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東造紙人家,探尋傳統技藝
湘東山區的瀏陽市張坊鎮上洪社區等地,造紙一度極為興盛。現今唯有黃隆根一家從事這門手藝。黃隆根一家人在一起造紙,各有分工。
從18歲開始學習造紙,手藝學自外公一家,起名時隨了黃姓,「學造紙最好是童子身,腰不好吃不消」。他28歲時,到外面開拖拉機跑建材運輸。大約3年前,一位曾在當地插隊當知青的老人找到他,想買一些手工紙,黃隆根才逐漸重新撿起這門手藝。
地處湘東山區的瀏陽市張坊鎮上洪社區等地,造紙一度極為興盛。其中,道官沖組在5年前尚有三十多戶人家造紙,現今唯有黃隆根一家從事這門手藝。這個山村總計有200多人,但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山路沿途的田地多數已長著荒草,一些土牆房子柴門緊閉。
黃隆根的一家人,都在一起造紙,各有分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道官沖生產隊並不需要下田地幹活,人們在家造紙,用於出口至日本、東南亞等地換取工分。據當地退休幹部鄒元直介紹,當時主要生產的是用於書畫的二貢紙,叫作「古山」牌。在更早的清末民初,當地紙業興盛,有很多商號,1931年,唐三祥、唐智祥紙號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銀獎。「古山」紙隨後成為免檢產品,也引發一些假冒者。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造紙的人家逐漸少了,黃隆根也是在那個時候去到外面闖蕩。圖為黃隆根的父親,70歲的王魯聲在自己家的竹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此處與其他人家的竹山相交,算是一種標記,「宣示自己的領土主權」。
雨後上山多有不便,當王魯聲在山路的石塊上輕快自如、甚至跳躍時,同行的幾個年輕人自嘆不如。一家人將竹子帶回家,所砍的竹子是今年新生的,即剛由筍長至四五米高的新竹,也叫筍竹。
王魯聲將筍竹整理成約3米長,堆在一起,然後引來山中泉水,讓泉水澆在竹堆上。這一過程叫「打格」。隨著泉水的浸入,3個月後,筍竹經過腐化只剩下殼和絲,它們都富含竹纖維,而被稱作竹麻。
王魯聲從家門口的一處水池裡「起湖」,把用石灰浸泡了二十多天的竹麻撈起來。很明顯,經過石灰的泡製,竹麻變得軟了一些,很多雜質也分離開來。將竹麻撈起,用磺甑蒸、漂塘洗、坐桶燙,讓它「服軟」。
王魯聲光著腳,左右手各拉一條繩子,一腳一腳地將竹麻踩住與石丘摩擦,將絲狀的竹麻踩斷,最終成漿狀物。
王魯聲將紙漿里竹子里的莖濾出,即抽莖。
王魯聲用粽葉蓋在紙漿上。
黃隆根正在抄紙,一板一眼地用20斤的簾架往紙槽內一舀、一端,再往前一挑,往後一送,用的全是手腕上的寸勁,他的腰始終是筆直的。黃隆根每天上午會抄出一坨紙,共有900張,厚約30厘米高,如同一塊大型米豆腐。
這900張紙需要一張一張地抄出來,也即900次重複的機械動作,大約共花費四個半小時完成。這一依靠腰力的掌槽功夫,顯然不適合他的父親--年近古稀的王魯聲。
黃隆根兩夫妻站在工具上,將紙壓干,將多餘的水濾出。
黃隆根把上午抄出的水紙壓榨後,小心翼翼地一張張分開。
紙分開後,黃隆根的妻子鄧根華逐張地刷貼到焙架上焙乾。
黃隆根的妻子在摺紙。以賣價較好的二貢紙8毛1張計算,夫妻倆製作一坨紙得花費共4天時間,每天所得不足200元,比外出做工要少,但是兩口子知道「這個年紀不適合再出去打工了」。
黃隆根家主要做的三種紙。即便被很多老造紙人公認手藝高強,黃隆根依舊不能保證每次都成功,如老話說的,「造紙的伢子一世都不會」。
每逢初一和初十五王魯聲都要拜祖師爺蔡倫,他希望兒子黃隆根造出來的紙「張張都能完好」。
※探尋景德鎮民間傳統灰釉製作技藝
※藝術家探尋攝影新境界,創作自然界中的神秘風景
※走近這群霓虹藝術家,探尋日本現代藝術
※探尋土家人的世外桃源——雲舍
※吻吻科技「智能珠寶設計師夢工場」走進華南農業大學,探尋設計理念
※影像間,探尋病魔的蛛絲馬跡——潢川縣人民醫院超聲科掠影
※走進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探尋古人類的演變歷史
※探尋X的基因:拼搏在創業道路上的京東黑科技軍團
※探尋人鬼交織的陰陽兩界,陰陽師美圖
※十部經典的外星人電影作品,帶你探尋神秘宇宙生命!
※神秘森林 探尋美味
※藝術衍生品市場探尋發展新思路
※助力《俠盜聯盟》等影片 探尋出品方電影商業版圖
※外星人黑科技探尋一:揭秘飛碟中神秘的隱形裝置
※探尋-波士頓最文藝的八家咖啡館
※探尋中東歷史,讀《困境與出路:中東地區安全問題研究》
※探尋中華姓氏文化的秘密
※探尋地外行星的「黑科技」——「遮星板」技術小敘
※探尋透影白瓷的製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