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沅:《拾餘四種 恆言》—治道類
心性倫常,天地鬼神,皆賴君上建極以宰之,故次鬼神。
聖人事天如事親,動靜食息,惟恐不得乎親,則毫髮違天心而不敢也,況宰萬物而代天工者乎!
亶聰明,作元後,人以為天賦之優而已。耳順曰聰,燭照曰明,至聖足以有臨,由斯道也。漢主唐宗豈弗英明,倫紀不立,治功不純,有質而無學焉耳。
學豈不由師乎?文王師鬻熊,武王師尚父,至德猶然,何況中下。《大學》之禮,詔於天子無北面,豈自屈辱歟!
世不皆聖君,而必不可無聖臣。尊賢則不惑,敬大臣則不眩,九經所以貴之也。
禮樂者治世之具,而不必定襲前人也。因時制宜,本之君德,宜乎風俗人情,可大而可久,斯善。
叔孫通制禮,而兩生不肯行曰,禮樂百年而後興。孔子欲往公山,曰,吾其為東周?漢高豈不優於弗狃(niǔ)乎!
孔子生乎今,豈尚泥乎周制,正其倫紀,善其教化,選舉合乎人心風俗之宜而已。儒者談理而難以施行,蓋未聞時中之道乎!
治道盡於富,教而不富,何以教。井田不可行,均田之法豈可不知。彷六德六行以求賢,而又嚴為制度,貴賤毋得侵越。匪才者雖多財,無所用之,則遷善者眾矣。
《洪範》五福不言貴,古無貴而不富之人也。大才受大祿,君子在位,小人在野,三代盛時,所以朝無濫爵而野無遺賢。
王莽限民田而天下大亂,蘇威誦五教而民不信從,莽亂賊而威曲士也,無誠正修齊之本,徒髣古道,可乎!懲之而以為不必如斯,其惑彌甚。
王安石、宇文氏,曾彷周官矣,未嘗聞聖人之道,而以私智變法,安能協中。君子本身建極,酌人心風俗之宜,而准以天理,大賢以下,其可幾乎!
後世法制之善,優於古者甚多,惟酌其宜而協乎中正,不必徒襲五帝三王也。
修身則道立,而身何以修,非明師不可也。三代下之治道不立,豈非聖學無人乎!
聖人非甚難為,誠得其傳,則修己治人,自衾(qīn)影而推諸於天下無不宜。一以貫之,豈在遠求乎。
聖學無傳,即天地亦窮於功化。凡首出者,其材質非不過人也,而修身之道弗講,則所以承天心而奠民生者皆非。
六合豈無聖賢,不遇於時,則抱璞終焉。非破格以求,虛己而聽,安得共成至治。
培養深而崧岳應,至仁足以享天心也。周自太王至於文王,干城腹心寓於野士,武王周公封建,所以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也。不然,安得多才而用之。
漢時近古,聖賢之遺意猶有存焉。賈生未為純修,而言諭教之法,協於前人,惜其亦不見用也。
崛起之君,半多天授,而無學以陶成之,必不能如舜禹。繼世之君,即選聖師而非聖人之流亞,亦不能如成康。然則師道之立,其所以系豈細故歟。
後世貴貴而罕尊賢,名世遠引,史不及載者多矣,豈得謂運會使然歟!
賢士之憂國憂民,甚於有位,孔孟然也。其得天之道,即心天之心,非有所勉而然。上不及知,皆竊位之臣,階之為厲。堯不得舜為己憂,舜不得禹皋陶為己憂,拔茅連茹,非恃一人之耳目也。
神宗之任安石,世宗之任嚴嵩,不亦專乎!以不賢為賢,無修身之道也。
君德莫大於知人,非正心修身,賢否灼然,何以克知。三代下之昭烈,高宗不能過也,非生長微賤與賢士交遊者久乎!其言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由來可知矣。
後世惟光武、昭烈有學養之意。光武與子陵同學,昭烈與康成、元方等周旋,數人非上智也,而所得於居游者已然,況得名世之師友乎!
天下無生而聖人者也,必得明師友以陶成之,而後才美可全。三代上之賢君皆然,後世易之,故治功不立。
法積久而必敝,聖人因時勢而變通之。周公兼三王以施四事,禮樂明備矣,又使杞宋守夏殷,魯國存周制,蓋以為後賢損益之資。自王安石妄為而後世以變法為諱,其誤亦復不少,可慨哉!
祖宗之法不可易者多,而日久宜變通者亦多,第非賢君相不可。拘泥於妄作同咎。
前人十得而有一失,子孫往往師其失而不師其得,是故貽謀不可不慎。
周以忠厚開基,忠厚者仁也,仁由修齊而推。漢唐代秦隋,其得國近正,而家庭之咎及於子孫,失仁之本也。
天子與庶人無異學,造士與選士無二途。道德為本,才藝為輔,治己治人,一以貫之矣。
不凡之才,其先世必有隱德,而後鍾是人焉。惜其得志驕橫,不由禮法,既負天心,亦墮祖德,卒亦不免於死亡也,曹操司馬懿之流然。
聖人無意於天下,而天下歸之,唐虞三代其道同。後世力爭乎天下,而天下屈之,秦漢以下所以陋。
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自世誤解征誅而亂臣賊子皆借口於湯武。孟子不言之乎,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夷惠不為,況湯武也。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孔子言之,世猶不知其實。故聖人之心,知之者鮮矣。
孔子欲為東周,謂修明周公之法,比美於西周也,而豈更姓改物乎!輔魯以藩周,歸老於洙泗,孔子之志也。是義弗明,後世以聖人為必受命,其誣不亦甚歟!
受命者受天眷顧,在下如孔孟,豈獨君相哉。誤解而謂文王受命聚訟棼(fén)如,可太息也。
非其君而天下歸仁,不得已應之,則得國正矣。後世其誰?秦隋無道,天下畔之,有誠欲安民者,布德行仁,天下應焉,可也。漢祖唐宗,惜其未聞斯義。
以善服人,不如以善養人。養之之道,豈外於仁義哉!仁至義精,而禮樂不興者,未之有也。
兵制不可泥古,而以仁義結民心則同。文德修而四裔皆悅,況宇下乎。
文與武殊途,民與兵異用,而治道裂。防維疏矣!
※劉沅:《拾餘四種 恆言》—學術類
※約起!陳永鏘、方楚雄、劉沅聲與您共憶《故鄉情》
※陳永鏘、方楚雄、劉沅聲在港,與同胞共憶故鄉情!
※故鄉情——陳永鏘、方楚雄、劉沅聲國畫泥塑展邀您共憶故鄉那些難以忘卻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