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外國學者眼中楊絳和錢鍾書最難得的兩種品質

外國學者眼中楊絳和錢鍾書最難得的兩種品質

外國學者眼中楊絳和錢鍾書最難得的兩種品質



中國著名作家、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於5月25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5歲。在國外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眼中,楊絳也是一位頗為重要的作家和研究的對象。

美聯社在第一時間跟進報道稱,1911年出生的楊絳,憑藉其小說、話劇、散文和翻譯作品,成為了中國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她是第一個將《堂吉訶德》翻譯成中文的人,而她的翻譯至今仍被很多人認為是終極版本。


報道說,楊絳的去世成為新浪微博上的第一熱搜標籤,這證明了她在中國享有的聲譽和獲得的崇拜。


在1981年出版的散文集《幹校六記》中,楊絳用心酸的筆觸寫就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知識分子的日常勞動生活。2003年,她回憶已故丈夫和女兒的散文集《我們仨》也是暢銷書。


《紐約時報》在1984年曾發表一篇題為《一個「臭老九」的再教育》的文章。文章寫道,《幹校六記》回憶了這對年事已高的夫婦在河南鄉下再教育學校中度過的兩年時光,包括鑿井、守菜地、與狗為伴以及艱險尋夫的經歷。

楊絳在書中避免提及文革初期最暴力的歲月,而錢鍾書還在作序中寫道,「我覺得她漏寫了一篇(第七篇),篇名不妨暫定為《運動記愧》」。


文章稱,即便楊絳避免碰觸敏感話題,也並沒有削弱這部評論文革作品的衝擊力。書中很多主題語帶諷喻,而她經常運用的輕描淡寫的反諷手法,也是對文革中一些政策的有力控訴。


文章寫到,在一次大雪後,她努力找尋「回家」之路,卻因大雪無法在田間認路;在一次暴雨後,她努力尋找丈夫的宿舍——這些經歷讓數百萬曾體驗幹校生活的知識分子對這種疏離和連根拔起的感觸感同身受。


在書中,她對將那些沒有意義的工作交給幹校中學者的描述,讓讀者為這種人才損失痛心疾首。該書英譯本翻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指出,錢鍾書是中國一流的考據學者。想想他當時被安排在一個小小的郵電所,這是對人才和智慧財富的浪費。這也是作品中最讓人心酸的一筆。


美聯社稱,在中國20世紀激流變亂的大背景映襯下,楊絳與寫下《圍城》的丈夫錢鍾書的結合,被普遍認為是一樁知識分子的模範婚姻。

在錢鍾書1998年去世後,楊絳著手彙編丈夫未完成的作品,自己也同時保持了多產。除了《我們仨》,楊絳還在103歲高齡完成了小說《洗澡》的續作《洗澡之後》。


有一種說法是,楊絳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成就」其實是錢鍾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克里斯多夫·雷(Christopher Rea)曾在一篇人物研究中寫道,楊絳不止是站在錢鍾書背後的女人。正如她的讀者所知,楊絳文學聲望的獲得事實上早於錢鍾書,她在戰爭年代的話劇不僅在上海獲得稱讚,據說還啟發了錢鍾書的文學創作。


1980年代後,楊絳為提升丈夫的聲望做了很多,而她也曾借錢鍾書1946年作品《貓》中的一段話用「零」來形容自己。那段話的意思是,儘管零本身沒有價值,但沒有它也就沒有十、百、千、萬。當加上一個零時,任何數字都會被放大十倍,因此,追尋零的價值有著非凡的意義。


來自美國俄勒岡大學的溫迪·拉爾森(Wendy Larson)、加州大學的西奧多·胡特斯(Theodore Huters)和克里斯多夫·雷曾一同討論過為何錢鍾書與楊絳這對夫妻,以及他們的作品對當今中國的重要性。

他們認為,兩人代表了理智誠實的文化理想,在有時令人不堪忍受的環境下保持了廣度非比尋常的人文主義視野。


和很多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一樣,他們也在戰亂和政治運動中寫作和工作,但他們身上帶有的兩種品質,把他們與其他一些人區別開來。


其中之一是他們純然的天賦,正如錢鍾書的散文、小說、重要作品,以及楊絳的舞台劇、小說、散文、翻譯以及回憶錄所證明的那樣。另一個是他們對文學和家庭共同的奉獻和專註,這幫助他們難能可貴地保持了與當代政治的精神隔絕。


在這些國外學者看來,兩人的文學視野不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克里斯多夫·雷認為,作為年逾百歲的老人,楊絳代表了已幾乎消失的那一代知識分子——那些生於民國時代、親身經曆日本侵華,大批作品又在毛澤東時代被忽視或遺忘,其後又經歷了社會和經濟快速轉型、文學作品重新復活的這一代知識分子。


作為一位傳記作家,楊絳也是公眾文化記憶的寶庫和發動機。她是1930年代那批出自中國頂尖高等學府的巨匠和文學天才「繁榮一代」中的成員,他們在外國侵略的艱難環境中為中國現代文化史留下了第一筆標記。


生活中,楊絳著名的樸素做派有時被拿來用作其缺乏自信的例證。在她欽定傳記作者吳學昭的筆下,楊絳「絕不出頭」,「自覺自愿始終做零」。不過,克里斯多夫·雷寫到,楊絳的一些言行有時也和她不出風頭的謙遜典範形象有著不一致的地方。


她舉例說,楊絳公開謝絕公眾打擾隱居生活,但身為作家,她又不斷通過作品進入公眾視野,她把自己定位為社會上對錢鍾書公共討論的仲裁人,還向一位密友「口授」自傳。曾經希望活在隱形斗篷下的楊絳,在職業生涯的後段都在以「引人注目的方式不引人注目」。


也許,在一些研究看來,楊絳會被記住是一位利己主義者,正如她在文革回憶錄中所下的結論:


「改造十年多,再加上幹校兩年,且別說人人企求的進步我沒有取得,就連自己這份私心,也沒有減少些。我還是依然故我。」


克里斯多夫·雷認為,中國對楊絳的關注要在時間上同時向前、也向後看。當一些批評者指出楊絳回憶錄中存在空白和誤傳,或是批評她的翻譯時,學者們只能想像沒有了楊絳的親自證實或是反駁,社會上還會冒出怎樣的批評意見。


無論如何,楊絳的寫作為外界提供了一條窺視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物質生活、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的途徑。在未來,對過去,總有更多的篇章需要去書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請戳天下首頁(tianxia.jiemian.com)。動動手指,長按二維碼,關注【最天下】微信公眾號:theveryworld (如果長按不行,就麻煩看官掃下唄)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人類學者眼中的「藏彝走廊」
外國學者筆下的中國史
紐約州從來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最棒、最聰明的國際學生和學者選擇的目標
那些書寫中國傢具的西方學者
醜聞使他名譽受損 但仍被美國學者視為最出色的美國總統之一
美國學者批美國歷史教科書:學生學得越多就越愚蠢
對德外交,中國的智庫和學者做的還不夠
中國學者書寫的英國歷史
著名學者馮其庸逝世,是紅學家也是書畫家!
在清代,學者最推崇他的隸書!
民國十大國學大師書法欣賞,誰才是學者中的書法大家?
南懷瑾老師:並非學者,只是讀了各式各樣的書,又學了不少雜家學術
國外遺傳學者培育出的新貓品種,你敢養嗎?
一個學者,被英國大選結果逼得在電視上吃書
炎帝原是外國國王,炎黃子孫是外國血統?民國學者咋考證出來的
他是一位純粹的學者——文學界送別王富仁
一個加拿大學者眼中的中醫,觸動你的內心
這位所謂的東方學者,曾經影響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很多年,但面具最後被他的英國同胞撕下
韓國學者鼓吹兵馬俑是韓國匠人製作,不得不佩服韓國學者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