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迷票友之家,為廣大戲迷票友提供:


戲曲各類經典唱段、基本功和表演形式;戲曲聲腔音樂、行頭、行當、


戲曲化妝、人物、源流。。。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誰家窈窕住園樓,五馬千金照陌頭。羅裙玉佩當軒出,點翠施紅競春日。」早在唐代,詩人李嶠就已經在詩句中詠哦點翠之美。在古代女子如雲的黑髮上,一隻點翠簪散發著皎月、湖色、深藏藍等不同色澤,光彩奪目,富於變化,如幽幽湖水上點點靈動的浮光魅影,襯托的仕女更是艷若桃李。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點翠與戲曲的淵源


點翠作為一種中國古老的傳統金屬細工技法,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古已有之,且製作技藝十分複雜,需要先用金、銀、銅或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工藝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剪切後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要求貼得平整均勻不露底子,方算製成點翠首飾。點翠工藝在清末民初盛極一時,亦開始從宮廷流傳到民間。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點翠京劇發源於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其發展和興盛與清朝宮廷密不可分,因此京劇人物中的穿戴規則也受到清代的審美影響,在貴族婦女的戲曲扮相上大量使用點翠,以彰顯人物身份的尊貴。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中的點翠頭面


點翠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源遠流長,戲裝可謂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粉墨登場」最初就是形容登台表演前的梳妝打扮。作為傳統戲曲化妝的一部分,很多名角大家都會為自己度身定做一套精美的點翠頭面。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點翠頭面是指整個頭髮的造型、飾物,分為「軟頭面」和「硬頭面」。軟頭面是頭髮的基礎部分,分為線簾、網子、發墊、發簪、大發、水紗等。硬頭面則類似於釵環簪花,分為點翠、水鑽和銀泡三種。舊時這三種飾物都是用真的翠羽、鑽石和純銀製成,這些材質在燈光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輝,能夠達到很好的舞台效果。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頭面是其中最華美的一個,象徵著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在戲曲表演中只有身份高貴的貴族婦女類角色才能佩戴點翠頭面,比如《二進宮》中的李艷妃、《宇宙鋒》里趙高的女兒趙艷容等。年輕活潑的青年女子則要使用水鑽頭面,比如《游龍戲鳳》中的李鳳姐,《拾玉鐲》中的孫玉嬌等。而貧苦女子只能使用銀泡頭面,比如《六月雪》中的竇娥,《桑園會》中的羅敷等。同一個戲曲人物,也會根據劇情和人物身份的變化來改變頭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寶釧,《彩樓配》綵球招贅時,她是戴著點翠鳳冠的丞相之女;《武家坡》寒窯相會時,她是戴銀泡穿青素褶子的貧家婦人;到了《大登殿》當上皇后,她才重新戴上了點翠鳳冠。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仿點翠的誕生


仿點翠清末民初是點翠流行的巔峰時期,民間婦女無不以擁有點翠為榮,「壓鬢釵橫翠鳳頭」成為一時盛景。正是因為人們對點翠的痴迷,導致翠鳥一度瀕臨滅絕,如今,翠鳥已是國家保護動物,出於生態保護的原則,現在人們多採用仿點翠工藝來重現那抹魅惑的藍色。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仿點翠一般常見有孔雀羽的,但孔雀羽的防水性較差,遇濕氣就會起翹脫落。於是工匠們逐漸用綢子染色製成的北派點綢頭面取而代之。另一種是民國時期比較常見的藍色進口粗紋紙,這種紙比較厚,也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作為替代品,因為翠羽難得,而且用紙張粘貼的難度要比粘羽毛簡單得多。然而紙張不易保存,這種工藝最終還是被淘汰。現代一般用染色鵝毛代替翠鳥毛進行點翠工藝的仿製,將鵝毛根據需要染成深淺不一的藍,通過巧手裝飾,最終做出的成品幾可亂真。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戲曲與點翠的情緣深淺



在傳統戲曲行業,擁有一整套定製的點翠頭面,是很多名角的正常配置。這是登台的行頭,也是一個演員的臉面。如今,出於對生態多樣性的保護,點翠幾乎已經不再生產,仿點翠既能重現古老神秘的點翠魅力,又有利於傳承點翠工藝,重新凝聚起中國傳統技藝的文化精粹和魂魄。

您可能感興趣

最經典的戲曲愛情:當時情深,最終緣淺
散文:富水河之戲曲情結
當傳統戲曲遇見水墨畫,領略不一樣的東方之美
淺談中國戲曲的觀眾參與
戲曲中「梨園」一詞次來自唐朝,與唐玄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真和吃的梨有關
戲曲中的詞章之美,看完陶醉了
怕流水年華春去渺——那些感人至深的戲曲唱詞
戲曲圖集 戲劇臉譜,讓你了解不一樣的戲曲
和戲曲有關的美食誘惑
戲曲裝扮大盤點,最後一位是永恆的經典
目連戲,中國戲曲活化石,劇中男性濃妝艷抹
《老九門番外》張藝興傳奇歸來,戲曲舞動高冷柔情!
汪曾祺:我是怎樣和戲曲結緣的
一組唯美的戲曲人物!
一曲西廂唱到今 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看古人戲曲品味的變化
綠城歌台上演地方戲曲 「南風粵韻」令觀眾如痴如醉
慈禧最喜歡看的戲曲,皇后看得臉紅,皇帝更是感到羞愧
戲曲盛行於元,巔峰在清,兩戲曲家如雙子星照亮夜空,但結局悲慘
嚴鳳英:我的親身感受(在戲曲音樂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含交響版「分別」等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