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溫瓊: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是這個社會

溫瓊: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是這個社會

溫瓊: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是這個社會



註:原文刊載於共識網

前些天在廣州參加一飯局,席座上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讓我注意的是,其中的一位年輕人講話很有水平,明顯談吐都高出身旁其他人一個檔次。


無意中他提及自己是北京一985高校畢業,而令我完全沒料到的是,此言一出,其立馬就遭到了旁人的譏笑,「你985有個屁用,還比不及我這個大專學歷」,還有人大聲吼著「教授好」,明顯帶有調侃的味道。那位年輕人立馬舉起酒杯,向眾人不停說著「小弟不才」,巧妙化解了這個話題的「發酵」,可我分明看到,其轉臉望向我時眼眶中盈滿了淚水,顯然這位年輕人的賺取財富能力不及同座的其他人。


我想,這位年輕人此時的眼淚未必來自物質的不如他人,而是自身的學識和素養得不到身旁人的尊重。


我們當下有很多事情都處於一種說不清道不白的糾葛狀態。比如我們反對大學生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們希望大學生能夠安穩下來多做一點學術,我們希望大學生可以多多關注公共利益。可是我們所為他們提供的相關社會氛圍又是什麼樣呢?

我們的社會氛圍很怪。一方面整體斥責大學生思想的墮落,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是另一方面,社會又沒有提供充分的尊重學識、素養的氛圍。我們一致認為大學生思想的批判性是理想的狀態,關注公眾的利益、有社會責任感是理想的狀態。可是從骨子裡,誰都沒有真正將其當作一回事。


一個人的學識素養並不完全與經濟轉化能力所掛鉤。步入社會,你能夠取得一定財富或地位尚好,若沒有,社會對你的定論一定是大學荒廢了四年;相反,哪怕你在大學沒有絲毫學識素養的構建,哪怕你講話再粗鄙不堪,但只要你能夠獲得財富或者進入公權力機關,社會對你的定論一定是這大學念成了。什麼大學生思想的批判性,什麼關注公眾利益、社會責任感,這完全只是冠冕堂皇的空話。


事實證明,我們的社會更喜歡適應者,而不是改變者。


今年年初,「知識的無力感」這一議題很火。大部分人多從學歷與財富的嚴重失衡這一角度來分析這分無力感,而我想說的是,這分無力感更多的是不是源於同鄉人對學識和素養的譏笑?我們大聲談提著研究生呀,人才呀!背後顯露著的卻是濃濃的諷刺意味。單純經濟收入不及他人,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可如果你的學識素養卻在他人眼中被定義為「書獃子」、「窩囊」、「傻子」,換做是我,我也會同樣有著「知識的無力感」。


其實,我們社會上有很多有學識有素養的人可以安貧樂道,可社會並沒有給予他們的素養和學識相應的尊重。你乘坐公交車按秩序排隊,沒有人會誇耀你遵守秩序,而是嘲諷你碩士學歷卻還在坐著公交車;你憑依自己的良知去做研究,去想要使得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可沒有人會關注你對這個社會的改變所做出的努力,而是譏笑你博士學歷卻還買不起房子。

當然,對於那些已經出名了的有學識有素養的人,我們會對其十分崇拜,可實質上,我們崇拜的仍舊是他們的那分名利。


往大了講,我們的社會氛圍整體顯露著一種虛假。什麼時候我們社會對那些可能不是那麼富裕的、卻有著相當學識和素養的普通人一分發自心底的尊重,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假大空的口號上,才說明我們這個社會「成」了。


易卜生曾說「每個人對於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其實哪裡是大學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呀,完全是這個社會的培養。進入社會後,是社會氛圍在對這些大學生進行自動篩選,而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更能夠得到整個社會的青睞。


文 溫瓊

娜拉出走以後會怎樣?

您可能感興趣

胡適:最健全的個人主義是把自己培養成器
北大校長畢業致辭:我不認同北大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不同的撫養方式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聰明的家長都會用這三個遊戲來培養孩子
孩子科學精神怎麼培養?日本人是這樣引導小孩的!
如何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聰明的孩子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怎麼培養一個自主的孩子?!
那些所謂的「窮養」「富養」都錯了,怎麼樣培養孩子理財?
爸媽這樣做,輕鬆培養寶寶的創意思維能力
為什麼培養孩子的情商很重要?
丘成桐:培養好孩子的興趣,才是決定他命運的根本
父母必知:這幾個現象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培養
培養孩子的正義感
怎麼做才能把一個父親不常在身邊的男孩培養的堅強勇敢?
梁宏達稱杜蘭特去到勇士沒問題,三個核心都是自己培養的
心裡陽光的孩子是這樣培養的?
這樣就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