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姚氏家族:崇德孝義 行善積德
新華網南京5月22日電 (戚軒瑜 朱向東 李穎慧 寧紀宣)明朝洪武初年,浙江杭州一帶的豪門姚文富家族被遷徙至南京,後姚氏家族定居於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之姚村。600多年來,姚氏後人遵循「崇德孝義、行善積德」之家訓,修德養性,敦厚重義,在當地救窮濟困、樂善好施,其家族事迹被廣為傳頌。
【家訓解讀】
「崇德孝義」解讀:重視修德養性,孝順長輩,誠實守信。
「行善積德」解讀:為人真誠善良,樂於助人,救窮濟困。
(原文摘自《姚氏家規》)
【家風故事】
處士姚蘭:孝道為先,尚義有賢
在南京市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歷史文化博物館內,陳列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明朝正德年間名士為姚氏家族傑出人物姚蘭書寫的墓志銘。銘曰:「孝道為先,尚義有賢。」
姚蘭的高風亮節,在當地被久久傳頌。
姚蘭先祖本是浙江仁和人,明朝洪武初年,姚蘭的曾祖父姚文富一家作為杭州一帶豪門被遷徙至南京,至姚蘭已是第四代。
文獻記載,姚蘭持重敦厚,守禮尚義。他不喜奢侈浪費,守禮教而悠閑自得,雖處豪門卻不被浮華所誘惑。生性至孝的姚蘭,在父親姚珉去世後,對母親百倍孝順恭謹,晚間服侍其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姚蘭每次出遠門辦事,只要見到當地珍奇少見物品,必然帶回來送給母親。
姚蘭的一遠房親戚張汝華夫婦去世後,遺下了兩個孤兒。姚蘭擔起了撫養兩個孤兒的重任。等他們長大成人時,姚蘭又取出張汝華臨終時寄存的銀兩交給他們。這時,人們發現,存放銀兩的包裹還是張汝華當年的原封。
有一次,一位鄰居將一批價值不菲的貨物存放在姚蘭處,並立下字據。不料,當天夜裡,鄰居家失火,字據被毀。因無字據不能取貨,有人給姚蘭出主意:「可以讓他用土地來換字據。」姚蘭正色道:「豈能如此行事?字據已經立了,貨也存放在我這裡,怎能不守信義、落井下石呢?」
而同族或鄉鄰中有饑寒貧病者,姚蘭也總是慷慨周濟。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時人贊之有「古義士之風」。
姚蘭生有兩個兒子和四個女兒,他「教子有義,不為姑息。朝經暮史,必佐以勤。」兩個兒子都飽讀詩書,品行端正。四個女兒也都頗為賢淑,均嫁給當時有名望的家族。
武俠姚中源:行俠仗義名揚金陵
南京姚氏家族世代以經商為主,居住在南京中華門一帶,其祖塋地則在雨花台區西善橋姚村,由族人守護。
清代末期,姚村出了一位武功精湛的姚氏後人——武俠姚中源,他以行俠仗義名揚金陵。當時,中華門外有一夥地痞惡霸,領頭的是花家兄弟三個,自稱「花氏三傑」,他們自恃略有點武藝而為禍鄉里。
一年端午節,姚中源到中華門一朋友家做客,正巧碰見「花氏三傑」在街頭撒野。姚中源好言相勸,花家老大卻用裝滿酒的酒瓶照著姚中源頭部砸來。姚中源隨即意隨氣轉,運氣於頭面部,只見那酒瓶即刻碎濺落地。見此情景,花家老大還不善罷甘休,竟和另外二兄弟各從腰間拔出短刀圍攻姚中源。姚中源眼明手快,三下五除二,一頓拳腳,把花氏兄弟打得連聲怪叫,四下逃散,狠狠地滅了地方惡霸的邪氣。吃了一次大虧之後,「花氏三傑」原先兇惡的嘴臉沒有了,也不像以前那麼盛氣凌人了,行為收斂了許多。
【今人風采】
心系患者的名醫——姚大順
姚氏家族的家訓門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姚氏後人。
姚大順(1928年—2001年),在南京城南地區是位有名的中醫。很多外鄉人慕名前來看病,其中有不少貧苦之人。對這些人,姚大順常常是義務為他們診療,並給予一定的路費。
1970年,姚大順全家下放到江蘇省沭陽縣西圩公社,他在當地醫務室工作。1974年的一天夜裡,天下大雨,村民張勝突發腸痙攣,疼痛難忍,家人前來求助。姚大順二話沒說,拿起雨傘沖了出去。為了儘快趕到病人家裡,他走了河邊一條近路,結果不會游泳的他掉入河裡,病人家屬大聲呼救。全村人聽說姚醫生掉進河裡,會游泳的、不會游泳的人都趕來救人。當人們把他救上岸後,他第一句話就說:「快!快帶我去病人家。」
最終,張勝得到了及時救治。其家人跪地不起,抱著姚大順連聲稱謝:「姚醫生你是我們家的恩人!」
(責編:tibet)
※教孩子行善積德 家族自然興旺
※教孩子行善積德,家族自然興旺
※道教黃信陽書法賞:行善積德
※要想家族興旺,得教孩子行善積德
※行善積德 福有攸歸
※佛說:十種積德行善的方法
※行善積德福報多,佛祖菩薩齊保佑的三個生肖
※這些生肖積德行善,菩薩保佑大富大貴
※佛教 每天行善、積德、學佛念經
※梁老闆的故事:有了錢財要積德行善
※遮醜是美德,行善得善
※輪迴路上行善積德
※十種積德行善的方法
※民間故事:積德行善義救老乞丐,獲獨門藥方,福澤延後代
※東嶽大帝有令,史男乃行善之家,當受神靈保佑
※范仲淹行善積德,換來八百年子孫福報!
※凈空老法師:行善、素食、放生功德都不如念佛
※《行善延壽》老老葛講聊齋
※為什麼陰德是行善者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