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氣,及時「制怒」,防止肝氣上逆
《黃帝內經》在論述人的「七情」時指出,肝屬木,「怒傷肝」。怒為肝志,喜條達,忌抑鬱。若大怒不止,則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表現為面赤、氣逆、吐血、嘔血,甚至昏厥。因此,告誡人們一定要及時「制怒」,勿使肝氣鬱結上逆導致不測。為避免大怒傷肝,一些達官顯貴往往以「制怒」為戒。縱觀歷史,大凡明智之君,都能剋制自己,及時「制怒」。在這方面,唐太宗、武則天等人堪稱「表率」。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胸懷開闊,寬容大度,最善「制怒」。他同錚臣魏徵的故事一直為歷史所稱頌。魏徵原是李世民哥哥李建成的謀士,而李建成又是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的最大障礙。為幫助李建成奪得皇位,魏徵曾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以絕後患。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後,有人揭發了魏徵的這一陰謀,李世民斥責魏徵為何出此毒計?魏徵毫無愧懼地答道:「當時臣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當然要為他出謀劃策。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才落到今天的下場!」李世民為魏徵的話深深觸動,不但沒有殺了魏徵這個曾使他無比痛恨的「鄉巴佬」,反而認為他剛直不阿,忠於職守,是個難得的人才,任命他為諫議大夫。
有一次,曾在秦王府李世民手下工作多年的濮州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污被罷了官,他到唐太宗跟前求情,唐太宗看到老部下情面,準備恢復他的官職,魏徵知道後,竭力反對,對唐太宗直言道:「過去秦王府的人,現在官居要職的很多,如果人人都仗著舊關係為非作歹,誰還肯做好事呢?」唐太宗聽了魏徵的意見,先怒後喜,斷然拒絕了老部下龐相壽的不情之請。他對龐相壽說:「我過去做秦王,不過是秦王府的主人;現在做了皇帝,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說完,便賞給龐相壽一些緞帛,打發他離開皇宮。
李世民深知一個皇帝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問魏徵:「人君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徵答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李世民對此見解深表贊同,並一直引以為戒。他鼓勵群臣犯顏直諫,不要顧慮重重。魏徵在諫臣中不講情面,往往據理力爭,但李世民仍神色若定,讓魏徵把話說完,並且從善如流。
有一次,魏徵在朝上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唐太宗退朝回宮後自言自語地說:「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見了,問皇上要殺誰?李世民說:「魏徵常常當眾侮辱我。」長孫皇后不僅沒有隨聲附和,反而賀道:「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他才敢直言不諱」。聽皇后這樣說,李世民便怒氣大消。後來李世民對大臣們說:「人家都說魏徵態度粗暴,我看起來卻覺得更加柔媚。」可見,為了大唐社稷,唐太宗對魏徵已由恨轉愛。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一場,說:「用銅作鏡,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鏡,可以見興亡,用人作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去,我喪失一面鏡子了!」在對待魏徵上,足見唐太宗的度量之大,大到可以損棄前嫌,化敵為友,可以放下面子,委曲求全。這對習慣於唯我獨尊的封建帝王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
據《資治通鑒·唐紀十一》記載,唐太宗胸懷寬廣,珍惜人才,從不嫉賢妒能。他對大臣們說:「自古帝王多嫉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
※一次生氣全身「受傷」!專家開出「制怒處方」
※焦慮是一種病,需要及時治療,教你怎樣靜心制怒化解焦躁情緒
※制怒王子的現代詩
※熱?的?字?都?出?汗?了?,那就來《制怒》吧!
※「完人」曾國藩:如何進行制怒、節慾的養生之道的?
※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
※制怒王子 最新詩歌卷四
※制怒王子 最新詩歌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