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讓」家風傳萬代,至德文化耀千秋 ——古藺峰岩吳氏文化初探
2016年5月1日,對於瀘州市古藺縣雙沙鎮陳坪村峰岩村的村民來說是一個特殊日子。重新布置一番的「吳氏宗祠」在掛上「三讓堂」牌匾後以一種更加有文化傳承的味道亮相於世人眼前,這在這個吳姓古村落的村民看來,是一件極為有意義的事情。峰岩古村落的吳氏後人近五十餘名聚集在中祠歡呼雀躍,鞭炮齊鳴,感受著濃厚而優良的吳氏家族文化帶來的驕傲與喜悅。
吳氏後人聚集在「三讓堂」(丁一攝)
瀘州市文聯主席虞潛為吳氏宗祠題寫「堂號牌」——「三讓堂」
此次是瀘州市文聯主席虞潛第三次來到該村,為讓村民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在掛牌結束後,虞潛還為他們講述了吳氏文化,特別是「三讓"家風和至德文化以及吳姓起源及世系傳承等。
「三讓」堂的來歷
古公亶父是軒轅黃帝第15世孫、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孫,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按祖制古公亶父的王位應傳給長子泰伯,泰伯看到季歷的兒子姬昌賢能,也看出父親古公有把王位傳給季歷、再傳給姬昌(周文王)的意思 ,泰伯、仲雍因而借故外出採藥避居吳山,讓季歷接受王位,此為堅持不受,此為「一讓」;古公病逝,泰伯、仲雍回周原奔喪,季歷勸慰泰伯繼承王位,泰伯堅持不受,此為「二讓」;泰伯遠走高飛,定居江蘇無錫梅里,開拓新天地,並傳言要姬昌繼位施政,此為「三讓」。文王傳位武王(姬發),建立了長治的周朝。
在史上,總是爭權奪利,戰亂不休;在民間,有人為爭父母遺產,吵鬧不讓,而泰伯「三讓」,禮儀興邦,家風流傳,光耀千秋。因此,吳氏堂號就叫「三讓堂」。
《吳氏族譜》介紹「三讓堂」
虞潛為吳氏宗祠撰聯 -------三讓家風傳萬代,至德文化耀千秋
至德文化的來歷
3200多年前,古公亶父是一位優秀部族首領,生泰伯、仲雍、季歷三子。泰伯「三讓」王位,去開創勾吳國,得「吳」姓一世始祖;泰伯廟和泰伯墓作全國重點文物得以保護;泰伯以謙讓、仁愛、忠孝、開拓、創新名垂千古,史稱為「至德文化」。
吳泰伯的風範用於治國,禮儀天下,興周滅紂,周朝一統800年,為有史以來延續最久的王朝。孔子稱泰伯「讓賢」為「至德」(最高的道德),司馬遷列為泰伯第一世家,這種精神叫「至德文化」或「吳文化」。海內外宗親紀念吳泰伯,稱為「吳文化節」。
虞潛為吳氏後人講「吳文化」
虞潛為吳氏後人講「吳文化」
吳姓源流考
泰伯者,姬姓吳氏至始祖,黃帝二十六世之孫也。黃帝生少昊,昊生喬極,極生帝嚳 ,曰高辛氏,有四妃:次妃陳鋒氏,女名慶都,生堯,三妃有娥氏,女名簡狄,生契,四妃女取貸氏,女名常儀,生摯。其元妃曰姜螈 ,有邰氏,女出郊邑煙祀上帝,見巨人跡 ,炊然見之,遂振動有娠 ,屆期生子,以不為祥,棄之隘巷,平林寒冰皆不死,姜覺而收養之,因名為「棄」。及長能相土,宜植五穀,堯舉為農師,教民稼穡 ,天下享其利,封之於邰 ,為后稷官,別為姬姓,妃韓結氏,生婺璽,璽生抒望,望生不窟。當夏時不務稼 ,遂失官守,奔戎、狄之間生鞠陶,鞠生公劉,修后稷之業,教民積倉裹根,往遷於函,生慶節,節生皇仆,仆生恙弗,弗生毀愉 ,毀生公非、非生辟方,方生高圍,圍生侯牟、牟生亞圉,亞生雲都,都生太公、公生組紺,紺生諸執,生工叔鉏,工叔鉏生古公亶父。復修世業,積德行仁,國人戴之,是時狄人屢侵,事之犬馬珠玉皆不得充,遂同妃姜氏去邠邑於岐山之下居焉,國號周,時商漸衰,周日強大,古公生與三,長泰伯,次仲雍,三季歷,而歷生子昌,有聖德,古公欲傳位季歷以及昌,泰伯微窺其意,因古公病,與弟仲雍託為採藥,逃之荊蠻,發紋身,試不可用。及古公舉,泰伯,仲雍歸國赴喪,哭於門外不應,復還荊蠻,季歷乃主,故孔子稱泰伯為「至德」。季歷卒,子昌周文王立。三兮天下有其二,昌死子發(周武王)立,克商而有天下,封古公為太子。季歷為王,季昌為文王,求泰伯仲雍之後,得周鋼時己君吳氏,因而封之,初泰伯之逃荊蠻,也居於梅里,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千餘家,立為吳。泰伯,吳名實始泰伯,前此未有其號也,故序世系者當以泰伯為始祖雲。
村民在為吳氏宗祠掛上吳氏文化展板(丁一攝)
白話講述吳姓起源故事:
泰伯是姬姓吳氏的始祖,黃帝的第二十六世子孫。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囂這一支傳遞下來的。玄囂的第四代孫高辛氏帝嚳做了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詩經》記述了關於姜螈生周族首領棄時的傳說。 相傳姜螈一天出去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出於好奇,用腳踩了一下,回家後竟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螈對此又驚又怕,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丟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後有牛羊來餵養他,樵夫來解救他,大鳥用翅膀溫暖他,致使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螈認為一定有神靈保佑他,於是就決定抱回去撫養,並因此為之取名「棄」。棄小時非常聰明,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成年後非常善於農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塊地適合種什麼莊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紛紛效仿他,堯尊他為農師。他曾協助大禹治水封之於邰為后稷官,別為姬姓。
傳至不窟之時,正值夏代末年,《史記·周本紀》記述說:「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窟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說的是夏代末年政局混亂,周族首領不窟不再做夏農官,他率部族遷徙到了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區。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間,經常受其騷擾,不窟后稷之子,不窟是一位遊手好閒之徒,不服正業使政衰失國,遂失其官,因而逃竄到西北戎狄其後生一子為鞠、鞠生公劉。公劉時期,周部落為躲避戎、狄的侵擾,又舉族遷居到豳地(今陝西彬縣一帶)。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這裡恢復了祖先的農耕傳統,農業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劉領導下開始了復興,《史記·周本紀》描繪了當時周人富足的社會情景:「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歸焉」。
從不窟到古公亶父十七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斷地奔竄、遷徙之中,但他們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亂。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鬥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周人自古公亶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亶父去世後,應由長子泰伯繼承王位,如泰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泰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趁古公亶父生病之機,和仲雍借口外出為採藥,離開了周原。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髮,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泰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
周初,泰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泰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後,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建立起了強大的吳國,因而受到當地土著吳人的普遍歡迎,紛紛前去投奔。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泰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仁義之德所感化,自願擁立泰伯為君長,泰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不已,因泰伯所居處屬吳地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故泰伯在這裡的姬姓國家稱「勾吳」簡稱吳。泰伯恐怕戰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營造了一座城市,人們在城裡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泰伯無子,他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泰伯葬於無錫梅里,後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古藺峰岩(丁一攝)
古藺峰岩(丁一攝)
古藺峰岩·吳氏文化(丁一攝)
古藺峰岩·吳氏文化(丁一攝)
※玉文化貫穿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火生六百載 焰接五千年:欽州坭興陶、古龍窯和背後的文化傳承
※古代文化歷史殷墟玉器
※裴柏村家風文化的啟示
※雲龍山有佛教文化,從北魏到清代,文化古迹眾多
※龍文化——柳州的龍文化
※姓氏文化酒之「李」氏
※中華古代傳統文化淵博與偉大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祭祀文化
※茶文化 紫砂大家馮桂林
※古代文化中的「三從四德」
※文人雅士眼中的茶 茶詩與古代茶文化
※龍鳳文化節:古老而又清新的中國風
※古都洛陽:「道林三百眾 書院一千徒」 中國古代輝煌的書院文化
※《曾國藩家書》與曾氏家風文化
※圖解上古十大神器排名,黃帝軒轅劍只能排第二?-文化|傳統文化|神話傳說|玄幻修仙
※中華古代文化
※馬仙文化旅遊節 弘揚傳承「忠孝文化」
※王立军:汉字与古代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