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廉頗後裔 平生無襦今五絝 李克強總理這樣稱讚其功績
一提到「將相和」,戰國時期一代名將廉頗向藺相如勇於認錯、「負荊請罪」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這段歷史佳話被人們所耳熟能詳,傳誦至今。正如俗語所說「虎父無犬子」,漢章帝時期,廉頗的後裔廉范也如其遠祖一樣智勇雙全,俠肝義膽,為官一方,造福於民,其政績近日甚至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誇讚。
4月25日,李克強總理夜訪成都寬窄巷子,他像普通遊客一樣,走訪了數家店鋪,向店主詳細詢問生意經營狀況、稅費負擔情況等,實地感知「市場溫度」。期間李克強總理在與群眾交談時還引用了成都歌謠《五絝歌》中的的一句詞「平生無襦(音rú,即短衣短襖或幼兒的圍嘴)今五絝(同「褲」)」,旨在強調地方政府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老百姓便能從原來「無襦」發展到以「五絝」為標誌的小康生活。而李克強總理提到的這首《五絝歌》正是人們對曾任蜀郡(今成都)太守的廉范勇於改革、造福百姓的真實褒獎。
「廉範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趙將廉頗之後也」。(《後漢書·廉范傳》)他的曾祖父廉褒,在漢成帝、漢哀帝時期擔任右將軍,祖父廉丹,王莽時期擔任大司馬庸部牧(官職名),都曾是西漢時期的名門望族。
廉范的父親遭遇戰亂,死在蜀漢地區。廉范十五歲時不遠萬里去接回父親的靈柩。「與客步負喪歸葭萌。載船觸石破沒,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眾傷其義,鉤求得之,療救僅免於死」 (《後漢書·廉范傳》)。迎柩之路無比艱險,有一次,他所乘坐的船碰到礁石沉沒,廉范抱著靈柩一起沉到了水中,眾人被他的孝心感動,用杆子把他鉤出來,治療救護才倖免於死,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回到故鄉安葬了父親的靈柩。
廉范為人重情厚德,頗有俠義之風。據《後漢書·廉范傳》記載有一例佐證:漢明帝年間,隴西太守鄧融準備禮物徵聘廉范為功曹(官職名),可是就在此時鄧融卻被人陷害入監,廉范知道鄧融難脫牢獄之災,便打算以自己的能力去救他,於是託病要求離開鄧融,「融不達其意,大恨之」。廉范更名改姓後,主動請求擔任了洛陽廷尉(官職名)的一名獄卒。不久,鄧融果然被關在了洛陽的監獄裡,「范遂得衛侍左右,盡心勤勞」,廉范盡心儘力在鄧融身邊侍奉,「融怪其貌類范而殊不意,乃謂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訶之曰: 『君困厄瞀亂邪!』」鄧融奇怪他長得很像廉范,於是對他說:「你怎麼長得很像我從前的一個部下?」廉范斥責他說:「您是因為困窘看花眼了!」。後來,鄧融因病被押解出去養病,廉范又跟隨他贍養探視,直到鄧融病死,廉范都沒有說出自己的身份,其俠肝義膽之舉著實讓人敬佩!
廉范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在擔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太守時還留下了一段以少勝多,智退匈奴大軍的故事。有一次,匈奴軍隊大舉入侵,廉范眼看情勢緊急,敵眾我寡,傍晚時他「令軍士各交縛兩炬,三頭熱火,營中星列」,命令士兵各自綁著兩把火炬,在敵人三面都點起火把,漫山遍野的火把頓時像星星一樣布滿。敵人遠遠看見到處都是火光,以為是漢軍的救兵到了,大為震驚,打算天明撤兵。「范乃令軍中蓐食,晨往赴之,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轔藉,死者千餘人」廉范看出匈奴打算退兵的意圖後,下令士兵天一亮出其不意前往陣前殺敵,不一會兒,斬獲敵人好幾百首級,驚慌失措的敵人互相踐踏,又死了一千多人,從此匈奴軍再也不敢入侵雲中了。這段故事在筆者看來,與三國時期大將張飛在長坂坡令騎兵在馬尾上拴上樹枝,來回奔突,掀起滿天塵土,智退曹軍的故事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真正讓廉范得以名垂青史的還屬他在擔任蜀郡(今成都)太守時造福百姓的諸多政績。「其俗尚文辯,好相持短長,范每厲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說」。當時蜀郡人喜歡爭論,互相評論對方的好壞,廉范常常用為人要純樸厚實的道理來訓導他們,從不接受別人在他耳邊說壞話。「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後漢書·廉范傳》)。另據《蜀都賦》(《漢書·地理志》)記載:「東西鱗集,南北並湊。馳逐相逢,周流往來。方轅齊轂,隱隱軫軫。」當時的成都物產豐盛、街道房屋鱗次櫛比,人流車馬熙熙攘攘,一派繁華景象。但人們居住的房屋彼此之間卻很窄,從前的法令為了防止發生火災,禁止百姓晚上點燈做工,但成都百姓的重要生活來源就是手工業,特別是蜀錦自古聞名,晚上不能紡織做工,談何容易?禁令之下,人們仍然每晚偷偷點燈工作,於是火災時時都有發生。如何既能滿足百姓晚上做工的需要,又能防範火災呢?「范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廉范到任後果斷地廢除了原來僵硬刻板的法令,只是嚴格要求百姓家家戶戶頭儲存水而已,此令一出,火災隱患被遏制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也都方便起來,經濟也更趨繁榮,就連平生沒有短衣的人如今都有了五條褲子。百姓感受到了極大的便利,紛紛拍手叫好,於是便自發編寫了《五絝歌》 「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對廉范不拘泥陳法,造福百姓的做法予以稱讚。
隨著《五絝歌》的廣泛傳唱, 後世便以「五絝歌」「來何暮」「襦絝歌」等多種形式,作為對地方官員因地制宜、施行善治的稱頌之語。如唐代韓愈曾作詩「老郎來何暮,高唱久乃和」題于衡陽石鼓書院合江亭上。著名詩人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路喧歌五袴,軍醉感單醪」,元稹《茅舍》「五袴有前聞,斯言我非詐」等詩中都提到「五袴」。南宋辛棄疾送好友鄭厚卿赴衡州就任時,特地作詞「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絝,歸詔鳳凰銜。」鼓勵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者:甘斌發)
說明:挖掘歷史、分享歷史、尊重歷史。本文系編者原創,敬請關注微信號:甘斌發或abcd13792150908。瀏覽編者更多歷史文章請點擊本文左上角頭像後訂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