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路名,承載失落的城廂記憶

老路名,承載失落的城廂記憶

沙場街、竹行碼頭街、筷竹弄、雞毛弄、花衣街……一個個頗有韻味的路名,無不承載著上海老城廂的文化記憶。上海市民文化節「上海鄉土文化大展」日前啟動,記者昨天獲悉,眼下正在進行的展品徵集中,40多張老門牌引起了業界的關注。這些門牌上的路名很多已不再使用,卻刻下了這座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各種形態的烙印。「很多時候,路不只是路。」檔案研究專家邢建榕說,一座城市的現代化從市政開始,市政的現代化從道路開始。上海不同時代路名的背後,是城市一個多世紀發展歷程的濃縮。


有許多不該被忘記的故事


這些老門牌來自80後外企職員董雄飛的收藏。董雄飛生長於衡山路,喜歡在城市裡遊走,探索未被人們留意的角落,發現未被人知曉的故事,上海老城廂及背後的生活是他的最愛。「城市基本上都有城牆,人們一般視『城外為廓,廓外為郊』。根據慣例,城牆以內叫做『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經濟活動的區域才稱之『廂』,所以『城廂』一詞一般指城內和城外比較繁華的地區。」他說,雖然上海老城廂嘈雜、擁擠,但經歷了歲月的積澱,這裡有傳統的、極富人情味的上海,有值得回味的城市記憶。

董雄飛對老城廂最初的印象,源於12歲時第一次逛老西門。狹窄嘈雜的弄堂、人行道上放著的一隻只冒著煙的煤球爐,讓他感覺充滿生活氣息。待他從日本留學歸來再次行走老西門時,卻發現小時候所見的街景很多都消失了,這讓他感到惋惜。於是他開始收藏老城廂街道的路牌門牌。沙場街12弄、萬裕街58號、竹行碼頭街225號、筷竹弄11號、白衣街19號……這些曾存在於消逝的路上的門牌號如今安然地懸掛在他的家中。


路牌是這些路存在過的證據,上面保留著許多人生活的記憶,有許多不該被忘記的故事。比如,花衣街是百年前棉花行業集聚地;竹行碼頭街是製作和銷售竹筷的地方;沙場街上主要是賣沙的店鋪;雞毛弄則是殺雞的地方,還生產雞毛撣子等副產品……


不少路名背後都有段歷史


「上海老城廂有很多因行業聚集而命名的街道,看著一個個門牌路牌就能聯想到這裡曾經商肆林立、喧鬧繁華。」上海市地名學會副理事長薛理勇說,上海老城廂的路名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大多被命名於清朝同治和光緒年間,距今約130年歷史,是上海最古老的路名之一。當時,貿易的繁榮讓這裡的人習慣於以具體的行業特徵來起路名。比如,臨近黃浦江的豆市街是上海當時很有名的豆類批發交易市場,來自東北、河北的大豆通過航運輸送到上海的碼頭後,再運到豆市街進行分銷、買賣。外咸瓜街是以福建人從事鹹魚生意命名,福建人稱鹹魚為「咸瓜」,當年很多福建人在這條街道兩旁開設咸鮮市場,外咸瓜街因此得名,周圍與此對應的還有一條里咸瓜街。豫園附近的藥局弄則是有藥王之稱的喬鎮所居地,喬鎮生前為窮人治病,還免收藥費,後來有些藥鋪也都設在這個街面上。

薛理勇透露,除了用行業特徵命名外,當時上海還有以標誌性建築物給街道起名的案例。例如黃浦區的巡道街,清朝時這裡是江蘇省政府在上海設立的派出機構,路名叫做「蘇淞太兵備道」,簡稱巡道街。該街一旁有條「天燈弄」,天燈即路燈,當時只有在重要機構門前才設置路燈,這裡也是那時上海唯一有路燈的地方,故而得名。


象形也是街道命名的方法之一。「筷竹弄不是說有很多賣筷子的,而是形容小弄像筷子一樣細。」薛理勇解釋稱,反倒是與筷竹弄交叉的篾竹弄,當時是以竹器的生產和交易聞名。同理,「草鞋灣弄」並不賣草鞋,而是說這條弄堂的形狀像草鞋。


■文匯報記者李婷

您可能感興趣

鹽城記憶:鹽承載著這座城的輝煌與落後
承載愛的單車記憶
江夏南八鄉,一個承載了太多記憶的地方!
橫店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記憶讓人為之震撼
京九鐵路20周年:她承載了太多記憶、太多鄉愁!
把承載著童年記憶的盒子種上多肉
茶筒,承載故事的器皿
承載我的童年和青春記憶的老物件
翡翠,承載著不老的傳統
逐漸消失的農村老屋,那些無處可承載的鄉愁
江家古巷:一條承載著千年史話的石頭小巷
這艘名叫時光的飛船,承載著我們對長生不老的嚮往
追憶往昔,承載著一代人夢想的東郊記憶
用影像承載記憶,用鏡頭保護未來
香港這條古老街道,承載著多少人的回憶,羅大佑曾為其寫歌
每個老物件都承載著一段記憶
一條「白骨之路」,承載著人們的寄託,只在冬天才開路通行
中國街頭奇景:一輛三輪車,承載著超乎想像的「負擔」
承載惠州街坊16年記憶的排骨腸粉,好吃到舌頭都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