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規·人文地理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
武義縣十里荷花園
「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余。」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宿武陽川》詩中所描寫的是武義古風情。
武義,位於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東南,是隸屬金華市(古為婺州)的一座江南小城,始置於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唐天授二年(691)重置,總面積1577平方公里,呈「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給這座小城積澱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早就聽聞武義城東的明招山是一處「名山」,南宋一代儒學大師——呂祖謙曾在此守墓著書講學,明招山一度成為宋代東南一帶文人心目中的聖地。
明招山鳥瞰
出武義縣城,過武義江往東五六公里,便可見北邊有一片綿延的群山,這就是明招山。「明招古木葉千層,山自浮雲溪自橫」,初看之下,這樣的美景在江南並不少見,然而覽盡層林才覺得,這座名士之山自有獨到之處。
武義屬丘陵地帶,明招山一帶峰巒起伏,小白溪細秀曲折,清幽景色如桃花源一般,讓人有隔世之感。沿溪徐行,放眼望去,只見茂林掩映中,有一片庭院式的平房,簡單古樸。
明招講院
山門的照壁上有武義籍學者、著名書法篆刻家、明招文化研究專家葉一葦先生書寫的「明招講院」四個大字。其地依山傍水,前臨田園池塘,後依鬱郁青山,這的確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歷史的老建築。但僅此而已嗎?
傳薪亭
「文光射斗」匾額
輕輕邁進山門進院,穿過一小花園,過傳薪亭,轉過栽著300多年的石榴樹、天井與兩旁的耳房,北邊的朱呂講堂正中,擺有一尊呂祖謙半身雕塑像,他一臉凝重,似在告訴我們他的恆久希望,上方的匾額書有「文光射斗」四字,透著莊重。
明招講院內碑廊
回頭再從小花園往西,是碑廊,彎彎曲曲的長廊里,陳列著各朝代墓碑,有些是與呂氏家族相關的。這些石碑雖然年久字跡斑駁,但卻從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後人對先輩的景仰和尊敬依然如初。置身於此,你清晰地感受到:這裡有一段傳奇,有一段光輝歷史,有一種人文品格,恰似旁邊青翠的松柏,佇立在歷史的輪盤中,刻畫那隱隱蘊藏著的謙遜與淡泊,執著與堅守……
「凡此預集者,以孝弟(悌)、忠信為本……」耳邊彷彿傳來了學子們的琅琅書聲,我們想像著在800多年前一代儒學大師在明招山講學時,四面八方的學者們聞風而至,有的溯舟武義江而上,有的駕車馬沿古驛道而至,大多數負笈徒步而來,這是一個何等繁盛的場面?武義也從此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輩出。
明招講院內景
在那個年代,呂祖謙想借講學培養出一批文武兼備的人才。他反對忽視實事、不求致用的學風,強調儒者當通世務,做學問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和百姓日用之事。因此他衝破以往教育「重經輕史」的禁錮,以史書《左傳》為題材,自編教材講義,自撰科舉範文,教導學生如何立人作文,踏上仕途後要如何借鑒歷史。一批批有抱負的學者就是從這裡走出去,不止獨善其身,更求兼濟天下。由「隱」及「顯」,這個變化是呂祖謙捎帶來的,這位時與張栻、朱熹並稱「東南三賢」的理學家,開創的「婺學」,成為浙東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明招,婺之名山」。原來,明招山不僅有迤邐的自然風景,更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明招山的輝煌不僅在於呂氏在此講學,更在於呂氏「敬宗收族、明理躬行、清慎勤實」傳世家風與「博採眾長、經世致用」經典學風的實踐、影響和傳承。
明招講院內一隅
一陣嚶嚶鳥鳴,把人從歷史的沉思遐想中拉回眼前。這裡清漣的湖水,純樸的田野,幽深的山林,古舊的山居,都散發著傳統文化的幽香。徜徉在石板路上,我們追尋著古賢留下的淡雅儒風。朝暉夕陽,滄海桑田,記載著這裡曾經有過的輝煌。
「東南理學推儒宗,寄跡明招朱呂同。明禮義、知廉恥,前賢昭示,振頹風……」走出明招山,來到明招小學,在孩子們不絕於耳的誦讀聲中,我感受到了呂學思想的歷久彌新。先賢留下來的一則則家規古訓,猶如一股股力量之源,根植於世代百姓的生活中,悄然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言行,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後人以呂氏在明招的言行為核心精神,將之發揚為「明招文化」,構築起武義優良傳統文化的堅韌基石,猶如流淌在武義的熟溪之水,綿延不絕地涵養著我們的操守。(文/李桑 攝影/張建成 徐文榮)
※「情系家風?家規?家訓」徵文啟事
※我家裡那不成文的家規
※傳承好家風、家規、家訓和家教
※家家規 家訓 範本!
※從「世傳張一帖」家規家訓看「全國首屆文明家庭」的治家之道
※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中國老家規!
※清代民間的家規與族規
※世傳張一貼家族與羅斯柴爾德家族家訓家規比較
※陳來丨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家規家訓丨張謇《家誡》中的家教之道
※陳來: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中醫世家的家規:禁食此物!
※人工智慧有了「國家規劃」,尖端人才競爭開啟
※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建議老師和家長留著!
※新疆吉木薩爾社區開展「讀家訓學家規」主題教育活動
※中國古代20大家規家訓 持家、旺家、傳家
※國家規定的漢字筆順規則!
※中國古代20大家規家訓,持家、旺家、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