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諸葛亮真正目的是什麼?
(註:本人不是歷史學家,只是一家之言,歡迎社會各界老師批評指正,文明交流。)
劉備死後,諸葛亮重任在身,既要收拾殘局,又要面臨內憂外患。
在三國之中,魏國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可是令人不明白的是,最弱的蜀國卻連年北伐,諸葛亮六齣岐山,雖然每次都無功而返,但諸葛亮仍然如螳臂擋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底是因為什麼?是為了興漢嗎?
諸葛亮是很忠誠,但他並不迂腐,我想到這個時候,諸葛亮應該也明白,興漢是無望了,因為荊州失去了,關羽張飛等虎將也不在了,蜀國又貧弱,運糧又不便,魏國又強大,怎麼興漢呢?況且,包括劉禪在內的蜀國君臣大部分都已經喪失了興漢的理想,對北伐存在頗多異議。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決然北伐呢?
易中天對此的解釋是,蜀國因為弱,所以要想生存,必須要不停地打仗,以攻為守,才能保住自己,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有一定道理,但這個答案太過於抽象,也不符合正常邏輯,我覺得劉備不是因為弱小才要不停地打仗,而是因為不斷地受欺負,所以才要不停地打仗反抗。
還有人說北伐的原因是為了通過戰爭來轉移國內本土派與外來派的矛盾,將全國凝聚在一個目標上,這完全是不可能的,蜀國益州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土派根本就是反對北伐的,還談什麼轉移國內矛盾啊?
那麼,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時間,二是概率。
先說時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公元228年,諸葛亮48歲,在那個年代,年齡已經不算小了,自己在世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了,而蜀國又弱小,劉禪又不是雄才大略之君,蜀國又沒有多少可用之才,所以,諸葛亮必須要趁著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快速地推翻魏國,平定天下,只有這樣,劉禪的江山才能坐得安穩,也只有這樣,先帝劉備的基業才能得以保存,只有這樣,他才能對得起劉備臨終前對他的重託,才能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
所以,越往後,諸葛亮的迫切感卻強烈,他在與時間賽跑。
有人說,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有矛盾啊,隆中對戰略是待天下有變,益州和荊州兩路出兵,方可評定天下。如今這兩個條件都沒有啊,這不是自相矛盾么?
這就是我要說的概率問題。沒錯,當初的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了,但對於一名積極主動進取的人來說不能因為條件不存在了就坐著不動了,這從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可知一二:「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說得很明白,雖然我們伐魏,敵強我弱,但如果不伐,我們也是死路一條,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去拼一下。
萬一拼贏了呢?雖然這種概率只有1%,但不拼,那就是0%。所以即使是有1%的勝算,也還是有希望的,再加上諸葛亮的才能,勝利的概率還會再提高一些。
有人說諸葛亮事必躬親,不培養年輕人才。這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為什麼呢?還是時間。蜀國就如同現在的一個民營小企業,魏國如同是一家跨國公司,現在兩家企業要競爭,民營小企業會有時間去培養人才嗎?培養人才怎麼培養,就是讓他們多去嘗試,多去實踐,多去試錯,但試錯是需要成本的,小企業根本就承受不起這個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只有大企業才會有。作為民營小企業要想快速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挖人才,快速地將對方人才的聰明才智轉化為自己的經濟效益,這樣才能生存下去。諸葛亮不也是這麼乾的么?他挖了一個人才,那就是姜維。
諸葛亮把劉備的期望,蜀漢君臣的懷疑,自身的理想,對未來的憂慮全集於自己一身,這有點像如今很多民營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有理想,有抱負,希望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改變一家企業,可是老闆懷疑,同僚排擠,競爭對手步步緊逼,而自己的隊友又不得力,只能說兩個字:難啊!
(註:本人不是歷史學家,只是一家之言,歡迎社會各界老師批評指正,文明交流。)
紙上談兵——可笑不是趙括!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實的嗎?祁山到底在哪裡呢
※諸葛亮出山並非劉備三顧茅廬,那是因為什麼?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嗎?三國六出祁山概況
※劉備為何再三請諸葛亮出山?看了諸葛亮真實背景,你就徹底明白了
※正史中諸葛亮北伐,真正出祁山幾次?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卻無功而返?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沒有打敗司馬懿?
※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為什麼總是失敗?
※揭秘六出祁山:諸葛亮為何老出祁山?
※諸葛亮為什麼不早出山,而是死等三顧茅廬的劉備呢?
※三國諸葛亮北伐真正目的是什麼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沒能恢復漢室?毛主席一語道破玄機
※我們被《三國》忽悠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正目的居然是這樣!
※如果劉備不三顧茅廬,諸葛亮會出山嗎?
※小諸葛白崇禧算什麼?他才是與諸葛亮最像的!
※諸葛亮,龐統,徐庶的師傅為什麼不出山?
※諸葛亮的「眼中釘」是誰,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
※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諸葛亮這麼做有何深意?
※諸葛亮為何點亮七星燈?續命是幌子,真實目的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