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麼魏延都不走?

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麼魏延都不走?

魏延殺了韓玄前來投降劉備,諸葛亮見此人頭上有反骨,料定將來必反,所以想殺了他,幸好劉備求情,魏延才免一難。後來,諸葛亮臨死前與姜維楊儀等人密謀,恐將來難以駕馭魏延,設計將魏延處死。以上大概是《三國演義》一書對魏延的大概記載,這一記載蒙蔽了很多人,使人們覺得魏延死得咎由自取,也使人們覺得諸葛亮神機妙算。可這是羅貫中編造的情節,正史記載中魏延根本沒殺過韓玄,諸葛亮也從來沒說過他有反骨要殺他,要不然,劉備怎麼可能捨棄張飛而任用魏延漢中太守,要知道漢中是蜀漢面向曹魏的門戶要衝,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這說明在劉備的心中魏延比張飛靠譜一點。

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麼魏延都不走?


那麼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怎麼樣?《三國志》楊儀傳中一句話可以看出:「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蜀國中後期,諸葛亮的兩個得力助手,一個是楊儀,一個是魏延。楊儀幫助諸葛亮籌辦糧草等軍中事務,相當於公司的行政副總,魏延卻是諸葛亮的先鋒大將,相當於營銷副總,這兩人都很重要,可就是關係不好,勢同水火,這點連諸葛亮也沒有辦法調和,只能是一碗水端平。這也說明魏延在諸葛亮心中的位置起碼不會比楊儀差多少。那麼魏延是怎麼看諸葛亮的呢?《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延每次和諸葛亮一起出去打仗,總想分兵和諸葛亮各走一道,就像韓信一樣,但諸葛亮總是不允許。


魏延常常說諸葛亮是個膽怯的人,感嘆自己無法施展才能。從這段話中看出,魏延這人自視甚高,而且對諸葛亮是有意見的,甚至是有點看不起的,這從後來諸葛亮死了之後他說的話可以看出,他說:「諸葛亮死了魏延還在,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而耽誤國家大事呢?」由此可見,諸葛亮一個丞相的去世在魏延眼裡好像很是稀鬆平常,似乎在魏延看來,北伐這事業有諸葛亮不多,沒諸葛亮不少,看得出魏延日常在諸葛亮手下是多麼得壓抑和不甘。那麼諸葛亮知不知道魏延對自己有所不滿呢?著《三國志》的陳壽都知道了,以諸葛亮的精明,他也是肯定知道的,但他是丞相,心胸開闊,大局為重,並沒有和魏延計較,也一直在用魏延,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議,是因為諸葛亮覺得那樣過於冒險,而並非對魏延的刻意打壓,最多屬於意見不統一,有人憑此覺得魏延懷才不遇,認為諸葛亮缺乏軍事謀略,那是不對的,魏延的策略是賭一把策略,諸葛亮的做法是穩中求進策略,魏延只需要對一支自己帶領的軍隊負責,諸葛亮是要對整個蜀漢負責,位置不同,考慮問題的方式也會不同,做法當然也就不同了。諸葛亮心裡很清楚,自己在的時候,可以不跟魏延計較,但自己一旦不在了,另外的人會跟魏延計較的,就比如說楊儀,另外,魏延這人驕傲自大,除了諸葛亮,其他人也根本節制不了他。


也可能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臨死的時候才只召見了楊儀,姜維,費禕等籌劃死後退軍的安排。諸葛亮交代「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為什麼要後面要加上「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呢?有兩種可能:一是諸葛亮自己想到了魏延可能會不服從這個安排;二是楊儀等人素來和魏延不和怕魏延不服從安排,再問了一下諸葛亮,諸葛亮才做出「軍便自發」的決定。問題又來了,諸葛亮的「軍便自發」到底是什麼用意呢?難道就不用管魏延了嗎?其實我覺得這麼諸葛亮是留了一個選擇題給魏延做,魏延的選擇有幾種:一、幫助蜀國大軍斷後,退回成都;二、原地駐紮,整軍備馬,繼續北伐;三、直接投降曹魏或者東吳。諸葛亮給了魏延三條路,其實就是告訴魏延:「何去何從,君自便!」,可是魏延這三條路都沒走,他走了另外一條路,那是一條被私人恩怨蒙蔽的不歸路。

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麼魏延都不走?


所以,從頭到尾,諸葛亮都沒有過要殺魏延的心,這也充分說明了諸葛亮作為一名領導是有容人之量的,不會因為政見不同而打壓手下,諸葛亮的人品之高是不得不令後人敬佩的。那麼魏延為什麼會走上客死異鄉,並連累三族一起被殺這條路呢?這要從魏延自身的性格說起,魏延此人對自己的士兵很好,人又勇猛,所以心高氣傲,活脫脫就是一個霸王,其他人知道他這德性,都避讓他,唯獨楊儀和他針鋒相對,這令魏延很是惱火,關係也越來越僵。後來他聽說楊儀姜維他們要撤兵了,因不想給楊儀斷後,於是就趕在他們前面先撤兵,所到之處火燒棧道。魏延這就做得很不地道了,你火燒棧道的目的無非就是斬斷楊儀的撤退之路,但這麼做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他有可能是想讓楊儀的部隊久久無法回到成都造成楊儀擁兵謀反的假象,再結合自己不斷向朝廷上奏誣告楊儀謀反,然後一舉除掉楊儀這個政治對手,但楊儀也不是傻瓜,他也上書朝廷說魏延謀反。

諸葛亮臨死前給了魏延三條路,為什麼魏延都不走?



那麼成都朝廷面對楊儀和魏延的上書,該相信誰呢?史書上記載蔣琬和董允兩人都堅信楊儀不會謀反。其實這還用想嗎,楊儀一個文弱書生借他十個膽他也不敢謀反,那自然就是魏延在謀反了。後來魏延的士兵都覺得魏延這麼做是不對的,全都散了,魏延見大勢已去,帶著兒子和親信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將其斬首。馬岱將魏延的人頭交給楊儀,楊儀起身用腳踩著魏延的人頭罵其奴才,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看到這裡,我們不僅對楊儀的人品感到失望,他雖然和魏延矛盾很深,但他其實心裡也清楚,魏延不是謀反,只是兩個人的私人恩怨而已,現在魏延死了,還要侮辱他的屍體,殺人家三族,那只能說明楊儀是個人品堪憂的雞腸小肚之人。為什麼說楊儀人品堪憂呢?我們不妨看看楊儀後面做的事,說的話。諸葛亮死後,蜀國事務都落到蔣琬的手裡,楊儀又開始不服蔣琬,怨憤表露得毫無節制,所有人都不敢和他交往,只有他的朋友費禕前去勸他,他卻對費禕說:「往者丞相亡末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見《三國志》楊儀傳),要是當初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我如果舉軍投降曹魏,也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地步啊,真是追悔莫及啊。

這才是楊儀的真心話,如果當初沒有動過投降曹魏的想法,那麼後來怎麼會有追悔一說,這就說明當時楊儀就考慮過這點,只是當初以為自己功勞甚大,以為自己可以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才沒朝這個方向去做。楊儀一心想上位,努力幫諸葛亮處理工作那是肯定的,但他把努力工作作為自己陞官的資本,在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就怨恨盡顯,確實過於狹隘了。到這裡,我們已經很明白,魏延有魯莽之舉卻沒有謀反之心,楊儀動過投曹的念頭卻沒有投曹的膽量。到底誰是誰非,還不清楚嗎?所以,我們要說,魏延的死其實是死在他自己的性格上面,即使沒有楊儀,也會有另外的人取他性命。其實魏延不知道的是,有諸葛亮在,他才是最安全的,也只有在諸葛亮這棵大樹的保護之下,才能容得下魏延的心高氣傲、目中無人、頑皮耍性子,一旦這棵大樹倒了,也就說明再也沒人替你魏延說一句話了。諸葛亮一直在包容保護魏延,可是魏延何曾理解過諸葛亮?如果當初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即使你不願意斷後,你原地駐紮,也不至於釀成後面的悲劇。


如果蜀漢容不下你,哪怕你投降曹魏或者東吳,也是諸葛亮容忍範圍之內。可惜的是,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魏延哪裡懂得?

您可能感興趣

宋江在臨死前,為什麼非要拉李逵走墊背的?
諸葛亮臨死前留了一手,楊儀雖然誅殺魏延,仍然執掌不了朝政
劉備臨死之前對諸葛孔明說了一句話,諸葛亮到死都沒有背叛
諸葛亮臨死為什麼非得要弄死魏延,真的是怕他謀反嗎?
諸葛亮臨死前,每頓飯要吃一斤米,趙子龍張飛都不行
諸葛亮為何不篡位?劉備臨死前說了四個字,諸葛亮至死不敢有想法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了四個字,諸葛亮到死都不敢篡位
劉備臨死前給諸葛亮留了一句忠告,諸葛亮不聽,最終導致蜀國滅亡
宋江臨死前為什麼要毒殺李逵?毛澤東的一句話說出了真相!
劉備臨死前,託孤給諸葛亮,真的在一旁埋伏了多少刀斧手?
同樣是才華橫溢,為什麼曹操臨死之前只斬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呢?
漢高祖劉邦臨死前幹了「一件事」,延續了劉家三百年的江山!
宋江臨死前,為什麼一定要拉上忠於自己的李逵?
晁蓋臨死之前,為何不把梁山老大的位子交給宋江,臨死道出真相!
魏延比姜維強百倍,諸葛亮卻選中姜維,直到姜維臨死前才道出真相
劉備臨死要諸葛亮繼承,諸葛亮流淚拒絕,只因他想到了這個人
孝庄臨死前說了一段話,讓康熙三十多年都不敢埋她,只得交給雍正
諸葛亮到底有多麼厲害?臨死前耍了個小伎倆,設計殺了魏延
慈禧臨死前,突然迴光返照,說了兩句話後,安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