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候如何看待生死?
主講人 止庵
止庵,著名學者,傳記作家。著有《周作人傳》、《樗下談庄》、《老子演義》等二十餘種著作;編訂《周作人譯文全集》、《周作人自編集》、《張愛玲全集》等。此前,他應邀在浙江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就「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這個話題進行演講。
「固有的」,是針對「外來的」而言。先從「外來的影響」說起。在「生死觀」上影響了中國人的,離現在最近的一次是20世紀的唯物主義思想。再往前,則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更早的,就是佛教的影響。佛教在西漢時傳到中國,它的關於輪迴、轉世等這些說法,也給我們的生死觀帶來很大影響。
今天跟大家說的,則是這些外來思想來到中國以前,我們的生死觀是怎麼樣的,也就是在先秦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是怎麼看待生死問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先說說莊子的想法。大家知道莊子是個很豁達的人。莊子曾打了個比方說,有個人死了,他人卻在唱歌,這時來了一個憑弔的人說:你怎麼這麼對待死者?但歌者說,死者安卧於室,而我們卻嗚嗚哭,這是不了解天命,所以不用哭。莊子認為,哀痛只是我們的想法,我們不知道死者怎麼想,所以我們沒必要哀痛。大家都怕死,大家都重生,但是重生怕死都是生者的想法,死者並不知道,這就是莊子的想法。莊子沒有說死了有多好,他只是說活著不一定好,死了不一定壞。不過到了莊子學生那裡,有人就認為死了可能比活著還好,這又是一種想法。
莊子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說我們對於死後的事情是無所知的。
《莊子》里還有一段著名的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濕以求活命,然後庄子認為這「不如相忘於江湖」,即不如兩條魚在江湖裡面你游你的、我游我的。
莊子其實說出了人生的兩種境遇。在廣闊的江湖裡,你游你的、我游我的,互不干涉,這是理想的生存狀態;但是假如水幹了,「相與處於陸」的時候怎麼辦?就應該「相呴於濕,相濡以沫」,人與人之間還是得互助,以免於死亡。
我們再來看看墨子這一派的想法。墨子相信人死了以後有鬼,所以人死了不是一個徹底的死亡。
未知生,焉知死?
下面我講講,儒家是怎麼看待生死的?我覺得,所謂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指儒家的生死觀。
在回答子路的有關鬼神的問題時,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就是說,我還不知道怎麼對待人,又怎麼知道如何對待鬼?然後子路又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確實代表了孔子關於生死問題的一個基本態度。我們可以感覺到孔子對生看得更重,對死看得輕一點,或者說這裡面得有一個次序關係,即要先知生才可能知死。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曾子,曾子特別關心生死的事。有個著名的故事說,曾子快死了,他就跟他的學生們說,你們摸摸我的手、摸摸我的腳。為什麼要這麼說?曾子實際上是在跟人說,現在我還活著,你們可以跟我交流,等我死了,我就感覺不到你們在摸我,我的人生結束了。曾子透露出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生死只有一次,這一次結束了,一生就沒有了,因此所有這一生里所要做的事情,就得趕緊趁活著的時候做了。這個意思跟莊子、莊子學生或者是墨子他們關於生死的想法,是不太一樣的。
孔子的想法,跟曾子其實是一樣的。他知道自己生命不長了,想跟自己的高徒多相處一會兒,所以儘管學生是急急忙忙趕來看望他的,孔子卻還是嫌他來晚了。
後來,荀子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出生就是人生的開始,死就是人生的終結。這個其實就是孔門的生死觀,也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
朝聞道,夕死可矣
大家可能會說,這不是特別簡單的道理嗎?誰不知道這個事,還用得著我們用一個下午來聽你講?
我們再來看孔子另外一句話。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說,早上知道了「道」,我晚上就可以無憾而死。但我發現這裡有一點問題,問題何在呢?就是其實沒有所謂「夕死可矣」,對一個人來說,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麼就不存在可以不可以的問題。因此,實際上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應該說「夕死,朝聞道矣」才對:到了晚上我必須得死,我爭取在死前能早點「聞道」。
也就是說,死是沒法改變的事,但「聞道」是你能夠有所作為的事。實際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是先把「死」作為終結,然後回過頭來強調「生」,正因為我們只能活一次,正因為我們的生命只有一回,所以我們就應該好好活,活得有意義。我認為,這正是中國人的生死觀的精髓所在。
死生亦大矣
但是,死無論如何是一件很大的事。大家知道古代有一種規矩,叫做守制,也叫守孝。守孝這個制度,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就是親人、師長死了以後要守制三年。孔子有個弟子叫宰予,宰予比較現實,他說守制三年沒有什麼用,太浪費時間了。孔子就跟他說:你不去守孝,你的心安不安?孔子講的關於「心安不安」的這個事情,涉及到一個我們如何對待死者的問題。
孔子死後,孔門的各路弟子,就在孔子墓前搭了好多草廬,在那兒給孔子守制,守了三年。三年期滿了,學生們相聚在一起大哭一場,然後就散了。但有一個學生不走,這就是子貢。他還繼續守制,要守六年。一般學生守三年,完成後他們的心就安了,但子貢心不安,就多守三年。
在中國,鬼的觀念雖然一直有,但是它不是一個主要的觀念,我們更看重生死之間情感的牽掛。古人講到跟自己祖先的關係,是分成兩種關係:對很遠的關係,祭祖的時候叫「敬」;對比較近的關係,則叫做「哀」。比如說,當自己的父親和祖父去世,你的情感肯定是哀傷,而再往遠,到了曾祖父或高曾祖父……你不曾見過他,你對他的態度就是敬。也就是說,我們對待故者的心情,是從哀他,到敬他,直到他離我們越來越遠,逐漸從我們這兒消失。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生死觀的一個具體體現。
講這麼一大堆有關中國人固有的生死觀的問題,最後我想說,這裡涉及到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這個生死觀,跟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有什麼關係?第二個問題,這個生死觀,跟我們如何看待身邊人的生死有什麼關係?
既然人只能活一次,跟一個人可以活好幾次是不一樣的,那麼人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好一點,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可以處得更好一點?正因為我們不能不死,所以我們不能不好好地生,大家都好好地活下去,把這個唯一的一生,活得儘可能好一點。
※如何看待女生讓你滾?
※如何看待生與死
※士兵是如何看待死亡的?你又是如何看呢?
※女生都是如何看待前任的?
※你是如何看待早戀的?
※我們是如何看待前女友的?
※如何看待鄧時海?
※士兵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怎麼看待你表白被拒後,但又經常找你聊天的女生?
※我们是如何看待前女友的?
※如何看待膏方養生?!
※炎熱夏天,你們如何看待跑步訓練這回事兒呢?
※如何看待慾望
※應如何看待墮胎現象?
※如何看待瑜伽傷害?
※占卜前任是如何看待你的呢
※如何看待宋朝滅亡?
※如何看待一個書生的死亡?
※男生如何看待前任這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