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中醫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不改不行了
有關中醫教育問題,最近有許多討論,眾說紛紜,總結而言有以下幾個代表性的觀點:1.回歸經典理論,探求本源,發先賢之經旨,培養傳統中醫師。2.延長學制,兼備中西醫兩套知識體系,以適應現代臨床需要。
在學士學位後的臨床技能培養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是認為目前的住院醫師規培是葬送中醫和培養中醫掘墓人的做法,另一種觀點是應當於學士後跟師學習,培養具有中醫思維和能夠用中醫藥治病的中醫師。更有甚者,認為中醫藥院校應當培養純中醫,回歸到師帶徒的時代,只有如此,方能不負於祖先,傳承中醫藥學。他們把中醫藥後繼乏人、後繼乏術歸因於60餘年來的院校教育,認為當代中醫教育出了大問題,應當推倒重來。對此,筆者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供大家思考。
中醫博大精深,有賴現代技術探討
我以自己畢業30年來從中醫到西醫,再從西醫到生物技術到藥學,最終回到中醫的心路歷程與大家討論。我在1984年畢業於湖南中醫藥學院,被選派到廣州第一軍醫大學工作。1995年我已是第一軍醫大學副教授。經過中西醫內科兩方面臨床摸爬滾打10多年後,我對中醫藥學的研究和發展深感無奈,在門診和病房常常是中西藥同用。看到中醫藥的臨床療效並非當年大學期間期待得那麼好時,我心中充滿疑惑,儘管當時正高職稱即將到手,我還是做出了一個選擇:去攻讀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之後我漂洋過海,直到獲得美國藥學院教授職位,對西醫西藥有了系統認識後,深感在當代疾病譜條件下,西藥的單靶點治療體系下,並不能解決許多慢性疾病。於是,我在2005年回到香港,回歸中醫藥學。我潛心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廣涉當代醫家各種治療思想。另一方面,我有良好的西醫西藥及生物學背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從實驗上看到中藥各組分協同作用及其機制,深感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及其深刻內涵的科學基礎有賴當代最新技術和方法從多角度研究和探討。
接受新事物,中醫界顧慮太多
在當代大數據多學科交叉的條件下,中西醫學走到今天,在理念上已經趨同,所不同的是當代西醫西藥研究者接受任何新思路或傳統中醫思想上毫無包袱,而中醫藥學界卻顧慮太多,舉步維艱。
另一方面,當代中醫學術走向浮躁,標新立異、門派林立,各派之間相互內鬥,所以,正本清源,探討學術之原意,實有必要。更為燃眉之急在於老一輩中醫藥學大師相繼離世,學術傳承迫在眉睫。因此,當代中醫藥學應當是百花齊放的年代,大家應放下偏見,攜手共進,弘揚中醫藥學,既發古人之心傳,又顯當代臨床之新用,更容當代多學科之新思。
過分強調悟性,忽視了標準化
人才培養方面, 中醫教育應當是精英教育而非普及教育。中醫藥學博大精深,非潛心學習,立足臨床,難以觀其端倪。近年來經方學派興起,大師們分享了運用仲景經方治療各種疑難病症的思路和驗案,對後學很有啟發。跟師學習耳濡目染,方能登堂入室,還須靠悟性和實踐才能有所發揮。
談到悟性, 實為中醫成才之關鍵。 由於中醫理論在其形成過程中,各家基於自己的理解演變出自己的學術思想,其傳人又於自己的悟性和理解及臨床經驗去闡明同一個問題,但這樣的「悟性」造成了學派林立,忽視了標準化的問題。我們不妨參考西醫的專家共識模式,讓有代表性的中醫專家坐下來一起討論,形成有關概念的徵求意見稿,在全國中醫界推廣。實行一段時間後,收集反饋意見,對共識做出修訂。以此為基礎,重訂中醫院校教材,增強教材實用性。
培養能治病的中醫,教材非改不可
談到教材,中醫藥教材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教材統籌應統一核對每本教材的概念範疇,有爭議的大家一起討論,盡量達到一致,不應有中醫內科學所表達的概念與中醫外科學不一致的情況出現。我通讀了第五版和新世紀七年制規劃教材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發現教材中有許多不清楚和錯漏的內容。有些相同證型不同疾病的選方隨意性極大,應該正本清源。例如,中醫內科學有關疾病的病因病機、鑒別診斷直接從西醫相關疾病概念用中醫術語翻譯而成,從而使學生覺得中醫藥學對疾病認識非常粗淺。如心悸,分驚悸和心悸,其涉及的西醫功能性心臟病和器質性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各自中醫病機的側重點不同,治療方葯也是不同的,教材應該以中醫藥通用病因病機和方證而歸類。如果論及不同西醫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及分型論治,則可以附錄或自學材料編寫,這樣既保持中醫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又考慮教材的實用性。
有關中醫外科學的許多病名實際上是許多西醫疾病在古醫籍中找一個「對應」的病名而成,而在描述有關臨床表現上卻是西醫某疾病的表現,又不提供該疾病的完整描述,這樣學出來必然中醫相關疾病沒有學好,西醫相關疾病也不懂,何以臨證治病?與教材相對應,課程結構也需要改。高年級學生的經典教學、各家學說、歷代名醫醫案選讀與解析等都要加強。在教學活動中,考慮到中醫實踐性強的特點,可以採取上午理論教學、下午臨床見習的模式,在課程結構上合并許多重複的內容,加強中醫實戰訓練。
有關研究生的培養,在接受大學系統教育基礎上,應當對中西醫兩方面進行系統規培。在當代臨床條件下,現代醫學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應當加強中醫藥學臨床實踐的培養,應當跟名師抄方,既讓後學者看到中醫藥學的精妙,又能使老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發現學術傳承人,使中醫藥學精華得到傳承。在談經方之外,其實歷代許多大家的學術著作中都有很多精華,且著述更為詳盡,這是提高中醫藥學水平和臨床療效必不可少的知識積累,不可忽視。
(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 沈劍剛)
※自閉症治療寸步難行?不如看看中醫怎麼治療
※為什麼現在看中醫的人越來越少?傳統中醫要怎樣改變現狀?
※看中醫媽媽如何為孩子的演出救場
※中醫講究八卦陰陽,不要在亂看中醫了
※頭疼看中醫,中醫要先看腳,很多人覺著中醫騙人
※溫嵐受傷看中醫因為面子問題疼痛不出聲,不然人家以為我進產房
※看中這樣的魚建議不要吃,老中醫不說出來還真沒人知道有「毒性」
※哪些病更適合看中醫
※六種最適合看中醫的病 別再亂投醫了
※中醫常被稱為 「慢郎中」,但這4種疾病適合去看中醫,別再亂投醫了!
※得了病如何看中醫,看中醫需要準備些啥!
※風濕性心臟病太難治,光熬著也不行,看看中醫給你的老辦法吧
※「女生病」不用看中醫調理,用它就行!
※中醫、西醫各有優勢, 這些病其實更適合看中醫, 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人不發燒是好事嗎 看看中醫如何分析
※小路說修為——老人發燒不能靠捂汗 看看中醫退燒方法
※西醫看不好去看中醫?中醫大夫是這麼認為的
※適合看中醫有哪幾種?看中醫前這些事不要做
※健康|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以後別再亂投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