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殷謙:詩作《人祖山,兩棵樹》賞析

殷謙:詩作《人祖山,兩棵樹》賞析

我認為北方詩人的詩歌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熱烈而激宕的抒情性,就如北方的民歌,悲嘅而浪漫的抒情則是她的靈魂。


在審美過程中,詩人把自己以主觀感情浸潤到原本不具有的感情色彩的審美對象上去,使無情感的和無生命的自然事物似乎像人一樣具有思想感情了,或寄情于山水,或寄情於人物和事物,因為心境不同,所染之感情各異,這就是抒情。


詩人在審美活動中與審美對象保持一段心理距離,這在美學史上被稱之為「距離說」,審美距離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確有其特殊的功能。如東林詩歌《人祖山,兩棵樹》:「一首鄉村的浪漫詩/被穿行而過的飛鳥傳唱。」如果過於直白便少了詩意,距離太近或太遠都不大看得清楚,但這種含蓄的情感意象卻補充了我們品詩的感悟和體會,事實上是詩歌這種文體不適於沒有美感和欣賞情趣的人。

詩人化平凡為非凡,化平淡為神奇,形象遠遠超出其本身的意義。詩人積極地能動地把握現實,而不是通過客觀現實的無動於衷的複製讓讀者溶進他主觀的強烈的感情,所謂「人化的自然」,藝術才有生命力。


東林先生的詩歌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我那麼多次,正是因為它充滿這種溫暖和熱烈的感人心脾的抒情性,換而言之,就是一種像泥土般的清芬和春雨般的清泚浸溉到每一句詩行間的情感。


讀很多詩歌作品便不難發現,「抒情厭倦症」是我們時代的詩人詩歌寫作的普遍疾疢,也被很多詩人看作偽羅曼蒂克主義的寫作策略,但東林先生卻不以為然,也許是他血液中固有這種美好的情愫和骨子裡具有的抒情之天性,在詩歌創作的時候他成為一個「叛逆者」——他不但抵拒當下詩歌寫作那種普遍的「抒情厭倦症」,而且決絕地增益了抒情的強度和力度,以情感為本體,使自己的詩歌狀態復歸本真。


當人們感到一般的言詞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詩便產生了。所以抒情性是詩的基本特徵,詩內容的精練,形成詩的表現的跳躍性,詩的語言也因此似乎是不連貫或斷斷續續的,省略許多細節和關聯,隱去許多闡發和判斷,由此造出意境,如東林詩歌《人祖山,兩棵樹》:「兩棵樹/在天地之間站著/在風雨之中站著/放下了悲歡……」一切留給讀者自己去聯想。這就是詩人東林筆下的雄壯渾厚的詩思,他所表現得詩思的意象也是雄闊渾成,既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也有令人壓抑的低暗景象:「這兩棵遠離城市的樹/只有來路/沒有歸途……」有時卻猛然頓住,把人們的心情收縮至一個靜態的、沒有迴旋餘地的物象上面;有時又一下子打開了壓抑中孕育的奔騰激昂的思緒。

讀東林先生的詩歌,接近他詩行間透露出的思想,感受他曾經體驗過的精神和情感上的痛苦,你就會發現東林先生的思考是可靠而誠實的,他的詩歌經驗並非簡單的幾個教條,亦非強調追求藝術性的寫作策略,在他的由心靈操揔的筆下有一個偉大和崇高的意義世界,還有一種充滿凈化人的目標感和引領人的巨大力量,這是他的世界觀,也是他溫和而樸素的態度,甚至於憂鬱,絲毫沒有刻意的造鑿,而是充滿對天地和自然以及人物的悲憫之情。


東林的詩歌作品《人祖山,兩棵樹》機智的將幽默與感傷融為一體:「人祖山/一棵樹長在山上/另一棵樹長在山下/兩棵年輕的樹/都是風華正茂……」意象的大幅度跳躍和交錯匯合能夠給詩句帶來極大的張力,這是一種略顯機智的策略,讓我們在一笑之後還有觸發的沉思以及莊嚴的感覺。從修辭上看,人祖山上的「兩棵樹」被賦予一種形而上的象徵意義的指涉,從原始活力到悲慘結局:「可山上山下/成了生死的距離/誰想過一種虛妄的日子呢/看見/卻不能相依。」詩人從詩行間表現出的耐心,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從容而鎮定的寫作態度。


雖然有的詩看起來都是日常用語和事物,但皆是對神話和童話、人生和歷史的特殊「重寫」,宛如我們生活本身就是對歷史的「重寫」一樣——對世界的一次象徵性抑或寓言式的擺弄。只有那些確信生命是充滿信心和無所畏懼的,是飽滿而真實的詩性之靈魂,才能找到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並且輕鬆自如地表現出來,詞語看似相同,但是經過組合的規則,語境變了,意義也隨之改變,這就是語言的生命感,意象的點染和層面的深入,擴而廣之,引申詩意。


詩一方面由於它是感情的產物,激蕩起伏的感情給詩帶來跳躍性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它的形式短小與所要表現的內容深廣之間存在突出的矛盾,所以需要採取見首不見尾的辦法,以便在極為有限的篇幅中尋求無限的空間,獲得更多更深的意蘊。如:「風一吹/滿樹的葉子/發出爽朗的笑語……」(東林:《人祖山,兩棵樹》)一個鏡頭或畫面,構成了出色的詩的意境。


從平淡中發現新奇,一般中發現獨特,奇妙的語言和新奇的構思是東林詩歌的顯著特點,它具有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詩人沒有憑空去追求沒有意義的 「奇」,而是重視生活積累和思想性,讓平常事物詩意盎然,使作品具有更大的感染力量。

詩的質量是詩人決定的,詩人的質量是由個人的主觀努力和社會的客觀存在決定的。出淤泥而不染,超越周圍情緒而鼓舞人積極進取的詩才是感受實在和表達空靈的好詩,將事實虛而化之,作品因而顯得空靈飛動;隨物賦形,旨在借端托寓,作品思想因而得以升華,這就是東林詩歌的特點和魅力。


詩人對幸福與愛的感受,透過十分單純的意象結構,一種和煦的溫情慢慢聚攏於空間,幻化出人與自然界萬物所共存的和諧。如:「兩棵樹/一棵樹站在高坡//一棵樹站在窪地/遙相對望/像浪跡天涯/走累了的兄弟/靠近一些多好啊/本是同根的血脈/一樣的呼吸。」(東林:《人祖山,兩棵樹》)這種獨白的意象世界,由於它們有明顯的想像色彩,有時會使讀者疑惑作者大概、也許從未有過什麼不幸,才如此熱衷於抒寫純美的情感,而恰恰容易忽略的「烏托邦」本來就源於人類對苦難的切膚體驗。但是往往被人們看成一種缺少意義深度的情緒意象,正是這種看似變幻莫測和難以捉摸之類的情緒意象。


道德本位的呼喚是寫詩的宗旨一條。詩人東林在他的詩作《人祖山,兩棵樹》中的觀點是深刻的:「每片葉子是那麼乾淨/怒放的生命/將會終老在此。」


詩人東林如有一種崇高美好的思想,跳動不已的壯志,剛健宏大的氣魄,強烈深厚的激情,碰上雄偉的對應物象則會自然傾瀉,因而寫出雄渾壯美的風格。如:「兩棵樹/一棵樹遠眺天際/另一棵樹/守望著山谷/兩棵被放逐的樹/都修鍊成佛。」以種種意象、幻象和具象,通過一個個畫面層次性暗示某種鎖鏈關係,以靈性來契合,從而使作品成為永恆。


哲理是一種人生悟道,是智慧之光,是人類成熟的標誌。東林先生通過詩歌告訴我們的哲理是:世界就是這樣平平淡淡,你不必太在意。

詩人情出常態,苦中作樂,化悲為笑,從而表現了他特殊的樂觀和曠達的情懷。


                                2016/5/25於北京

您可能感興趣

蔡羽書法墨跡欣賞《為陳啟之詩作十首》
王寵草書《王昌齡詩詩作十二首》,瀟洒而古雅!
唐代:李白的詩作《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創作背景
國慶、中秋讀晏娟詩作兩首:神州河山滿是情
李洪澤詠淮陽「七台」書法詩作欣賞
唐代:王維的詩作《渭川田家》原文及譯文、注釋
唐詩——詩聖杜甫經典詩作
安徽阜陽詩人姜學鵬詩作欣賞之一
以詩作畫畫入神——吳歷及其《山邨邨密圖》賞讀
王寵草書《王昌齡詩詩作十二首》,心境曠達,字勢開闊正大
方剛詩作:精子的遺書
唐代薛逢之的詩作《宮詞》原文及譯文、注釋
王寵草書《王昌齡詩詩作十二首》,心境曠達字勢開闊正大
詩情畫意:余光中經典詩作之《風鈴》《鄉愁》《月光光》……
一朵紅紅的玫瑰花,蘇格蘭彭斯詩作鑒賞
康熙九龍奪嫡,小阿哥獨愛寫詩作畫,受乾隆尊敬
內斂流暢、婀娜多姿:清 鄧石如 行書《詩作冊頁》書法欣賞
唐代之王維的詩作《桃源行》原文、譯文及注釋
著名詩人 默雷的詩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