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文 圖/央秀


原創圖文,轉載請徵得作者同意。


四海名山皆過目,

就中此景難圖錄。


岩前逢個白頭翁,


自道一生看不足。


——唐 釋惟一

薛季宣在《雁盪山賦》里載,唐時僧人釋惟一看遍四海名山,到了雁盪,只覺雁山之美文字圖畫都無能為力,便駐足稱嘆。此時,一位背著柴火的老者經過,對惟一說「我一生看山,意不自足,師果何所見而嘆耶?」於是,僧人惟一便做了上面那首詩。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前些日子在「蝸牛閱讀社」,聽到很多樂清本地人分享心目中的雁盪,大家都說上學時春遊常去,有朋自遠方來也會引去,只是關於雁盪的美,都難說出一二。還有人感嘆今時今日之雁盪,與他們記憶中的雁盪,已是面目全非了!以至於向他鄉的人推薦來雁盪遊玩,都有些惴惴的,就怕朋友會乘興而來,失望而歸。


那個被沈括贊為「天下奇秀」,讓多少文人墨客覺得「不可記」、「難著筆」、「不游即虛生」的雁盪,那個讓釋惟一慨然稱嘆,讓老者一生看不足的雁盪,不知從何時開始,沒落成了人們心中「沒名堂」、「不過爾爾」的雁盪。

近一年多,我頻繁往返雁盪,每有嚴寒酷暑或雨雪風月,即刻便想要奔去山中,在我眼中,雁盪,還是讓我看不足的雁盪。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古人說:「穿蓑衣,游雁盪」,我也最喜雨中的雁盪。


雨,尤其是冬季里連綿的雨,一般都不太討喜,往往會壞了人們的興緻,攔住出遊的腳步。而雨中的雁盪,層林盡洗,遊人一如古時的寥寥無幾,便自恢復成那個雲漠漠、雨蒙蒙、大美難狀、讓人一生看不足的雁盪。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漫步雨中的雁盪,我雨衣+雨褲+雨鞋的全副武裝讓撐傘的行人詫異地看我,而我真想勸他們也棄了傘投奔雨衣,這樣就可以輕快地踩過路面積起的一個個小水窪,讓雨點親切地落在耳邊,把被雨傘遮住的視角還給眼睛!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那些紅的、黑的果子,那些綠的、黃的、紅的葉子,在近處掛著晶瑩剔透的雨珠;翠鳥從溪中的石頭上張開翅膀掠上岸堤,雨點落在路面的水窪擴成一圈一圈的漣漪;瀑布與溪流都因豐沛的水量而歡快雀躍;鼻端的空氣濕潤清冽;抬眼處,紗幔一般或濃或淡的雲霧正在圖畫般層林遍染的山間翩然起舞。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那樣的美,說不得,寫不得,拍不得,畫不得!


那樣的美,有著無窮的感染力,輕易就觸發我心中最赤誠的自由,讓我彷彿回到兒時家中的那片菜園,杏花滿枝,蝴蝶飛舞,我曾從那裡出發,帶著好奇和嚮往,帶著最好的語言,和陌生的世界交談。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我踏著水窪蹦跳雀躍,哼著記不清詞的豪邁歌曲,懊惱自己怎麼沒有帶一壺酒?那樣就可以隔空敬上施元孚一杯!因為他的雁盪「游山十八法」說:「游諸景皆宜飲酒」,更列舉種種妙趣橫生的游山之法:「我儒流也,不妨遵道講學;我文士也,不妨登高作賦;我善書,或摩崖題壁;我善畫,或繪水圖山;我善音律,則石山鼓琴;我善局戲,則空山望氣;武夫不妨陵險射隼;佳人不妨映水簪花;率具所知所能,以從事煙霞泉石間。」。


一定要敬施六州一杯啊!因為他深諳自然山水對人可以有怎樣的滋養,這樣詩意的浪漫,才是我們世世代代的精神食材!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可惜,我們卻熙熙攘攘地跟著社會,爭先恐後地撲向方便快捷,並順手關上了記憶的門,與滋養我們的勃勃生機紅塵隔絕。偶爾在節假日時想起兒時的雁盪,興沖沖趕去,用尾氣和垃圾塞滿雁盪的胸膛,然後失望氣惱地離去,抱怨那山水早已面目全非。


其實,雁盪的山水何曾有變?面目全非的,大約只是游山的人。我們,找不到來路的泥土,心如腳下水泥堅硬。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而我感謝雨中的雁盪,它用那樣難以名狀的大美給我震撼,震去我腦中心頭的塵埃,讓我看到自己的出處,歡喜地與孩提時的自己重逢。


這樣的雁盪,終我一生,也是看不足的。

大美難狀看不足-雨中雁盪



走進大雁盪 · 邂逅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