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美國讀書的那麼多卻沒有在朋友圈曬文藝
一刷朋友圈免不了總會見到各種文藝范,讀了本書就要拍個照昭告天下,然而恐怕真正的愛讀書的人是不需要裝的。你可知,在美國街頭,流浪漢們坐在街手捧本書便可旁若無人的讀著。究竟中國和美國差在哪?或許就在這「裝」與「不裝」之間(美辦野雞大學查22所黑中介 | 上千留學生或被遣返,這是美國下的一盤棋)。
恃才傲物和財大氣粗沒什麼兩樣,都是一種暴發戶心態。
一個是以為自己比別人有錢就高人一等,一個以為自己多讀幾本書就有資本瞧不起別人,說話故意讓人聽不懂。這些人骨子裡把金錢和知識當奢侈品,成天拿出來炫,卻看不見那些老錢和世代書香早把這些內化成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的一部分,高調炫耀根本沒意思,只是日常說話的談資而已。
國內某些文青聚集的網站上那些用來「裝」文藝的知識,對有些人來說只是常識。以常識的語氣去談論文藝,應該是對「裝」的人最好的諷刺了。當筆者在微朋友圈裡寫下這段話,傾刻間引來不少點贊和評論。國內的朋友紛紛表示深有同感。
看樣子,讀書和顯示自己讀很多書的確是一件需要「裝」的事情。在網上甚至出現了《文藝青年裝B指南》,其內容無非就是列出些中外必讀書目,怕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列出些小眾書目,讓別人覺得光你知道而他們不知道。筆者甚是奇怪,為什麼讀書成了一些中國人「裝」的東西了?那麼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也愛拿知識「裝」嗎?目前人在美國,就來說說美國人對讀書的態度吧。
其實,很多在中國人眼裡需要「裝」的東西,美國人是不裝的。比如,和朋友去酒吧喝酒,帶著一份孤獨的情懷去星巴克端著咖啡坐上半天,去奢侈品店買大牌衣服鞋子包包,在微信朋友圈裡時不時冒出一句大家都看不懂的「翻譯體」哲學句子,逢人就說不聽流行樂只聽古典大咖,等等。
筆者有幾位文人圈裡的朋友就屬於這種,每當他們「文藝」了,准有周圍人說:「你說話能不能好好說?非得讓人聽不懂才顯你比別人高級嗎?」「文藝青年」曰:「你們這樣說只能暴露你們讀書太少,不配和我交流。等你們多讀點書再來和我辯!」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叫《如何辨別身邊的聰明人》,其中一條就是能用簡單的話解釋複雜的概念。
由此想來,那些「裝文藝」的讀書人故作高深並不是想傳道、授業、解惑,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等,或者喜歡「皇帝的新衣」中做皇帝的快感。
其實,中國人把讀書當成「裝」的資本,還是中國近代精神匱乏的緣故。雖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流傳下來的經典好書也不少,可那都是供社會上層階級享用的。普通百姓為生計發愁,哪有心思和時間讀書呢?
到了近代,中國十年浩劫中更是除了毛語錄不讓讀任何文藝作品,好不容易有了知識復興的八十年代,大家又在八十年代末那場風波後把目光現實地轉到賺錢上去了。在中國,讀書作為一種大眾普及型的精神活動,才剛剛起步。人們認為要先滿足了物質生活,才能轉向精神生活。
不過,「裝文藝」未嘗不是件壞事。筆者在讀《美學原理》時碰到一個概念叫「裝模作樣」,大概意思是,一個社會中上層階級為了把自己與大眾區分開來,往往會在生活品味上獨出新潮,從穿衣、飲食、讀書、藝術品味等方面引領潮流。
但大眾不能讓自己顯得低人一等,於是追趕潮流,開始學著上流社會「裝模作樣」。等到大眾都「裝」得差不多了,上流社會又開始發現新的潮流,以顯示自己的獨特身份了。久而久之,大眾的品味也隨之提高了。
在中國,讀書這件行為本身自古就是權力階層的專屬產物,所以中國人總覺得讀書是種高高在上的行為,說白了,就是讀書在大眾活動中的相對缺席,才使大眾去「裝模作樣」。試想現在的中國人,有誰會為自己吃上白米飯而「裝」呢?因為能吃上白米飯的人太多了!
美國人讀書是不需要在他人面前裝的,雖然美國的書很貴,但美國人並不缺書讀。
一來,美國人有閑
他們下班不需要四處應酬,物質的發達使多數美國人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他們更不會把時間花在打麻將上面。咖啡館、公交車、公園裡,都能看到埋頭讀書的人。有時,甚至可以看到街邊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也手捧一本口袋書在讀,那臉上寧靜的神情讓人覺得他儼然一個精神貴族。在智能手機興盛的今天,很多美國人依然用口袋書打發時間。移動充電寶在這裡不如中國那麼有市場。
二來,美國的公共圖書館非常發達
美國在上世紀20年代積攢了很多「老錢」(old money),這一時期,很多有錢人在死前把一生的積蓄都捐給了公共事業,如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留給子女的只是一小部分。再後來,這些圖書館就成了非營利性組織,由董事會負責向社會籌款、管理日常運作。
由於美國社會的非營利組織在管理上獨立於政府,使它們可以自由接受社會捐款,而每年的財務都會向美國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上報,無論是誰都可以在網上清楚地看到這些組織的財務收支狀況。這種透明的制度促使社會人士放心大膽地向圖書館捐款、捐書,使美國的公共圖書館發展得生機勃勃。無論哪個城市,隔不遠就可以看到一座或大或小的公共圖書館。
如果附近的圖書館沒有想借的書,人們可以在網上申請館際傳遞,然後去最近的圖書館取。書目更新速度也很快,既有經典名著,也有最新的暢銷書。圖書館中的兒童閱覽區更是一大特色,那裡布置得色彩斑斕,讓小朋友們從小就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在美國,如果你有任何一家公共圖書館的卡,就可以在全美的線上圖書館系統(OverDrive或3M Cloud,取決於你所在城市的圖書館用哪個)借閱電子讀物。你可以把最新借閱的電子書、有聲讀物,或是電子雜誌發送到電子閱讀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Kindle或Nook等。這一切都是免費的。
過去筆者一直納悶,為什麼美國的書這麼貴,盜版又不猖獗,公民整體的知識面卻很廣。原來是他們的公共圖書館非常發達,只要一張圖書卡在手,看書、看報基本就不用花錢了。美國人用這種方式不僅使普通人的閱讀量增漲,也間接保護了寫作者的知識產權。
因為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有讀書習慣,所以「讀書人」並不像在中國一樣是個特殊的分離的存在。很多中國人剛到美國時,看到大街上美國人那五大三粗、陽光而直率的樣子,覺得他們定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主。事實上,只要深入交談就會發現,無論是坐在美國大學的課堂,還是閑時與咖啡館裡碰到的路人甲一起罵罵美國政府、評論時政,他們都能從所讀過的書中找出論據,進行理性分析,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那些對於國內人來說高大上的名字,如福柯、尼采、霍金,甚至中國的孫子、莊子、孔孟,很多人都能像常識一樣脫口而出,可見美國人的閱讀量之大。甚至那些看上去十分彪悍、身材健碩,還露出多處紋身的貌似「黑幫分子」的人說不定也是滿腹經倫。
這與國內某些恃才傲物「讀書人」的文弱和酸臭形象形成鮮明對比。這也說明,美國人並不需要去證明自己是「讀書人」,因為那本是他們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這裡,「讀書人」是滲入到社會各行各業的。就連《教父》中的小教父Michael,也是達特茅斯學院的高材生不是?可以說,就連做黑幫老大也得多讀書,不然事業都做不大。
最後回到中國
其實很多中國人還是非常渴望讀書的。只是讀書資源都相對集中在如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市立圖書館已經淪為了破敗不堪的擺設,書目也久未更新。當地人都不知圖書館的門朝哪開。
反觀北京的國家圖書館、西單圖書大廈、中關村圖書大廈、三聯書店,常常被各地的讀者擠得水泄不通,好多人只能坐在台階甚至地上閱讀。有次光顧西單圖書大廈,居然看到不少讀者裝了滿滿一購物車,吃力地推著前進。
而國內中小城市的書店,裡面除了快速成功、官場厚黑,就是教材教輔,找不到什麼人文氣息濃厚的書籍。資源分配的不公,使得中國人口素質呈地域性分化。在北京城區,人們的目光充滿精氣神;到了地方小縣城,街上多數人的目光都變得獃滯了。寫到這,不禁想到去年被中國政府取締的鄉村立人圖書館項目。如此一來,中國底層大眾想得到更多的精神食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一個社會,如果讀書只是某一個特殊群體的專享物,那麼它離公民社會還很遠。
文章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注老查(laochao100)後,回復"網站",出國留學要用的神奇網站又更新了、馬上 GET 到手;更多留學乾貨,盡在老查話留學。
※英國這間博物館什麼都沒有 只有翔,令網友稱奇
※那些很乖的女孩子為什麼大多沒有男朋友?
※美國並沒有那麼便利——在美國做這些事比在中國難多了
※你為什麼沒有男朋友
※眼裡只有酒吧的英國外長對朴槿惠怎麼一點興趣也沒有?
※熱鬧都是歐洲的 英國什麼也沒有
※你這麼說話會沒有朋友的
※日本那些好吃到沒有朋友的零食,都在這裡!
※誰說泰國人妖都是美女?真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好看!
※別多想了 朋友圈沒有屏蔽你
※我們是強國人,但那沒有什麼驕傲的!
※為什麼你還沒有男朋友?
※中國,這些沒有文憑的大師們
※沒有了微信和朋友圈的世界是什麼樣?
※虞姬那麼漂亮,為什麼沒有被列為中國四大美人?
※你為什麼還沒有女朋友?
※感情,沒有那麼多為什麼
※為什麼你到現在都還沒有男朋友?
※誰說滿清沒有美女?她們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