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圖與儒家經典

地圖與儒家經典

文、圖/成一農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學習和研究最重要的對象就是儒家經典。由於儒家經典在傳統中國學術中的重要地位,歷代學者為了理解其中記錄的地理名稱和地域範圍,繪製了大量輔助閱讀的地圖。同時,因為地圖主要表現的是地理要素分布的情況,所以歷代學者所繪製的地圖大都集中在儒家經典中與地理有關的部分。


說起地圖,現代人立刻想到的可能是隨處可見的表現行政區劃、交通路線等具有強烈實用意味的地圖。與今天不同,中國古代偏於實用的地圖,其流傳範圍反而不廣。比如至少在清代晚期之前,各種河工圖、道里圖、政區圖的流傳範圍基本上集中於官府之中。而那些流傳範圍較廣的地圖,雖然也有一些服從於現實需要,如著名的《廣輿圖》,但大部分與現實的聯繫並不密切,主要是服務於當時知識分子學習和研究的需要。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學習和研究最重要的對象就是儒家經典。由於儒家經典在傳統中國學術中的重要地位,歷代學者為了理解其中記錄的地理名稱和地域範圍,繪製了大量輔助閱讀的地圖。同時,因為地圖主要表現的是地理要素分布的情況,所以歷代學者所繪製的地圖大都集中在儒家經典中與地理有關的部分。


《禹貢》與地圖


《禹貢》是儒家經典《尚書》中的一篇,全文1193字,主要闡釋了傳說中大禹治水後的地理情況,以河流山川為標誌將全國劃分為九州,然後依次記載了九州的地理、物產等內容,此外還記載了一些主要河流和山脈的走勢。由於其收錄於儒家經典《尚書》之中,因此受到歷代學者的廣泛關注。與其他儒家經典不同,《禹貢》中收錄了大量地名,而這些地名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不為後世的學者所了解,更是難以與當時的地名所對應,因此自很早開始,就有學者開始繪製以《禹貢》為主題的地圖,希望將禹貢中所載的古地名表現在當時的地圖上,有助於學者對《禹貢》的掌握。


西晉時期的著名學者、「製圖六體」的提出者裴秀就是這類地圖的繪製者之一,可惜的是他繪製的《禹貢地域圖》早就佚失了。按照記載,裴秀認為時間久遠,地名變易,後世學者對《禹貢》中地名的解釋頗有些牽強附會,因此他考訂了《禹貢》所記地理要素的位置以及古代史書中記載的諸侯國之間會盟的地名,並與他生活時代的地名對照,將古今地名對照繪製在一幅地圖上。由此來看,這幅地圖頗有歷史地圖的性質。

宋代,關於《禹貢》的研究成為顯學,而保存至今最早的《禹貢》地圖也正是繪製於這一時期,即大名鼎鼎的《禹跡圖》。這一地圖繪製於北宋神宗元豐三年至哲宗紹聖元年(1080—1094年)間,現存兩幅,都刻繪於石碑之上。一幅保存在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刻石的時間是劉豫偽齊阜昌七年,也就是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圖名為《禹跡圖》;另外一幅保存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刻石的時間稍晚,是在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圖名為《禹跡圖》。古代「跡」與「跡」相通,因此兩幅地圖的圖名是相同的。兩幅地圖所繪內容也基本一致,表現的範圍北起受降城(今內蒙古自治區狼山西北),西北抵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東北到遼水(今遼河),南至瓊州(今海南省)。按照《大清一統志》的記載,清代在山西省稷山縣的保真觀還保存有一幅石刻的《禹跡圖》,只是現已不知去向。此外,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等人也都提到過這幅地圖。這幅地圖廣泛刻石保存在文廟中,可見其應當是當時知識分子閱讀儒家經典的必備參考地圖,類似於今天的權威教輔材料。


地圖與儒家經典《禹跡圖》墨線圖


地圖與儒家經典禹貢導山川之圖


南宋時期的《禹貢》地圖還有:成書於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由傅寅撰的《禹貢集解》(又名《禹貢說斷》)中的4幅地圖,其中總圖是《禹貢山川總會之圖》;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成書,由程大昌編纂的《禹貢山川地理圖》中收錄地圖30幅,作者編繪時採用多色,刊刻時改為單色,各圖以圖解形式表示山川湖海的大致位置,並附敘說。此後,明清時期很多《禹貢》的研究著作中也都收錄有地圖,不過大都是對之前學者所繪地圖的抄錄。


《春秋》與地圖

與其他儒家經典相比,《春秋》及其權威注釋《左傳》更近似於歷史著作,其中充斥著大量早已不再使用的先秦地名,再加上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的國都、疆域變化無常,這無疑增加了理解書中蘊含的孔子「微言大義」的難度,因此歷代學者在對《春秋》和《左傳》進行文字闡釋的同時,也繪製了不少地圖。目前所見較早的應當是宋代林堯叟《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左傳句讀直解》中的《十二戰國圖》、南宋陳公《春秋分記》中收錄的14幅地圖和元代朱申《音點春秋左傳詳節句解》中所附的《十二國戰國圖》。此後還有元明時期撰寫者不詳的《春秋圖說》中所附的 《十二國戰國圖》和 《東坡春秋列國之圖》;明代張岐然《春秋四家五傳平文》中的 《東坡指掌春秋圖》、《西周以上地圖》、《列國地圖》等。明清時期大量與《春秋》和《左傳》有關的著作中都收錄有地圖,不過大都直接抄錄上述各書中的地圖,少數在抄錄時進行了些許修改。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地圖不少都以「戰國圖」為名,但實際上繪製的是春秋時期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著作中大都收錄有以「東坡指掌」為標題的地圖,「東坡指掌」指的應當是成書於北宋末年的《歷代地理指掌圖》。經過對比,可以確認這些著作中收錄的以「東坡指掌」為標題的地圖確實與《歷代地理指掌圖》中的《春秋列國之圖》非常近似。


地圖與儒家經典《春秋列國之圖》


《歷代地理指掌圖》在中國地圖學史上赫赫有名,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一套歷史地圖集,用地圖的形式表現了從上古至北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演變,這種性質的地圖集此後一直延續不斷,可以說是今天影響力巨大的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前身。


《詩經》、《周易》與地圖

《詩經》是孔子整理的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是儒家經典之一。按照通常思維,詩歌與地理應當相去甚遠,但孔子在整理詩歌的時候,將民間詩歌按照其來源地域整理為「十五國風」,因此,歷代學者在研究《詩經》的時候,就不得不弄清楚「十五國風」具體對應的當時地域,以便加深對《詩經》的理解。一涉及地域,那麼地圖就成為最直觀的表達方式,於是歷代注釋《詩經》的學者就開始繪製「十五國風地圖」,現存較早的有明代鍾惺《詩經圖史》中的《周南國附十五國風地理之圖》,此後還有顧懋樊《桂林詩正》中的《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張溥《詩經註疏大全合纂》中的《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等。這些地圖繪製的詳略不同,但大致輪廓和基本內容都大致相同,按照現代的標準似乎有「抄襲」的嫌疑。


地圖與儒家經典《十五國風地理之圖》


《周易》被很多人理解為算卦、卜筮的書籍,似乎與地圖搭不上關係。不過,中國古代算卦的最高水準就是將中國作為整體,確定全國龍脈的走向和風水格局,由此來預測王朝的興衰以及採取哪些措施能使得王朝長治久安。而表示全國風水格局最為便利的方式就是繪製地圖,這類地圖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唐初李淳風的《開元分野圖》,以及唐代僧一行的《唐一行山河分野圖》。通常收錄這些地圖的都是算卦、卜筮之類的書籍,與儒家經典並無直接關係。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清代順治年間趙振芳撰寫的關於《周易》的「嚴肅的」學術性著作《易原》中,就收錄了一幅《山河兩戒圖》。當然,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地圖與儒家經典《唐一行山河分野圖》

儒家經典彙編與地圖


除了上述收錄在針對單一經典進行研究的著作中的地圖之外,還存在不少儒家經典彙編中的地圖,目前存世最早的當屬藏於江西省上饒市博物館的《六經圖碑》,原有六石,現存三石,另有半塊殘石,碑高205厘米,寬105厘米,原圖應有12幅,現在只存6幅——《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禹貢九州疆界圖》、《禹貢導山川之圖》、《禹貢外國地名圖》、《周營洛邑圖》和《諸國今所屬圖》:其中第一幅圖與《詩經》有關,第二、三、四幅圖與《禹貢》有關,最後一幅圖則與《春秋》有關。按照記載,石碑上的文字由朱熹撰寫,後由元代州守盧天祥刻石。與這一石刻地圖有關的,應當就是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由楊甲撰寫的《六經圖》。


此後,還有明代章達、盧謙輯的《五經圖》,其中彙集有《禹貢所載隨山浚川之圖》、《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和《諸國今所屬圖》;明代吳繼仕輯《七經圖》中收錄的《禹貢隨山浚川圖》、《禹貢導山》、《禹貢九州、疆界之圖》、《禹貢治水先後圖》、《十五國風地理圖》和《春秋諸國地理圖》等。清代盧雲英輯《五經圖》中則有《禹貢所載隨山浚川圖》、《周營洛邑之圖》、《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和《春秋諸國地理圖》。


總體來看,歷代學者為了閱讀和細緻理解儒家經典,繪製了大量的地圖。不過,一方面因為中國古代缺乏版權意識,另一方面因為這些儒家經典中的地理要素實際上非常有限,所以同一主題的地圖,除了研究者基於自己的研究進行的補充、更正之外,基本上大同小異,頗有相互抄襲的嫌疑,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輿圖傳承方面的一大特點。


本文原載《地圖》雜誌2015年第5期。更多驚喜歡迎訂閱《地圖》雜誌頭條號,或關注《地圖》雜誌微信號:DiTuZaZhi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雜誌 的精彩文章:

權力與知識, 1562 年的西班牙 美洲地圖
夾城作河:江南古城的獨特空間形態
您可能感興趣

佛家經典禪語
校訓里的儒家「經典」味兒
佛家經典禪語,佛家經典語錄大全
現代測繪地圖的經典之作 ——和神甫《新安縣全圖》
鄰家特工經典台詞
佛弟子必修的經典《地藏經》讀誦
麥家經典語錄
佛家經典語錄
俞敏洪勵志經典:人生的地圖
經典的藍色美圖
石家莊大宅別墅設計專家趙建勇老師帶你品味永不落幕的經典新中式
「宋四家」經典書法長卷
佛家四大經典愛情故事
佛家的四大經典愛情故事
道家經典及道家功法大全
佛家的十大經典
經典電影里的經典皮衣,味道依舊經典
回憶經典動漫中的經典台詞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