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森:躲在詩歌里打個盹
旅行家專欄 > 海爾森的專欄 > 躲在詩歌里打個盹
夏天的飛鳥,來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飛走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麼曲子可唱,一聲嘆息,飄落在地上。世界上一隊小小的流浪者啊,在我的字裡行間留下你們的足跡吧!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扯下它那龐大的面具。它變小了,小得宛如一首歌,小得宛如一個永恆的吻。大地的淚珠,使她的微笑如鮮花般盛開。廣袤的沙漠,狂熱追求一葉綠草的愛,但她笑著搖搖頭,飛走了。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會錯過群星了。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路遇一群行走有序的女學生)
★ 驚艷還是驚嚇?
是什麼使一座城市顛倒眾生?
一部加爾各答的城市宣傳短片《讓加爾各答驚艷你》(「let Calcutta surprise you」)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是這裡的人,是城市的天際線,是文學傳統,是文化遺產,是美味的食物,是繽紛的節日……這部短片採用新穎的創意手影方式,展示了加爾各答的人文地貌和歷史演變。不過,當真正遊走於這座位於恆河三角洲的印度大都市,我發現「surprise」除了可以翻譯為「驚艷」之外,還可以描述成「驚嚇」。
都說印度是「髒亂差」的代名詞,如果你像我一樣,把加爾各答作為進入印度的第一站,就算是進入了活生生的「髒亂差」示範基地。站在街上大喇喇隨地小便的男人、角落裡堆積如山散發腐臭味的垃圾、旅館陳跡斑斑的可疑床單……到加爾各答第二天,依然覺得街頭混亂,喧囂難適。我表面強裝鎮定,其實內心是崩潰的。不過,這是好事。崩潰之後,便是適應期和磨合期。「髒亂差」是加爾各答給人的「見面禮」,但顯然這不可能是它的全部,否則你沒法解釋這座城市曾有的榮光和驕傲——作為印度的前首都,加爾各答是印度現代文學和藝術思想的誕生地,它在雜亂無章中蘊涵著無限的創造潛力,它的包容並蓄使天才和奇葩在此怡然自得。加爾各答曾孕育過3位諾貝爾獎得主:泰戈爾(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拉曼(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特蕾莎修女(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光憑這點,就足以讓很多城市「羨慕嫉妒恨」了。
正如硬幣的兩面一樣,「髒亂差」只是加爾各答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由歷史、傳統和現代交織而成的異國情調和獨有秩序。這一面可以在印度博物館(印度最古老的博物館)、維多利亞紀念館、馬坦廣場等地得以一窺。
(加爾各答的街上總能看到一種有趣的活力)
作為印度重要的港口城市,加爾各答曾是兵家必爭之地。16世紀末,歐洲冒險家就沿著達·伽馬走過的航線,繞過非洲好望角抵達印度,並進入恆河三角洲這塊沃土。據印度中文網(Indiacn)的資料介紹,,大約1575年,葡萄牙人就已經在胡格利河兩岸成立貿易據點;1645-1825年間,加爾各答的貿易由荷蘭人掌控;1690年,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建立第一座工廠。而從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間,加爾各答一直是英屬印度的首都,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殖民時期,加爾各答叫「Calcutta」,現在雖然已改為孟加拉語發音的「Kolkata」,但不少印度人仍沿襲舊說「Calcutta」。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作家奈保爾曾如此深情地敘述加爾各答:「暮色時分走進市中心,會以為闖入了倫敦城,那座煙霧瀰漫、草木蘢蔥的梅德公園似曾相識,儼然英國海德公園的翻版再現;城市中心的胡格利河,不就是一條更加寬闊而混濁的泰晤士河嗎?」加爾各答被稱為「宮殿之城」,因為這裡有星羅棋布的各類建築,哥特式、巴洛克式、東方式、莫卧兒式等等,讓人目不暇接。殖民時期的英國人,把思鄉情緒都化為建築的藝術,將往昔「日不落帝國」富有情調的生活引入這裡,並保留至今。
★ 你任性,我隨意
加爾各答是任性而分裂的。上一秒鐘,我會因為差點踩到牛糞便而一臉黑線;下一秒鐘,街角一尊造型蠢萌的神像就能讓人當場捧腹傻笑。前一刻,我因為遇到熱心指路的當地人而心存感激;下一刻,我卻因為在地鐵被惡作劇的傢伙故意推搡而想破口大罵髒話。
在加爾各答,我開始學習讓自己擁有一顆「印度胃」。進一家蒼蠅館子吃飯,滿滿當當坐著印度男女老少,還沒坐下就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切眼光。點了個咖喱雞飯,瞥見鄰座都是以手抓飯的方式進食的。店裡的夥計貼心地給我配了勺子,我承認自己是個無法完全隨鄉入俗的做作派,畢竟手油膩膩的很難受,洗手也很麻煩。店裡的小夥計是個好奇寶寶,不時湊過來看我用手機打字,問道:「Chinese?」加爾各答是個街頭小吃豐富的城市,一路嘗了不少,但由於記性不好,沒怎麼記住它們的名稱。
有天早晨,原本躺在旅館床上賴著沒起,忽然聽到窗外巨大的奏樂聲,迅速爬起來查看,只見樓下一隊人馬走過,好像是什麼遊行儀式,臉沒洗頭沒梳,抓起錢包(因為惦記著買早點)、鎖好門就衝下樓。追上隊伍,和同樣熱衷圍觀的印度人觀摩了小會兒,也沒弄清楚是啥遊行。在買麵包的路上,居然有個印度人和我打招呼,好像認識我的樣子,我禮貌性地點頭微笑但心裡很納悶,直到他尾隨我上樓,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我所住旅館的員工,臉盲症真是沒藥救了。
在我看來,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老靈魂所在,所以印度博物館自然不能錯過。作為印度歷史最古老的博物館,它是一座公元1875年建造的義大利風格建築物。館內展示著豐富的印度文化遺產,分為考古學、藝術、民族學、地質學、物產、動物學等6大部門。其中考古學部門陳列豐富,從印度的古文明時代到回教時代的藏品均有展示,而地質學部門號稱是亞洲最大的地質學展覽館。逛完博物館,可以步行到馬坦公園。這個位於胡格利河和喬林基街之間的寬闊公園綠蔭蔽天,是市民休憩和運動的絕佳去處。穿過馬坦廣場的大草坪時,看到少年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打板球。印度人非常熱愛板球運動,據說加爾各答有古老的板球場,可惜我這個體育盲不懂欣賞板球。馬坦公園中央河畔附近有威廉堡,東南有維多利亞紀念館及賽馬場、足球場等建築,其中,建於1921年的維多利亞紀念館是加爾各答最美的建築之一。據印度之窗的資料介紹,維多利亞紀念館是為了紀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而建,是一座融合文藝復興時期和伊斯蘭教風格建築特點的白色宮殿。館內展品多達3500件,分列於25間展覽室,包括從印度各地搜集來的美術品和史書、維多利亞時代的史跡素描和繪畫等,在維多利亞紀念館的花園草坪里坐著挺舒服,有松鼠自由自在地跑來跑去。那一刻,我完全忘記了加爾各答「髒亂差」的標籤。
(維多利亞紀念館是加爾各答最美的建築之一)
★在泰戈爾故居打盹
作為加爾各答的驕傲,泰戈爾(1861—1941)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詩篇。已記不清泰戈爾故居外面那條亂糟糟的主馬路叫什麼了,只記得沿路問了好幾個人,費了些周折才終於找到那幢三層的磚紅色建築。
泰戈爾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年少時就表現出耀眼的創作才華,曾赴英國學習文學和音樂,十餘次周遊列國,與羅曼·羅蘭、愛因斯坦等名人均有交往。在博物館看到一張他和愛因斯坦1930年在德國的合影,一個小鬍子,一個大鬍子,看著十分逗趣又和諧。泰戈爾以詩人著稱,據百度百科資料介紹,他創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詩集;他又是著名小說家、劇作家、作曲家和畫家,先後完成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1500多幅畫和2000多首歌曲。1913年,泰戈爾以詩歌集《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會錯過群星了。」……我中學時開始讀泰戈爾的詩,後來再度遇上就隨手翻閱,並不刻意。而一邊漫步在泰戈爾故居(同時也是博物館),一邊重溫他留下的詩篇和藝術作品,別有一番滋味。泰戈爾的繪畫作品也相當有趣,可惜博物館內不許拍照。
中國人似乎普遍對泰戈爾有著特殊的好感,不僅因為他的才華,也因為他和中國曾有過交好。1924年4月,梁啟超等以講學社名義邀請泰戈爾訪華,其行程和接待安排主要由徐志摩負責。首次訪華期間,泰戈爾遊覽了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地,會見了梁啟超、沈鈞儒、蔡元培、梁實秋、梅蘭芳、辜鴻銘、林長民等名流,留下一段段佳話,引發了當時文化界的「泰戈爾熱」。他還熏陶了當時一批中國極具才華的詩人和作家,包括郭沫若、冰心等。冰心曾說:「我自己寫《繁星》和《春水》的時候,並不是在寫詩,只是受了泰戈爾的《飛鳥集》的影響,把許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里而已。」在泰戈爾故居設有中國館,記錄著他和中國的淵源。
(泰戈爾1924年訪華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泰戈爾故居遊人並不算多,我在裡頭逗留了大半天,甚至坐在椅子上安心地打了個盹。醒來之後,覺得滿足又愜意。和這個世界一樣,詩歌里並不全是美好,但只要能躲在詩歌里打個盹,就可以恢復元氣。嗯,是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