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史話: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始建於何時

北京史話: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始建於何時

>

電視連續劇《金水橋邊》,眼下正在北京衛視熱播。這部講述新中國成立初期老北京四合院普通家庭悲歡離合故事的電視劇,為何取名為「金水橋邊」? 「帝王闕內」為什麼要置「金水河」?金水橋建於何時?金水橋的設計者到底是誰?關於金水橋我們知道多少?



作者 戶力平


金水橋建造於何時?


永樂年間建成木橋,景泰年間改成石橋

金水橋是天安門前跨於金水河上五座石拱橋之總稱,金水河西自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東到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門前,全長500米,河寬18米,河深約5米。由於紫禁城午門內的五座單孔石拱橋被稱為「內金水橋」,所以天安門前的金水橋被稱為「外金水橋」,也稱「玉河橋」、「御河橋」,俗稱「筒子河」或「護城河」。


金水,古時象徵神聖之意。《古今事物考》載:帝王闕內置金水河,是表示天河銀漢之意。皇城外置河建橋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管子·乘馬篇》稱:「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令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由此說明了古人與國都(城邑)設置和水的密切關係。


關於金水橋的建造年代,有幾種說法。《天安門史話》稱:「『先有天安門樓,後有金水石橋』,」紫禁城內、外各有五座金水橋,風格一致,屬同一時期建築,為永樂時營造北京城宮殿的產物,大致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北京古橋》載:」明代初,京城九座城門外原為木橋,明正統二年(1437年)改建為石橋,天安門金水橋是那時建造的,景泰三年(1452年)告竣。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進行過擴建。「《華夏名橋》載:」金水橋建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初為三座橋,成化元年(1465年)改成五座樣式的金水橋。清順治八年(1651年)對其進行了大修,從那時至今的350多年裡再沒有大修過。」


其實,天安門建金水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金水橋及端門、承天門各五間」,金水橋也稱五龍橋,「在承天門外者稱外五龍橋,居午門內者稱內五龍橋。」朱棣稱帝後,擬遷都於北京,於永樂四年(1406年)「詔命明年始建」北京宮殿,「悉如南京之制而弘敞過之」。北京是仿南京而建的,新宮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這也包括作為皇城重要裝點的外金水橋,所以明宮城圖中明確無誤地畫出了外金水橋五座,連橋前後石獅與華表的布置數量、位置也與今存實際相符。

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金水橋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初為木橋,景泰三年(1452年)換成石橋,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度修繕,此後雖幾經修整,但整體建築格局沒有改變。

北京史話: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始建於何時


金水橋的設計者究竟是誰?


一說為河北曲陽人楊瓊,一說為蘇州金山人陸祥


金水橋的設計者,歷史上爭議較多,至今沒有定論。有學者認為金水橋的藍本是元代宮城的周橋。元代宮城的位置要比明清的紫禁城偏北,其正門崇天門大體在今天故宮太和殿的位置上。周橋便位於崇天門前,其設計者叫楊瓊。


楊瓊,今河北省曲陽縣人,出身於石工世家,其石雕技藝「每自出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相傳,當年修建大都宮城時,忽必烈在各地廣招能工巧匠。其中招納石匠的皇榜貼到了有「雕刻之鄉」美譽之稱的曲陽。可皇榜貼出了半個多月沒人敢揭,誰都知道,這給皇家當差可不是鬧著玩的。眼看快一個月了仍是無人揭榜,可急壞了曲陽縣令。就在這時,有個叫楊瓊的石匠揭了皇榜,不久他帶著師兄弟十幾個人去了大都。短短几年的光景,楊瓊設計建造的十餘座建築石作,其中宮城崇天門前的周橋設計建造的獨具匠心,盡顯天子風範。但見這石橋之上「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載水中,甚壯。」忽必烈上橋巡視後龍顏大悅,隨即任命楊瓊為石局總管。只可惜元代宮城於明初被毀,周橋也未能倖免,但周橋的建築圖樣(設計圖紙)得以倖存。明代皇城的建造者在修建金水橋時,把元代周橋的樣式「移植」而來,用以營造承天門(清順治八年,即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並排七座,每橋三孔。「七」與「三」均是奇數,這是中國古代橋樑建築中最高等級標誌。

另一種說法是,金水橋為明代石匠陸祥雕造的,他是蘇州金山人。歷史上金山一帶以細石匠知名。早在朱元璋營建南京時,陸祥已是非常著名的石匠了。朱棣營建北京宮殿,又專門把他徵調到了北京,由他來掌管北京宮殿、壇廟的石活。今天北京的不少明代遺址中的石作大多是在陸祥的主持或設計完成的。《蘇州香山幫建築》稱其技藝「有巧思,嘗用石方寸許,刻鏤為方池以獻,凡水中所有魚龍荇藻之類皆備,曲盡其巧。」據傳,因其修建北京城有功,特別是天安門前金水橋的建築格局頗受朱棣的青睞,由此被封為工部侍郎,官至正三品。但陸祥無意久在京為官,修建完北京城後便告老還鄉了。

北京史話: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始建於何時


金水橋為何等級森嚴?


天子走「御路橋」 ,親王大臣走「王公橋」


金水橋地處皇城之外,天安門前的五座漢白玉石橋對應著天安門的五個門洞,另有兩座石橋東西各自對應著太廟和社稷壇的大門。明清時,經過金水橋的人員有著極其嚴格的等級界限。


正對著天安門中門的石橋稱「御路橋」,屬於天街御衢的一部分,是明清兩代皇帝出入皇城的必經之地,只允許萬人之上的龍靴遊走。因是皇帝御行之橋,所以橋的欄杆望柱上雕刻的雲龍紋。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壇祭天,夏至去地壇祭地,孟春赴先農壇耕耤田,均要經御路橋出入天安門。

御路橋左右兩側的石橋稱「王公橋」,也稱「皇族橋」,正對著天安門中門左右的旁門,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王公橋」東西兩側的石橋稱「品級橋」,正對著天安門五座大門左右最外側的門,是供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通行的。而在太廟和社稷壇門前的兩座橋比「品級橋」還窄,且為單孔,稱「公生橋」,是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士兵和低級武官的總稱)、夫役、太監來往的。


清代皇帝到天壇和先農壇祭祀時,其儀仗和輦轎,王公大臣和兵役、太監等先按五路縱隊齊出天安門,然後按等級分七路縱隊通過外金水橋,到大清門時又合并成三路縱隊。這種引路上的等級,明清兩朝稱「扈從儀仗」。但按等級經過金水橋的規定只是隨皇帝出入時使用,平時不管是幾品官員上下朝,一律走天安門兩側的「公生橋」。

北京史話: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始建於何時


金水河源自何處?


源於京西玉泉山,「元時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門而入,故名」

金水橋下之金水河源於京西玉泉山,據《元史·河渠志》記載:「金水河源出於京西宛平縣玉泉山,流至義和門南水門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大清一統志》稱「元時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門而入,故名」。按照古代五行學說西方屬於金,故元代稱之為「金水河」。


另據史料記載:遠在遼金時,西山之水便被引入今天的北海和中南海,元代下游水道被圈入禁苑。《日下舊聞考》稱:「護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經天安門外金水橋,往南注入,是為外金水河。」


元代時金水河自京城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從西直門南水關入京城,到甘石橋又折向北,再向東流,從西步糧橋入太液池(今北海)。到了明代,為避免河道所經路線過多所造成的跨河跳槽,金水河改道,水從玉泉山流出,向東流入小湖(今紫竹院湖),又向東流同高粱河匯合,再東流經高梁橋,分而為二,一灌城隍(護城河),一從德勝門水關匯入後湖,向東南出銀錠橋入今什剎海,向南出西步糧橋入太液池,從南海東岸引太液池水,沿御用監南護城河,順靈台寶鈔司東下,抵西長安右門,穿過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到皇城的東南牆,向南入內城之南護城河,流至大通橋入城外通惠河。


而今金水河在頤和園南側尚存部分故道(今稱金河),而城區大部分已改為暗河,僅有天安門前一段已成為景觀河。2002年原天安門東側長安左門以東的一段金水河(今菖蒲河)故道恢復了水面,亮出了太廟及皇史宬的紅牆。


或許正是緣於金水橋既代表了老北京深厚的歷史積澱,電視劇以「金水河邊」命名,更能體現老北京的韻味吧!

您可能感興趣

史話勝境河北:碣石山
臨淄地名史話|鳳凰鎮北金召
瀘州:合江馬街史話
中南海紫光閣史話
雄安史話:白洋淀里的皇帝行宮
三晉史話:燕雲十六州——宋朝永遠的痛
正陽門史話
大荔史話:閻敬銘與天下第一倉
中秋夜談 月餅史話
鹽山人文|史話鹽山舊城!一眼明了鹽山的「前世今生」
篆刻史話:「西泠八家」
解密京城八旗學校的前世今生!「體育課」竟然成了「主科」 | 史話
「黃俄羅斯計劃」精品史話:中俄邊疆的百年變遷之外西北(下)
為什麼要建雄安新區,聽聽北魏孝文帝的回答——經濟史話3
雄安史話:當年那驚艷的十二座連橋
「黃俄羅斯計劃」精品史話:中俄邊疆的百年變遷之外西北(上)
石景山村落史話-黑石頭村與黑石山
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技術篇)
考古發現史話:東周城址與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