我人生上了一課,因為這是我人生中走向社會度過的第一個春節。

您可能感興趣

老知青憶:過年時想家哭了半夜 與老鄉包餃子得安慰
老兵返鄉包里裝了啥?退伍萌女兵帶你去看看!
英拉爬長城,回故鄉包餃子,在泰國一豎食指就能一呼百應
為了抵制家鄉包辦婚姻,她設計了一款諷刺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