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明十三陵是我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距離北京大約五十公里,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明朝(1368-1644)歷經十六帝,但葬在北京十三陵的只有十三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建都於南京,1398年死後葬於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第二帝建文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一說是朱祁鈺得病而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長陵陵門


長陵坐落在天壽山中峰之下,是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陵墓,埋葬的是明代第三帝朱棣(年號永樂,廟號成祖)和皇后徐氏。明永樂七年(1409年)始建, 歷時四年竣工。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其建築風格宏偉壯觀,修建工程浩繁,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在中國歷代皇帝陵寢中是比較突出的。


來到長陵,首先見到的是一座紅牆黃瓦的陵門。陵門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已拆除並封塞)。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碑亭


進入陵門到祾恩門是第一進院落,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碑亭,建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重檐歇山頂,四面各設紅券門,亭內立一塊造型新穎別緻的聖績碑,稱為「龍趺碑」。碑身建成時沒有文字,清朝時,刻順治皇帝諭旨和乾隆皇帝《謁明陵八韻》詩。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院落正前方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十三陵各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祾恩門

長陵祾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牆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後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漢白玉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其欄杆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雲式的欄板。台基四角及各欄杆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台基前後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其中路台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牆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為黃綠 琉璃件組裝,在紅牆的映襯下格外分明。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跨進祾恩門,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顯現在眼前。祾恩殿是供奉帝後神牌(牌位)和皇帝謁陵時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


祾恩殿建成於永樂十四年(公元 1416年),規模大,等級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台基上。御路石刻有祥雲、升龍、 海馬、海水等圖案,工藝精湛。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祾恩殿


大殿呈長方形,殿牆為紅色,重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通閉66.56米),進深五間(通深29.12米),象徵著皇帝的「九五」之尊,總面積達1938平方米,是國內罕見的大型殿宇之一。三級台基和重檐廡殿頂都為古建築中等級最高的規制,(只有故宮三大殿、太廟可用)。


殿上榜額,書「祾恩殿」三金字。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殿內「金磚」鋪地,支撐殿宇的60根金絲楠木大柱,高14米,直徑1.17米,用材粗壯,不加粉飾,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大殿內粗壯的楠木柱子未用一根釘子,與大梁用卯凸凹槽相互勾連撐了大殿。這座楠木巨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也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稱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築中的珍貴遺物。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金絲楠木


進入大殿,一座永樂皇帝朱棣的銅坐像矗立在大殿中央,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朱棣像


朱棣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金龍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辟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皇冕


現在裬恩殿內有定陵出土文物展覽以及永樂皇帝與明長陵歷史陳列展。更向世人展示了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龍袍


出了大殿後門,是一院門,穿過院門,來到最後一進庭院。這裡是陵園的後部,有欞星門、石五供、和寶城。包成又由明樓、方城和寶頂組成。


欞星門是一兩柱牌樓門,為柱出頭式牌坊,其兩方形石柱,頂部各雕一坐龍(兩龍相對),前後戧抱鼓石。欞星門象徵天門,是一種象徵王制、點綴意義極強的標誌性建築。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欞星門


兩柱牌樓門後正中神道上為石几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緻的石供器組成(一個三足鼎形石香爐、2個花瓶、2個燭台)。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石五供


石五供後是寶城,又叫作「寶山城」,因城內覆蓋玄宮(墓室)的封土稱為「寶山」而得名。寶城城高7.3米,外側雉堞(垛口)林立,內側置宇牆,中為馬道,寬1.9米。寶城周長約2華里。寶城之內是埋葬帝後的玄宮(墓室)建築,上面堆滿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稱「寶山」。我國古代的陵冢,秦、漢以來,多作覆斗形狀,其周圍的陵牆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則創製為圓形的陵冢,外護以圓形寶城牆的制度。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明樓


明樓是寶城的城樓,重檐歇山頂,上下檐四面均各顯三間,上檐飾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飾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後尾均砌於磚體內。明樓的上下兩檐之間,在南面一側有華帶式木榜額,書「長陵」兩金字。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聖績碑


登上明樓,樓內正中立有「聖號碑」。碑製為龍首方趺,篆額「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廟號;「文」是朱棣的謚號(寓意「經緯天地」),文字舊時泥金,碑身用朱漆闌畫雲氣,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稱。

明十三陵之首—長陵



站在明樓上,還望四周,明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充分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皇帝陵寢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景區
明朝北京十四帝,為何只有十三陵?是誰沒被葬入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為什麼「明十三陵」,不叫「明十六陵」呢?
明代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叫「明十三陵」?
「東陵大盜」孫殿英,為何不盜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為什麼其中十二個陵墓的石碑上都沒有碑文
明代十六皇,「明十三陵」里埋了十三個皇帝,另外三位沒入葬嗎?
明十三陵 開始營建
明朝共有16位皇帝,為何叫「明十三陵」?
军阀大盗孙殿英为什么不盗明十三陵?冯玉祥一语道破天机
明十三陵,是中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群
孫殿英為什麼不盜明十三陵?
明朝有三位皇帝,死後沒有葬進「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中思陵被盜?這陵墓到底什麼來頭
明十三陵少了三位皇帝的陵寢,卻多出了兩宗歷史迷案
明朝共有16位皇帝,為什麼叫「明十三陵」?
為什麼明朝皇陵叫做明十三陵,要知道明朝可是有16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