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為什麼勸唐僧還俗?與政治血案頻發有關?
2016-05-17 高成 時拾史事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法師回到唐都長安。一時數十里內外,都人士子、內外官僚爭相立於道路兩側,欲一睹法師風采。由於場面過於火爆,為了防止踩踏事件發生,長安當局命令市民就地燒香,不要移動,維持基本秩序。玄奘這一去一回總共經歷了多少年?有人說是十四年,為什麼呢?因為《西遊記》里是十四年,該書第一百回有這樣的情節:太宗看了(通關文牒),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唐僧自己也說:「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里之遠。途中未曾記數,只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所以,一十四年,不是證據確鑿嘛。
(玄奘取經圖)
這就跟爭論曹操南下究竟是帶了八十萬還是八十三萬軍隊一樣好笑,很多人把四大名著的一些情節誤以為是史實,鬧出過很多笑話。《西遊記》是本小說,基本內容來源於真實歷史,但跟歷史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這個問題,稍有常識的人就知道,貞觀這個年號總共只用了二十三年,何來「貞觀二十七年」一說?在真實世界中,玄奘法師來回共十七年,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天竺遊歷學習中度過,並非在路上降妖除魔。《西遊記》本身是小說,沒必要什麼都跟現實一樣,當時又沒有「玄奘研究會」「孫悟空研究會」抗議,但非要把小說情節咬定為史實就不大妥當了。
不止一次要求還俗
先前唐太宗聽說玄奘回來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聞法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但是等玄奘抵達長安時,李世民並不在,負責接待的是梁國公房玄齡,此時唐太宗正厲兵秣馬,準備御駕親征,教訓高句麗,於是玄奘又立馬趕到洛陽與太宗皇帝會面。
當年二月,洛陽宮儀鸞殿,玄奘法師與唐太宗進行了平生第一次會面,這一年唐太宗46歲,玄奘43歲。雙方就座後,唐太宗首先發問:「師去何不相報?」因為十七年前玄奘並不是奉皇帝的旨意去西方求法,那時邊境管控甚嚴,他扮演的是一個偷渡者的角色。對於此事,玄奘也沒什麼好隱瞞的,說:「當去之時,已再三表奏,但誠顧微淺,不蒙允許。」實在是您老人政策不允許啊,現在想想也挺慚愧的。唐太宗並沒有怪罪之意,反而覺得玄奘以身赴險,造福蒼生,著實可敬,並為玄奘孤身一人能順利到達而驚訝。聽聞此言,玄奘連忙說這是皇帝的功勞,「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李世民一聽,不敢當不敢當,有我什麼事,都是法師您的努力。
之後雙方又談到了西域的風土人情,面對唐太宗的疑惑,玄奘回答得條理清晰,內容詳實。唐太宗聽後不禁豎起大拇指,龍心大悅,覺得玄奘「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比古代的名僧還要更勝一籌,侍立一旁的長孫無忌也深以為然。漸漸地,跟之前的高昌王麴文泰一樣,唐太宗也被玄奘的才華給征服了,他希望玄奘能夠留在宮裡,與自己共事,只不過當的不是一國國師,而是還俗參與朝政,這樣的人才,當和尚實在可惜。
(唐太宗)
唐人趙嘏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多少士子為了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平時沒日沒夜地讀書,爭著搶著輔助唐太宗,這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機會。但玄奘婉言拒絕了。理由是從小就出家,「玄宗是習,孔教未聞」,只知道如何參佛,而不懂如何治國,況且自己還不是當官的料,「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幾番推辭後,唐太宗也不好硬逼,畢竟強扭的瓜不甜,不能讓法師身在曹營心在漢。
儘管被謝絕了,可唐太宗並沒有打消這個念頭,之後的三年內,二人多有來往,玄奘經常成為座上賓,李世民也愈發看重玄奘。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實在是忍不住,李世民再次向玄奘法師伸出橄欖枝,「帝以法師學業該贍,儀韻淹深,每思逼勸歸俗,致之左右,共謀朝政」。只是玄奘再次婉拒了,他首先高度肯定了唐太宗的豐功偉績,認為貞觀年間的成就都是在太宗皇帝的帶領下取得的,並非借他人之手,說明皇帝能力很強,足以應付時局。況且朝中有能力的大臣很多,自己沒必要還俗,「縱復須人,今亦伊、呂多矣」。最後表明自己弘揚佛法的心,決不改變。聽說得道高僧把自己誇得跟朵花似得,李世民心裡暖暖的,趕緊謙讓,哎呀,那都是老天爺、祖宗、臣僚們的功勞呀,「朕安能致也。」話說到這份上,唐太宗心裡也明白了,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就承諾一定幫法師弘揚佛法。
(玄奘墓塔)
唐太宗為什麼要玄奘還俗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當時朝廷的現狀。原來,隨著時光的推移,四十多歲的李世民愈發蒼老了,早年頻繁的征戰,壯年為國事的操勞,中年又受困家族遺傳的風疾,早已日薄西山,狀況堪憂。國不可一日無君,圍繞儲位的歸屬,上層的政治鬥爭愈演愈烈。此外,一些多年輔佐唐太宗的大臣也老態龍鍾、行將就木,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從貞觀十七年開始,陸續有李世民的股肱重臣亡故,他們或病死,或被殺。死亡時間十分接近,因此李世民亟需補充新的人才。
太子謀反的血案
貞觀十七年正月,重臣魏徵病故,唐太宗思念不已,對侍臣說:「魏徵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魏徵勸諫唐太宗的經典事例常被後人稱道,唐太宗如此哀慟魏徵似乎很正常,可是懷念之情僅僅只維持了幾個月便破碎了。四月份,因為齊王造反,太子李承乾的手下紇干承基受到牽連,將被處以極刑,為了請求組織寬大處理,紇干承基將太子謀反之事和盤托出。唐太宗聞訊後,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查,調查結果是:「反形已具」。對此,唐太宗別無選擇,只能把太子黨連根剷除了,宣布廢太子為庶人,侯君集、杜荷等人正法。
侯君集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就跟隨秦王征戰,是得力幹將,當年玄奘的哥哥高昌王麴文泰就是被他的兵威嚇死,現在即將下地獄了,唐太宗念及舊情,愛惜其才。想要功過相抵,可群臣不同意。因此太宗只能對侯君集說:「與君長訣矣。」事後回顧此事的來龍去脈,李世民不禁想到魏徵曾經舉薦過侯君集,說他可以當宰相,莫非...難道...魏徵也是太子黨的?還有,又有人說魏徵曾特意把之前進諫的語錄都交給了史官褚遂良,好傳之後世。李世民更不滿了,渾身上下有種被欺騙的感覺,一怒之下,不把衡山公主嫁他們家了,為他立的碑也推倒。
(昭陵壁畫)
這樣一來,太子之位就空出來了,到底誰是下一任太子,統領這個國家呢?似乎應該是魏王李泰了,李世民對他的印象非常好,還是長孫皇后所生,立他為太子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太子獲罪以後,他每天都侍奉父皇,李世民也當面許諾太子之位。可是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對下,局勢發生逆轉,唐太宗意識到李泰其實是一個野心家,為人充滿了虛偽與狡詐,連自己都蒙在鼓裡。魏王曾說自己死了以後就把兒子殺了傳位給弟弟,不符合人情常理。後又去恐嚇李治,說你跟謀反的漢王關係這麼好,不擔心嘛,李治於是憂心忡忡,被李世民發現,問知原委,十分不滿。加上審訊前太子李承乾時,李承乾交代道:「臣為太子,復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種種跡象表明,李泰藏的很深,一直暗地裡謀求儲位。當年李世民得到帝位靠的是非正常手段,現在讓李泰也這麼得逞,皇子們都不把制度放在眼裡,以後骨肉相殘的事還有完沒完?於是立晉王為太子,將李泰降為東萊郡王。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玄奘歸國前夕,不幸的事又發生了,武陽懿公李大亮在長安去世,當年玄奘出關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轄區正是玄奘出國所經之地,他們曾經見過一面,李大亮問玄奘西行的緣由,得知原因後,並沒有同意,直接逼玄奘回京。房玄齡非常看重李大亮,認為他有「王陵、周勃之節,可當大位。」如今離世,自然是大唐的損失。同月死去的還有廢太子李承乾,他的死讓李世民又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
「政治局」內的血光之災
這時太子人選已經確定,應該不會再有人因為此事喪命了吧?然而並不是這樣。起初圍繞著魏王與晉王,一批大臣早早站好了隊,他們把自己的前途甚至是生命都壓在上面,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政治上站好隊幾乎是一輩子最艱難的抉擇。其中房玄齡、岑文本、劉洎都是支持魏王的,可能還有馬周。長孫無忌、褚遂良都是支持晉王的,現在晉王李治成為太子,李泰被廢,魏王黨自然是長孫無忌那邊要打壓的對象。岑文本被任命為中書令,朋友向他道賀,他心裡清楚自己處境不好,說:「今受吊,不受賀也」。貞觀十九年,在洛陽辭別了玄奘後,唐太宗揮師東北,討伐高句麗,岑文本隨軍出征,起早貪黑、積勞成疾,李世民對身邊人說:「文本與我同行,恐不與我同返。」怕是不能活著回長安了,當晚,岑文本因病殉職。
(昭陵壁畫)
這還算好的,起碼能善終,和他一個陣營的劉洎就沒這麼好的命運。太宗班師後,身體不大好,劉洎探望完特別傷心,說:「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結果褚遂良聽後就向太宗進讒言,說劉洎認為國家的事沒什麼值得憂慮的,「但當輔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李世民一聽劉洎要學伊尹、霍光廢黜李治,一手遮天,勃然大怒,儘管有馬周作證鳴冤,仍然下令賜劉洎自盡。
兩唐書都說打小報告的人是褚遂良,司馬光卻不這麼看,他覺得褚遂良人品一流,光明磊落,干不出這種卑鄙下流的事。所以《資治通鑒》里那個告密的人變成了「或」,意思是「有人」,那究竟是誰呢,司馬光自個也不知道,所以寫了個「或」字。但很多史學家覺得褚遂良並非不可能,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骨肉都會相殘、父子都會相逼,人品算什麼?李世民身為千古明君,他是怎麼當上皇帝的?殺劉洎對褚遂良、唐太宗都著實有利,因為劉洎不是支持李治的人,他們關係也不好,為了消除隱患,排除異己,只能炮製個莫須有的罪名了。
(群侍圖)
大唐「政治局」內部的死傷仍在持續,一年後又有重臣被殺了,這一回的罪名比較怪異,竟然是因為收養的乾兒子太多,坑爹了。事件主角張亮,草根出身,早年以務農為業。隋末大亂,先投奔瓦崗,後投奔李世民,受到李勣的推薦,擔任高官。曾經上書舉報過侯君集謀反,因為預判成功,唐太宗投桃報李,改任其為刑部尚書,以資鼓勵。
但這人有兩件奇葩的事,第一件,他帶兵攻打高麗時,立足未穩,士兵正忙著樵採,突然遇到敵軍襲營。張亮直接被嚇破了膽,龜縮在營帳的胡床上,獃獃地望著外面,什麼話都不敢說,將士們見主將如此「沉著冷靜」,「毫不畏懼」,大受鼓舞,在副總管張金樹的領導下取得大勝,張亮相當於躺贏了。還有一個是特別喜歡認乾兒子,信仰旁門左道,有不臣之心,後被人舉報,儘管謀反的事似乎八字還沒一撇,太宗還是殺他,「亮有義兒五百,蓄養此輩,將何為也?」不造反養這麼多乾兒子幹啥,明顯是對皇權的威脅,趁我還在世,潛在的隱患能消除就消除了吧,不要留給李治,於是將張亮斬首。這回五百個乾兒子都要問問爸爸去哪兒了。
尷尬的老革命
政治風暴頻頻觸發,有一位老革命的位置相當尷尬,他身居高位多載,數十年如一日,替唐太宗看家護院、夙興夜寐。還記得三十年前渭水河畔的房玄齡嗎?那時李世民年僅18,風度翩翩;邂逅了年方40的大叔房玄齡,從此開始一生的緣分。他和李世民就像是蕭何與劉邦,諸葛亮與劉備。如今確立了李治的地位,房玄齡自然就不在未來的計劃之中了,除了政治傾向以外,相比於長孫無忌,他已年近七十,老朽一個,估計稱不了幾年,而且功勞雖大、能力雖強,畢竟是外人,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忠誠沒得說,更加可靠。
如今岑文本、劉洎已死,魏王一派實力受挫,應該掀不起什麼大浪。不過說來也巧,房玄齡和馬周恰好在太宗駕崩前夕紛紛病故,貞觀二十二年正月,馬周病重,太宗親自為其調葯,派太子慰問,不久死去,享年47。七月,房玄齡病亡,唐太宗拖病體和他握手告別,享年69。他們倆「及時」去世,免去了新帝繼位後可能遭來的清算。試想如果太宗駕崩,馬周健在,就憑當年給劉洎作證的事,褚遂良、長孫無忌恐怕都不會放過他。房玄齡就更是了,後來高陽公主謀反案,房家受重挫,處置完活人,長孫無忌沒有忘記已經入土的房玄齡,把他配享太廟的待遇撤銷了。
(昭陵六駿圖局部)
同時期離世的重臣還有高士廉、蕭瑀、李靖,都是經歷過整個貞觀之治的老臣,凌煙閣上有畫像的,看著舊日的心腹、好友、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自己,重用的人才一個接一個的凋零,世事無常,李世民能不傷心嗎?儘管遼東之戰,薛仁貴脫穎而出,讓李世民看到了未來的將才:「朕諸將皆老,思得新進驍勇者將之,無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但明顯不夠,這時他結識了玄奘,希望能夠為己所用,充當後備力量,彌補人才去世的損失。而且玄奘出國多年,屬「海歸」性質,在朝廷裡面沒什麼根基,肯定不會支持魏王、吳王。太宗真心不希望那些愛將能臣因為黨爭而死,可又無可奈何,他的仁慈就是對李治的殘忍,就是對大唐江山的不負責任。李世民第二次求玄奘出山是在貞觀二十二年六月,也就是房玄齡去世那個月,凄涼之情蔓延的日子。
長孫無忌的手遮不了天
但唐太宗也發現了問題,放眼望去,朝廷里長孫無忌的人太多了!沒有哪個文官能制約他。政權過度是穩定了,可兒子難受了,登基後肯定要受不少氣,處境會比較艱難。做個最壞最壞的打算:如果長孫無忌他們有不臣之心,該如何是好?
思來想去,太宗決定把李勣貶為疊州刺史,李勣心領神會,接到命令後連家都沒回,直接上任去了。有人認為是李勣突然意識到了皇帝的心思,所以立即赴任,如果拖沓將面臨處死的厄運。而實際上,唐太宗早就跟李勣交過底了,事情發生在貞觀十七年,太宗對李勣說:「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在李世民眼中,當時還能打的名將主要有三員:「於今名將,惟(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等到太宗病入膏肓時,薛萬徹已經被「除名徙邊」,李道宗因病賦閑,且跟長孫無忌一夥不和,所以輔佐新帝的軍方代表人物非李勣無疑。
這次貶謫主要是認為李治對李勣沒有恩德,想通過李治來提拔他,好為新皇帝出死力。只要李勣為首的軍方保證對新帝的絕對忠誠,長孫無忌怎麼樣都翻不了天。果然,在李治和元老重臣權力鬥爭的關鍵日子,也就是「廢王立武」的重要關頭,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讓唐高宗倍受鼓舞,皇權和軍權加在一起,長孫無忌的末日也就指日可待了。
(李勣墓)
儘管玄奘沒有同意還俗,但他依然是唐太宗的重要客人,從他的經歷中,可以對李世民晚年的一些舉措有所了解。補充人才只是要玄奘還俗的原因之一,那麼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呢?我們下次說o(∩_∩)o
上一期:唐僧真正的國王哥哥是誰?為什麼被李世民活活嚇死?
關於作者:
如果喜歡作者的文章,可以關注他的新浪微博,昵稱是「高勝寒1995」,裡面有更多精彩文章等著你!
關於時拾史事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時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535858375,歡迎喜歡歷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宋高宗當了25年太上皇,比當皇帝爽多了 | 宋朝簡訊64
你知道曹操對韓遂實施的第二次離間計嗎?
他替武則天「躺槍」
日本邪教,「奧姆真理教」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黑暗的時代:殺戮、斂財、瘋狂的無地王 | 金雀花王朝22
※因國民政府暴力執法,而引發的血案!萬餘無辜百姓慘死
※這是政變!還是醜聞?絕世美女引發的血案,受害者是孔子的六世祖!
※明朝皇帝更迭頻發血案,朱瞻基也是殺父繼位的嗎?
※一則公告引發血案!股民:傾家蕩產了,這種閃崩股怎麼能存在?
※昆明發生「李聞血案」李聞到底是誰呢?
※民國「追星」也瘋狂:梅蘭芳引發的血案
※一個爸爸引發的血案,王者榮耀話題大討論,還有直接離婚的?
※王才亮:為什麼村官成了血案主角?
※又是恐襲!德國運動員大巴被炸!和去年聖誕市場血案有關!
※發生這場血案,曹魏用來對付司馬懿的曹爽,為何為自己姓曹而憤怒
※查手機引發血案?混的不好才結婚?良家婦女愛出軌?知道真相的你還敢結婚嗎?
※姚遙:那些代孕引發的狗血案例
※一則公告引發血案!股民:閃崩股怎麼能存在?已經虧到不知東南西北
※庫里換考辛斯!勇士無敵?一場失利引發的血案!
※宋國殺人事件:絕世美女引發的血案,受害者是孔子的六世祖
※南加曝血案!華裔男槍殺妻子後自殺,在美華人為何殺親案頻發?
※因聊天惹出的血案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發的一場「血案」,連中央都被驚動了……
※越南的第一任皇帝!向北宋臣服,卻死於一個太監引發的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