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公使照片里百年前的中國:從慈禧鑾駕回京到街邊乞丐地攤
文 |穆默
摘自《德國公使照片日記(1900-1902)》,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人民網-文史頻道授權轉載。
本書為德國公使穆默1900年7月至1902年7月遊歷中國各地所攝製的照片集。穆默是政治家,來華的主要任務是促成《辛丑條約》簽訂,故而本書中所收照片,還集中反映了八國聯軍的進軍路線、輜重補給、軍容軍貌、高級將領、外交官員、各地領館以及外交談判等場景,兼具史料與觀賞價值。
中國城區和外國駐軍的中間地段。各國駐軍地點大都在租界。照片上道路兩旁的建築,無論外國租界還是中國城區,都是一片破敗。摧毀和搶劫這座城市的不僅是八國聯軍,也包括清軍和義和團。而且,早在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前,清軍和義和團就對租界和外國人居住地開始了狂轟濫炸,租界及其周邊地區民居遭受了毫無憐意的摧毀。
德國引進的日本苦力。 德國軍隊在補充民夫,應徵的是在華的日本窮人。這些民夫,充當軍隊的苦力。應徵後,他們抬著雲梯和其他軍需品,從天津一路運送至北京。攻打北京城時,日本苦力架起雲梯協助聯軍登城。穆默到天津時,北京雖已攻陷,但德軍仍不斷從天津往北京補充民夫,因為德軍的目標是西安的流亡朝廷。
向哥薩克人買馬。和「德國引進的日本苦力」一樣,反映德國軍隊在天津補充給養的情況。德軍在補充馬匹,俄國軍隊中多哥薩克騎兵,德國軍隊為運送輜重,向哥薩克人買馬。
中國苦力在午餐。這是一張被征中國民夫在午餐的照片。他們散坐在斷壁殘垣間,經歷了戰爭的苦難,面對外國人的照相機,完全是一幅麻木的表情。
德國元帥馮·瓦德西伯爵、上校馮·施華霍夫,1900年12月27日紫禁城閱兵,向東亞營遞交戰旗。此次閱兵是八國聯軍慶祝清政府同意議和大綱。從1900年10月中旬開始,駐京公使們連續召開會議,商討議和內容,最終確定為《議和大綱》十二條,主要內容有:嚴懲禍首;禁止輸入軍火;對各個國家、社團和個人進行賠償;北京使館永久駐兵,拆毀大沽炮台,天津至北京間擇二三處實行軍事佔領,以保證北京至沿海的交通暢通無阻等。12月24日各國公使將《議和大綱》十二條,正式遞交給中國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第二天,《議和大綱》並奕劻和李鴻章的奏章電達西安的光緒帝和慈禧太后。軍機大臣們無大異議,但針對《議和大綱》十二條相應提出了十二條修改意見,要全權代表與外國公使進行磋商。軍機處的電報於26日剛剛發出,27日慈禧太后即沉不住氣,頒發了「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的諭旨,強調「速速議和」。這道上諭後來加蓋御璽,作為同文照會的附件,分送各國使館。至此,北京議和談判的第一個階段宣告結束,清政府因急於議和,連磋商修改的權利都放棄了。10月26日各國從中國議和代表處得知清政府基本同意《議和大綱》,歡呼雀躍,次日便舉行了閱兵式。
1901年德國軍隊為慶祝德國皇帝陛下生日舉行的閱兵式
這是1902年1月7日兩宮迴鑾時的情形。照片上是護駕隊伍行進在棋盤街正進入大清門的場面。
這是迴鑾隊伍經過正陽門橋、正陽門五牌樓、正陽門城樓等地點的情景。1901年9月17日,聯軍撤出北京。之後,慈禧啟鑾回京,從西安到北京,走了兩個多月,1902年1月7日午後2時抵京。因為據欽天監測定,鑾駕於午後2時抵京,才是大吉,午後1時50分,鑾駕抵正陽門。午後2時,車駕進大清門,入乾清宮。
北京街景之路邊小攤。清末北京內城及外城人口密集處,貨攤甚多,道路左右兩側貨攤櫛比,有估衣鋪、舊傢具鋪、零碎器具鋪、香煙鋪等,以小吃攤為最多。小吃攤兼賣燒酒,主要顧客是下層社會的販夫走卒,車夫、趕驢的在此投數百文買一杯酒、一碟肉,可充饑渴,或因事在外無暇回家吃飯者在此暫時充饑。這些攤商白日營業,入夜便離去,無影無蹤。庚子事變後北京整修道路,此等攤商棚屋均被拆除,僅在尚未整修之街道上有散攤。
北京街景之路邊小攤
北京街景之賣水果
除坐商外,北京有不少負販。負販即擔物叫賣者,除飲食品外,還有賣油、酒、雜物者,此等商人均手持一種樂器(鑼鼓等類),以敲打樂器代替口呼商品名稱。以叫賣飲食物者為例,均大聲呼叫其商品名。又如綢緞莊,則有以外出賣貨為專職之老闆,肩挑各種商品到各家去賣。
北京街景之挑擔子賣貨
打井水。井窩子。舊時北京,自來水尚未完全出現前,都是在一些胡同里挖井取水。井上設以轂轆軸繞粗繩打水,再由水車分送附近各住戶。
剃頭挑子。滿族男子的髮式是剃去顱前的頭髮,然後在腦後留辮子,所以人們對剃頭匠的要求很高:剃頭、梳頭、編髮辮和刮臉是剃頭匠必須掌握的最基本技術。此外,他們還要掌握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修整鬍鬚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等相關技術。嚴格地說,剃一次頭並不只是簡單地修整一下髮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
路邊小吃攤。當街而食是北京人也是中國人的習慣,幾張桌子就可以招徠客人,鍋在屋內,食物煮熟了端出來。這與北京商家擠占路面擴大經營範圍的習慣有關。此外,流動的小吃擔子,在清代北京和各地都司空見慣。
閑人
閑人
這兩張照片在同一地點拍攝的,人物和姿勢是拍攝者安排的。
擺地攤
街景之打井水
磨糧食
乞丐。北京遊民很多,街上無處不見乞丐,其中自有規則。京城內外街道分為數十段,每段有一頭目,俗稱「桿兒上的」,世代相傳,管束該段內乞丐。該段內商家各按其營業種類每月及每季節給「桿兒上的」一定錢財,稱之為包月。若乞丐之徒來強索金錢物品,商店可通知「桿兒上的」,「桿兒上的」即來驅趕該乞丐,為商店除害。包月之錢由「桿兒上的」按季節分發給部下。若有不給包月之商店,「桿兒上的」便每日令眾多乞丐在店頭騷擾,妨礙其營業。「桿兒上的」家中有一根木棍,名為「大梁」。乞丐中有不聽命者,便用棍打之,即使打傷,乞丐亦不得對其訴苦。
習射。清朝以騎射立國,對八旗子弟尤其強調騎射。在滿族的官學中,配有專門的教官傳授騎射技術。道光帝更專門頒布諭旨,申明凡滿人讀書考試,無論何人,都必須學會騎射。皇室子弟,也要自小學習騎射。射箭也是武舉考試中不可缺少的科目。考試頭場是馬射,二場是步射和弓、刀、石,其中,馬射最難,其次是步射,弓、刀、石僅僅測試臂力。因此,民間有許多專門傳授射藝的弓箭房和射師,也有遊走無定的職業射師,或稱弓師傅、弓把式、弓教習。清末,由於火器發展,騎射喪失了昔日的地位,演變成強身健體活動。圖中的年輕人正在學習開弓射箭。
圖為清代北京街頭常見的表演木偶戲的場景
北京人形象,婚禮場面
晚清時期,北京相親的主要形式是:女子在七八歲,有親友提親,經父母同意後,提親者與男方父母商議,若亦有意,便互換字據,稱門戶帖,將兩家父祖三代姓名和官職寫於紅紙上。互相查明對方家庭情況後,兩家互換八字帖。若女子干支與男方父母干支無相剋,則進入相親階段。擇吉日由兩家父母等暗地看男女本人,稱相看,即相親,但並非男女本人親自相看。若雙方滿意,男方父母向對方女子贈送衣服或首飾,作彩禮。若是名門望族,則舉行一次送彩禮儀式,兩家均聘請良家女子未孕者二人或四人,專理此事。此後,男方請陰陽家選擇舉行婚禮之吉日,且擇定姻緣女子上轎下轎之時刻等事項,以待娶親。
北京人形象,婚禮場面
北京人形象,婚禮場面
北京人形象,婚禮場面
娶親之日,男方備新娘所乘之轎,派往女家迎接新娘。男方在派轎前,先在新房即新婚夫婦將居住之房內奏樂,稱響房。花轎至女家,給新娘蒙上蓋頭布,新娘之父兄抱新娘上轎,此時不許其他任何人觀看。新娘花轎到男家後,停在門前,由送娶親太太引入內。堂屋正中放供桌一張,供奉天地諸神,送親太太陪伴新娘,娶親太太陪伴新郎,左右成雙拜天地。拜完天地後,新郎新娘坐在炕上,新郎居左,新娘居右,稱為座帳。此時新郎取下蒙在新娘頭上的蓋頭巾,始得相互會面。外面轎退奏樂。屋內新婚夫婦交杯,吃金銀米飯和子孫餑餑。儀式至此結束。除相親娶親外,清末北京還流行雙朝、回門、對月等婚禮風俗。
想第一時間收到國家人文歷史微信的讀者們,國曆君來告訴你們新技能!進入國曆官微首頁後,點擊右上方人型圖標,在新頁面中滑開「置頂公眾號」選項(見下圖),從此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國曆君嘞~
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
※老照片回顧 美國紐約百年前的地鐵
※珍貴老照片:百年前越南屬國寮國琅勃拉邦王國
※百年前青島街市上的日本商店門面照片
※外國人拍的中國百年前上海老照片,裹腳上海女人穿鞋這麼「開放」
※老照片:百年前北京和上海的女子學堂
※外國人鏡頭下的十九世紀前後中國的老照片
※50年前的韓國老照片,美國大兵與韓國女孩「嬉戲」!
※老照片:外國人眼中的清末京城
※百年前的中國彩色照片
※老照片:九十年前航拍法國人統治下的河內,規劃很好中西合璧
※十張泰國老照片:外國軍人與泰國妹子在聊什麼?
※外國人拍的清朝末年老照片
※老照片記錄百年前的英國,日不落帝國的斜陽
※80年前中國的航拍照片,德國攝影師大讚太美
※日德青島一役戰場照片,百年前德國人在青島的軍事設施
※一百年前,一名德國人拍攝的都江堰珍貴老照片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農村:最後一張照片讓人回味
※37張百年前的越南老照片 到處都是中國文化的烙印
※百年前中國老道士真實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