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68年的第一周,暴風雨前夕

1968年的第一周,暴風雨前夕

>1968年的第一周,暴風雨前夕

《1968:撞擊世界之年》[美]馬克·科蘭斯基著洪兵譯浦睿文化公司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

1968年的第一周,暴風雨前夕

格瓦拉的海報紅遍古巴


美國:越戰泥沼和黑人維權

任何秩序井然的年份似乎都應如此———1968年從一個周一的早晨開始。這是一個閏年,2月份有二十九天。《紐約時報》當天的頭版頭條標題是:「世界辭別動蕩一年,紐約城普降瑞雪」。


在越南,1968年平靜地開啟。教皇保羅六世已宣布1月1日為「和平日」,為此教皇說服南越和美國盟軍將其二十四小時的休戰再延長十二小時。在南越的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一支被稱為「越共」的親北越的游擊隊武裝,則宣布將停火七十二小時。在西貢,南越政府強迫店主們懸掛預言「1968年盟軍必勝」的橫幅。


在南越湄公河三角洲的午夜,美壽鎮上教堂的鐘聲鳴響,宣告新年的到來。十分鐘後,當鐘聲仍在回蕩,越共的一個小分隊出現在稻田邊,他們出其不意地伏擊了南越海軍陸戰隊第二營,殺死十九名並殺傷十七名南越士兵。


《紐約時報》 的一篇社論認為,雖然再次交火撕碎了和平的希望,但在越南2月份的新年中還有另一次停火的機會。

1968年是「黑鬼」(negroes)這個詞變成「黑人」(blacks)的一年。在1965年,作為極具活力和創造力的民權組織「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的組織者,斯托克利·卡邁克爾創造了「黑豹」這個名稱,繼而又出現了「黑人權力」這個詞語。那時,在這個意義上,「黑人」這個詞是很少使用的詩意表達。這個詞在1968年開始成為對黑人激進武裝分子的稱謂,而到了年底則演變成對黑人民眾的首選稱謂。「黑鬼」一詞則成為對那些不願挺身而出爭取自身權利的黑人的蔑稱。


在1968年的第二天,在沒有受到挑戰的情況下,三十七歲的教師羅伯特·克拉克在密西西比州眾議院履職,也就此成為了1894年以來密西西比州立法機構的第一個黑人眾議員。但是美國民權運動的行動重心逐漸從話語溫和的南部鄉村向更真實的北部城市轉移。北方的黑人和南方黑人是不同的。儘管馬丁·路德·金博士的大多數南方追隨者學習莫罕達斯·甘地及其非暴力的反英運動,在紐約長大成人的斯托克利·卡邁克爾卻對像茂茂———在肯亞奮起反抗英國人———那樣的暴力反叛者更感興趣。卡邁克爾性情和善、機智,且有一種從特立尼達同胞那兒繼承來的戲劇表演感,他和所有「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的成員一樣,在南方屢屢入獄,頻遭威脅和虐待。在那些年裡,「非暴力」這個概念總會有受到質疑的時候。在面對種族隔離主義者的侵擾時,卡邁克爾開始在語言上,有時是在行動中憤怒地回擊那些辱罵和虐待。金博士的追隨者們高唱著「現在就要自由!」而卡邁克爾的支持者則喊著「黑人權力!」


金博士曾試圖說服卡邁克爾使用「黑人平等」而非「黑人權力」,但是卡邁克爾堅持使用他自己的口號。


許多人認定非暴力的宗旨已經過時無用,由此產生的分裂使金博士喪失了對民權運動的控制力。1968年看起來註定是屬於「黑人權力」的一年,而警察也開始未雨綢繆。


歐洲:法國的太平和西班牙的動蕩

「L』annee1968,jelasalueavecserenite.」在新年的除夕,魁偉而儼有帝王之威儀的夏爾·戴高樂總統在他華麗的宮殿宣布:「我祝願1968年成為祥和的一年。」他已年屆七十八歲高齡,從1958年起就領導法國。他修改了憲法,使得法國總統成為西方民主政體中最為強勢的國家元首,這時正值他第二個七年任期的第三年,政局穩定無虞。戴高樂總統在鍍金的宮室通過法國電視台———它僅有的兩個頻道完全由政府控制———發表講話,他聲稱其他國家很快將會向他求助,而他不僅將為越南而且將為中東地區調停和平。「因此,所有跡象表明,我們將處於一個對解決國際爭端貢獻最大的位置。」近年來,他已經習慣以「我們」指稱他自己。


歸功於文化部部長安德烈·馬爾羅發起的清潔建築物運動,巴黎看起來從未如此熠熠生輝。瑪德蓮教堂、凱旋門、先賢祠,還有其他的標誌性建築不再灰黑一片,而是呈米色和淺黃色,而1月份的冷水噴洗將除去巴黎聖母院七百年來的塵垢。這是巴黎目前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噴洗會損壞建築嗎? 清洗後的石料顏色將斑駁不一,會不會使它看起來像一件奇怪的百衲衣?


1968年新年前夕的午夜,坐在宮殿中的戴高樂安詳而樂觀。「當如此眾多的國家處於政局動蕩之中,」他承諾說,「法國將繼續成為良好秩序的典範。」法國在國際上的「根本目標」是「和平」,戴高樂將軍表示:「我們沒有任何敵人。」


在西班牙,從內戰時期開始執政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元帥,迎來了他的第二十九個「和平之年」。近年來,對佛朗哥政權的反抗被血腥整肅和鎮壓,數以千計的西班牙人被槍殺或監禁。在反抗被摧毀後,壓制也有所緩解,一些內戰時期的難民甚至返回了西班牙。但是到了1967年,新的一代人———年輕的學生們———開始向這個政權抗議示威。他們投擲石塊,大聲吶喊「自由!」和「佛朗哥去死!」12月4日,在佛朗哥七十五歲生日那天,學生們張貼了一張海報,上面寫著:「兇手佛朗哥,生日快樂。」


中東: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對峙

新年前夕,以色列外交部長阿巴·埃班催促中東阿拉伯國家「確認他們的意願」,並要求其領導人與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1967年6月,以色列和它的阿拉伯鄰國再次交戰。作為以色列的親密盟友和武器供應方,戴高樂大發雷霆,因為他要求以色列除非首先受到攻擊,否則不得開戰。但是一旦埃及封鎖了亞喀巴灣,以色列就確信阿拉伯人即將發動又一場協同進攻,所以以色列決定先發制人。戴高樂就此將法國的政策從親以色列轉為親阿拉伯。在11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解釋這個新政策時,戴高樂稱猶太人為「一個精英民族,充滿自信並有控制欲」。到了1968年,戴高樂仍試圖解釋上述聲明,並向許多猶太領導人保證那不是反猶性質的言論。他堅持說那其實是恭維,也許他真覺得是恭維,因為那些形容詞都能確切地形容他本人。蘇聯直到1956年前都是以色列的盟友,此刻卻為阿拉伯國家的戰敗心煩意亂。它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和戰鬥計劃,因此當以色列僅用六天就擊潰了蘇聯支持的埃及、敘利亞和約旦時,蘇聯尷尬無比。


以色列採用了新的策略,在這次中東戰爭中他們佔領了敘利亞的綠色戈蘭高地,埃及的岩石密布的西奈,約旦河的西岸,包括約旦曾由阿拉伯人控制的耶路撒冷區域。然後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協商,表示願意歸還這些土地以換取和平。但是令以色列極度沮喪的是,阿拉伯國家對此毫無興趣。於是在新年前夕,阿巴·埃班用阿拉伯語向他們發了一條無線電電報:「你們的領導人在過去二十年中採用的政策已經破產,它給本地區的所有人民帶來了持續的浩劫。」阿巴·埃班堅稱,1968年應該是阿拉伯政策進行革新的一年。


與「黑人」和「異皮士」這樣的單詞類似,「巴勒斯坦人」這個單詞也是在1968年才進入大眾語彙的。此前這些人並未被視為一個不同的民族,也沒有獨立的文化認同,居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通常被稱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由於約旦河西岸曾被視為約旦的地區,居住在那裡的阿拉伯人的身份更模糊,但因為他們與東岸的居住者在文化上是一致的,因此被認為是約旦人。當美國報紙從約旦河西岸進行報道時,其電頭是「以色列佔領的約旦」。


在1968年之初,「巴勒斯坦人」這個單詞通常指的是阿拉伯游擊隊組織的成員,西方媒體頻繁地將它們稱為「恐怖組織」。這些組織都使用「巴勒斯坦人」這個標籤,如「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巴勒斯坦革命」「巴勒斯坦革命陣線」等,至少有二十六個這類組織在1967年中東戰爭前就開始運作。

女權運動


1968年對於女性是重要的一年,不僅是因為裙子的長度,還因為發生了一些事件,例如繆麗爾·西伯特在1月1日宣布,她成為了紐約證交所一百七十五年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席位的女性。來自克利夫蘭的西伯特是一位三十八歲的金髮女士,金融行業無數男性建議她還是由一個男性購買席位更為明智,但她置之不理。「那是上周四,」她回憶道,「董事會同意了我的會員資格。我去了交易所,遞給他們一張支票,支付了四十四萬五千美元的席位購買費,外加七千五百十五美元入會費。然後我走出交易所,為辦公室的同事買了三瓶法國香檳,我還是不敢相信自己做到了。我實在是高興得飄飄欲仙。」


古巴:格瓦拉成為偶像


自從菲德爾·卡斯特羅在1959年的新年領導古巴革命取得勝利,每年的1月2日就成為了古巴的新年開啟標誌———當天要在哈瓦那開闊的革命廣場舉行周年慶典。1968年的九周年革命慶典增加了新元素———一幅六十英尺高的壁畫繪有一個頭戴貝雷帽的英俊小夥子。小夥子是三十八歲的阿根廷人歐內斯托·切·格瓦拉,他試圖在玻利維亞輸出古巴革命,在兩個月前遇難。


對古巴革命著迷的法國人里吉斯·德佈雷,在《革命中的革命》里描述了格瓦拉試圖輸出古巴革命的策略。這本書在1967年有了英譯本,書中的假設無疑投合了年輕人的急迫情緒,於是成為了全世界學生們的大愛。德布雷在書中寫道,「應該拋棄老式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循序漸進革命的理論」,相反,按照他的觀點,「革命應該通過農民軍首先採取行動掌握先機」。卡斯特羅在他的家鄉奧連特省的群山中就是以這種策略開展革命的。格瓦拉在玻利維亞也是採取同樣的路徑,只是並不很奏效。11月,一張玻利維亞空軍上校展示格瓦拉半裸屍體的照片開始流傳。


1968年,卡斯特羅的親密朋友與革命戰友成了烈士,成了革命中封聖的聖徒———借用鮑勃·迪倫的歌詞就是「永遠年輕」。他蓄著鬍鬚,戴著貝雷帽,眼含笑意,從他的穿著到他的事迹都屬於純粹的革命者。在哈瓦那的何塞·馬蒂國際機場,一張海報上印有格瓦拉和他的名言:「年輕人將在機關槍聲和廝殺聲中吟唱輓歌,直到勝利,永遠。」


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全景式地記錄了1968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淖,數萬人喪生;世界多地的學生們走出校園,在街頭遊行;「上帝也許撤除了對美國的保佑」,羅伯特·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遇害;比夫拉大饑荒,一百萬平民死於飢餓;先鋒戲劇與現代女權運動蓬勃興起;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義破滅;墨西哥發生了大屠殺;「阿波羅8號」繞月飛行……世界的變化,年輕人的選擇,由此構築了當今世界的面貌。因此,不了解1968,不足以了解當今世界格局。

您可能感興趣

1968年德國的「五月風暴」
1968年6月11日深夜在周恩來總理卧室
宮崎駿1968年到2008年的手稿 1
1907-1968:一個中國人橫跨3個世代的肖像記錄
1968年屬猴的人2018年運程
大師預測:肖猴人的後半生,尤其是1968年的!
屬猴人的後半輩子,尤其是1968年的!
1968年,越戰稀客F-102「三角劍」截擊機
朝鮮1968年到1994年暴虐美國海陸空三軍,美國佬無可奈何
1925年建市,1968年成為省會,名字被人嫌不夠大氣
健美操起源於1968年,1983年美國舉行了首屆健美操比賽
1968年的五月風暴,毛主義如何影響了當時的法國知識分子?
1968年,漢城風景比上海還好!
1968年屬猴人2018年運勢及運程完整版
屬猴人的中晚年「累」嗎?尤其是1968年的!
屬猴人出生於1968,1980,1992的運勢運程
1968年,單垂尾的F-14「雄貓」木質模型
一枚1968年發行的郵票為何市場價高達730萬元?看過你就明白!
1968年投資5.6億美元,12.5萬人蔘演史上成本最大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