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為何要把科研生涯最後時光奉獻給上海的研究所?
圖片說明:巴里·夏普萊斯和他鐘情一生的化學分子結構。(資料照片)
東方網5月23日消息:這幾天,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萊斯回到了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實驗室,他剛結束的上海之行,正開啟「點擊化學」新的歷史。與其他特聘教授不同,他將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建立獨立的實驗室,並招收研究生,每年至少有1個月在上海工作。目前,他只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有自己的實驗室。
如果說這次合作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化學反應,那麼巴里·夏普萊斯就是化學方程式里那個活躍的「分子」,積極促成了這一反應的發生。他在寫給上海有機所戴立信院士和丁奎嶺院士的信中這樣寫道:「我誠摯地想和有機所有一個更密切的關係,我喜歡有機所的化學風格幾十年了……」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化學風格」,促使這位呼聲很高有望再獲諾貝爾獎的化學泰斗,拒絕了其他更為優厚的待遇,只按日計算工資,拿著與有機所課題組長相近的研究經費,從地球的另一端來到上海呢?
這裡有一處科研的海灘
巴里·夏普萊斯曾多次向友人提及一處海邊沙灘。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就在海邊,所長非常願意和科學家交流,經常下班後和他們漫步沙灘。實驗室里也專門布置了桌椅,供科學家隨時交流。如此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是他欣賞和推崇的。
1990年,當巴里·夏普萊斯受戴立信之邀第一次來到上海有機所,他在和很多研究人員的接觸中也感受到了這樣的學術氛圍。當時,中國恢復國際間學術交流沒幾年,這樣的報告會並不多見。上海有機所多年來延續了這樣的傳統,各種最前沿的學術觀點在這裡碰撞,大大小小的報告會一年有100多場,平均兩三天就有一場,有時候好幾位重量級嘉賓同時開講。
在成為上海有機所報告會的座上賓之後,巴里·夏普萊斯幾乎每年都來。這裡是中國唯一一個對研究生沒有文章發表硬指標的科研單位,但80%的學生在畢業時都在重要期刊發表了「非常值得一看」的論文,而且鼓勵了有挑戰性的研究層出不窮。在他看來,這裡的科研氛圍是自由的,又是充滿朝氣的。
走在上海有機所的大院里,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行政樓條件最差,至今沒有中央空調,設施也很一般,所領導就在這裡辦公。新引進的科學家則大多搬進了1.6億元新建的2號樓,搬遷時許多老教授還主動提出留在老的實驗室,讓最有朝氣的年輕一代搬進條件最好的新樓。
研究員胡金波當年作為引進人才到上海有機所工作時,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業務氛圍。一位年輕教授早上8時05分進實驗樓,迎面遇見師兄,對方沒有寒暄,說了一句「你自己都遲到了5分鐘,怎麼要求學生呢」,論的是科研的初心;所里把企業捐贈的錢成立了一個基金,每年資助6名-10名最優秀的畢業生到國外做博士後研究,一人每年20萬元,使他們容易進入國際最好的大學和最好的實驗室,對他們將來的歸屬卻沒有任何限制,講的是治學的胸襟和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對研究生的培養,所里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不讓研究生為導師「打工」,二是堅持不做與論文或研究無關的事情,求的是教育的根本。
這裡有可以對話化學的人
巴里·夏普萊斯是一個三句不離化學的人,他在上海有機所遇到了許多「談得來」的朋友。黃耀曾院士,原來做天然產物研究,半路出家成為中國有機氟化學學科的開拓人之一,中國金屬有機化學奠基人之一;周維善院士,主持和參加了青蒿素結構的測定並完成其全合成,改良了巴里·夏普萊斯烯丙醇不對稱環氧化反應的試劑;陸熙炎院士在兩價鈀化學方面的成果以及著名的「陸氏」反應,早已為業內耳熟能詳;戴立信院士,長期從事科研管理,60歲開始研究金屬參與的高選擇性合成,69歲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除了傳奇的老一代科學家,上海有機所中青年科學家的創造力同樣讓巴里·夏普萊斯吃驚。他1990年來上海有機所做報告,就提到了後來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其中一個反應——不對稱環氧化反應。當時,上海有機所的博士王志民(師從周維善院士和林國強院士)改進了不對稱催化環氧化反應。他盛情邀請王志民夫妻兩人一起去他的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後來,王志民參加了他獲獎的另一個反應——鋨催化的不對稱雙羥化反應的突破性研究,得到了夏普萊斯的讚賞,並在他的諾貝爾獲獎演講中特別提到王志民的貢獻。
「以我40多年的經驗,我相信佳家的創造潛力比最近離開我團隊的任何人都要強。他提出的想法讓我很驚訝,而且他產生這些想法絲毫不需要我的幫助。」巴里·夏普萊斯口中的佳家,是上海有機所博士董佳家。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做博士後時,他發現了六價硫氟交換反應,這對於巴里·夏普萊斯眼下正在研究的新點擊化學意義非凡。他毫不掩飾對董佳家的欣賞,今年3月在聖地亞哥舉行了一場巴里·夏普萊斯學術思想研討會,本來他一直靜靜地坐著,直到董佳家上台,他突然起身走過去,親自幫著整理西裝和麥克風。
巴里·夏普萊斯說,他經常遇到一些有才華的華人有機化學家,一問大都和上海有機所有淵源。這裡注重人的培養,每次從外地引進領軍人才,所領導都會親自去機場迎接。上世紀90年代,小轎車還很罕見,課題組長有時工作到很晚,所里就安排班車送回家。
令上海有機所人自豪的是,該所作為一個二級學科,連續3年自然出版指數排名在中科院和上海市位列前茅,該指數是用來衡量研究機構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
這裡有一流的「上海氟」團隊
巴里·夏普萊斯發展的點擊化學反應,由於在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廣泛應用,被認為很有可能再得諾獎,特別是最近他又發展了一個新的點擊反應,這是以氟硫交換反應為基礎的研究。
中國是一個氟大國,螢石儲量佔世界的1/3。上海有機所的氟化學研究自上世紀50年代為完成「兩彈一星」任務建立以來,已成為世界氟化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實驗室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工作取得了國內外公認的重要成果,並在國際上贏得了「上海氟化學」的美譽。黃維垣院士研製的氟油解決了國家的重大需求,他的亞磺化脫鹵反應和陳慶雲院士的三氟甲基化反應都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蔣錫夔院士領銜的「含氟分子的自由基化學」作為「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成果的一部分,獲得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在此之前這個獎項已經空缺了4年。
2010年該實驗室原創開發的二氟甲基2-吡啶基試劑現已被威利公司出版的《有機合成試劑電子百科全書》收錄,並在全球進行銷售。原創開發的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在國際上被稱為「卿反應」;2013年美國著名有機化學家菲爾·巴蘭教授利用上海有機所發明的試劑成功合成含氟分子,在他們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的文章里,稱這一試劑為「胡試劑」。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巴里·夏普萊斯在信中會寫道:「將把科研生涯的最後時光奉獻給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在這個正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城市,他的下一個科學夢想將越來越清晰。
(責編:tibet)
※康春燕:北師大研究生科研的理想與現實
※一個逗逼的科研狗是如何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
※天宮二號「上天」將給科研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諾獎得主天野浩:沒想過獲獎 搞科研不能忘初心
※科研汪的感情、生活和科研,不幸躺槍了!
※科研成功的背後,還有這些可愛的「貴族功臣」們
※做科研的文科生
※薛其坤:科研需放下名利,但也需要尊嚴
※「周末講壇」院士告訴你:醫生為什麼要做科研?
※科研經費真的都用在科研上了嗎?
※搞笑諾貝爾獎——讓誤入科研的段子手得到救贖的盛會
※科研人员兼职兼薪,副业和主业的「钢琴」得弹好!
※項目制科研為何不利於產生諾貝爾獎水平的成果?
※做科研,必須掌握的四項能力
※本科生學術與科研如何「不離不棄」
※冬雷觀點:醫生不是論文的奴隸,而是科研的主人!
※中國醫生既要會看病,還要寫文章做課題!醫生如何做科研?
※一個商科研究生的自述:我為什麼選擇回國?
※從文科跨界天體物理,一位「做科研的文科生」跟你聊聊她眼中的科研與生活直播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