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老李一咬牙,一跺腳,用一個月的工資給心愛的女人買了一條漂亮的裙子。——看這句話,老李是個好男人。然而,如果我們知道老李已經有妻兒,這條漂亮的裙子並不是給妻子買的,而是給小三買的,那麼,老李的好男人形象也就被顛覆了。


講這個例子只是一個引子,說它的目的,只是說明看待歷史事件時,必須了解相關背景,脫離背景而單獨地「就事論事」,就難免會產生一葉障目的誤解,比如近代歷史上中德兩國的關係。


在近代歷史上,中德關係極為特殊,尤其是納粹上台之後,兩國於20世紀30年代開展的經濟軍事方面的廣泛合作,更是被很多人奉為「國際友誼」的典範,比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與德國合作的密切程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德國的軍事代表團充當了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改組了蔣的軍隊,協助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為中國提供了大量貸款,等等。

這段歷史確實存在,對此我們並不否認,然而,正如剛才所說,這段「國際友誼」並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了解這段歷史,就必須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否則就會把它簡單地歸結為「友誼」。接下來,我們將嘗試著分兩個階段來講述這段歷史,即納粹上台之前與上台之後。


納粹上台之前:1921—1933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在中國扮演的角色是侵略的急先鋒,爭奪中國的資源有它,傾銷商品有它,掠奪經濟利益有它,劃分勢力範圍(膠州灣)還有它……作為對侵略者的回應,中國對德國的態度毫無懸念地是敵視。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一戰過後,德國淪為戰敗國,海外殖民地被強國瓜分,所有的海外利益被剝奪殆盡,就連本國的工業區也被強國佔據。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歷史的弔詭之處也就在這裡——當德國以侵略者的姿態出現時,中國的態度是敵視;當德國淪為戰敗者的時候,中國反而對它敞開了合作的大門。


箇中原因不難理解:第一,德國的在華特權被取消了,一戰之前,在華的德國人有各種特權,橫行無忌,一戰之後,特權喪失,德國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必須以平等的姿態和中國人打交道,與英、美、日等盛氣凌人的強國相比,中國顯然更願意與德國來往;第二,兩國在國際格局中同樣處於弱者地位,都被排除在國際秩序之外,都遭受「不平等條約」的壓制,因為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都被剝奪了(包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兩國不存在直接的戰略衝突和地緣政治衝突,這就等於在客觀上為彼此的平等合作奠定了基礎。


顯而易見,這種合作是建立在同病相憐的基礎上,這也是兩國在此後的許多年裡能夠進行長期合作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一戰之後,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代。從1921年到1927年,是德國尋求在華髮展的探索期,其間,中國處于軍閥割據的狀態,是全世界最大的軍火市場之一。由於投資環境不穩定,德國工業界並沒有在中國進行大規模工業投資,而是傾向於傾銷軍火產品,在各個軍閥之間周旋,坐收漁利。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了中國,德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合作對象,那就是俄國。當時,德國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孤立,急需開拓國外市場;俄國是西方列強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正在進行經濟建設,急需外部援助和工業技術方面的支持,國內局勢比中國穩定得多。無論從政治角度來說,還是從經濟角度來說,德俄進行合作都是順理成章的,合作廣度和合作深度也是中國不能比肩的。


中學時代的歷史書告訴我們,中山先生在世期間與俄國的關係極為密切,其實,除了俄國,他與德國也走得很近。由於德國不像俄國那樣具有強烈的沙文主義形態,在一定程度上,中山先生甚至和德國要走得更近一些,他去世之後,蔣介石延續了這條路線,步子邁得更大,一方面是由於蔣對俄國有成見,思想上的抵觸使得彼此的合作並不是很愉快;另一方面是由於蔣本人對德國很有好感(他從青年時代就對俾斯麥的鐵血政策頗為服膺),德國先進的軍事體制和工業基礎,更是讓他極為羨慕。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從1927年到1933年,是中德兩國關係的鞏固期,雙方展開了廣泛合作,德國先後向中國派遣了多個顧問團,既協助國民政府改組軍隊,提供軍事裝備;又協助國民政府進行工業建設,但這只是一種利益互換關係,不能從感情角度去理解它。


關於德國顧問團,歷來有些誤解,很多人認為這是德國古道熱腸,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那段時間裡,德國顧問團在某些方面確實對中國有貢獻,我們不否認這一點,不過我們得知道,這些顧問當中的大多數人還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充當德國工業界的代表,為德國取得在華利益牽線搭橋。正如曾經擔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的陳友仁所言,德國人的想法就是「將中國改造成德國產品的巨大市場」。

納粹上台之後:1933—1938


1933年,納粹開始執掌德國政權,明目張胆地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整個德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軍工廠。雖然在幾年之後,中德兩國將在國際局勢中以敵對姿態相見,但是從1933年到1938年,卻是兩國外交關係的「蜜月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頗為具有諷刺性的局面呢?這就得說到九一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政府的工業建設計劃迅速向國防工業的方向靠攏。雖然國民政府傾向國防工業的目的是為了在未來抵禦外侮,而納粹德國傾向國防工業的目的是為了在未來發動侵略,但是在國防建設方面的互補性利益需要,卻將兩個國家緊緊地捆綁到了一起。也就是說,只有在擴軍備戰的過程中,兩國才有各取所需的可能。


納粹德國有先進的軍工製造技術,可以生產大量武器,但是這些武器不能全都積攢在軍火庫里,必須把一部分銷售出去,變成經濟利益,才能維持生產鏈條的運轉。這些軍火能賣給誰呢?

在希特勒的計劃當中,西方列強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成為戰場上的敵人,把自己的武器賣給敵人是愚蠢的,所以西方列強不予考慮。其次是俄國,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與俄國的聯繫很緊密,但是希特勒從上台初期就決定中斷與俄國的一切聯繫,一方面是由於他認為俄國是思想上和種族上的敵人,兩國在未來必有一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俄國的工業基礎已經奠定,幾乎處於空白的國內市場已足以維持本國經濟的騰飛,希特勒認為與它合作很難獲利。於是,在德國的經濟策略當中,原來僅次於俄國的中國,就「作為蘇聯的替代國,日益顯現出它的重要性」,成了納粹德國最為重要的軍火出口國。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從1933年到1938年,早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就存在的顧問團,仍然在發揮作用,與之前相比,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所起的作用甚至更大,在軍事領域尤其如此。有的朋友反映我們的文章總是太長,看不下去,所以這段歷史不再贅述,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檢索漢斯·馮·塞克特、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以及合步樓協議。


對於這段歷史,我們想說的仍然是在之前說過的一個觀點:不要把這段歷史腦補成友誼,當時的國民政府和納粹德國是簽了協議的,約定了軍事物資購買和軍事人員培訓方面的事宜,從本質上說只是一來一往的買賣,並不存在感情問題,更沒有希特勒偏愛中國這一說。


事實上,早有跡象表明(可參考《我的奮鬥》),如果非要在中國和日本之間選擇朋友,希特勒更願意選擇將會在亞洲發揮重要作用的日本。在他的戰略規劃當中,未來最有可能與德國平分世界或者爭奪霸權的也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另有,納粹上台之後,做的是兩手買賣——向中國提供工業技術、軍事技術和貸款的同時,也給予日本同樣的支持;向中國提供支持時,德國居於強勢地位,而向日本提供支持時,德日兩國的地位則是平等的,在某些方面,納粹甚至向日本做出了中國難以企及的讓步,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德日兩國的聯繫更是極為密切,「至於中國人本身,希特勒決不因中國某些人對他的諂媚而給予回報」。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從1933年到1938年,中德兩國的貿易主要採取的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即德國給中國提供武器裝備,中國給德國提供礦產資源。一戰期間,煤炭是德國唯一能夠自給自足的戰爭原料,它所需要的其他原料當中,85%的石油、80%的鐵礦、70%的銅、90%的錫、95%的鎳、98%—99%的鎢和銻、20%的糧食都來自於國外。策劃二戰的納粹政府認為,在原材料方面,德國永遠不會實現自給自足,要想發動戰爭,就必須事先積累資源。中國可以提供給德國的礦產資源當中,鎢(製作精製鋼的特殊材料)和銻(製造彈藥的特種材料)的產量是驚人的——中國的銻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60%,幾乎不含難以去除的雜質,質量很高,純銻的含量高達55%—60%;中國的鎢產量佔據世界產量的將近50%,有些鎢礦產區是露天的,便於開採。


1937年,中日兩國的關係急劇惡化,盧溝橋事變之後,納粹德國積極調停中日關係,阻止事態進一步擴大,這也被很多人誤以為是納粹德國偏向中國的證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納粹德國之所以如此熱心,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德國與中國在經濟方面有很多合作,一旦中日矛盾激化,德國的在華利益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礦產資源的進出口;第二,德國並不想讓日本把實力「浪費」在中國戰場上,而是想利用日本牽制蘇聯。


德國調停期間,日本先後三次提出答應調解的條件,即內蒙自治、華北特殊化、上海交給國際共管。納粹德國對此毫無異議,並且敦促中國答應日本的條件,以息事寧人。然而,調停結果還沒有出來,日本又緊跟著發布了一個外交聲明,稱日方很感謝納粹德國的斡旋,同時,日方將拒絕承認國民政府。這份聲明發布一個多月之後,希特勒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稱德國將「尊重現實」,承認「滿洲國」。1938年6月,德國國防部下令禁止對中國輸出軍火,7月,全體德國顧問團回國,兩國關係開始破裂。


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1921——1938


為什麼此前與中國「邦交」甚好的納粹德國會突然翻臉不認人呢?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說到時代背景。因為就在1938年3月,德國開始走上了武力擴張的道路,佔據了奧地利,英法兩國認慫,採取綏靖政策,決定犧牲小國利益,把禍水引向蘇聯,進一步刺激了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的野心。就是說,希特勒之所以拋棄中國,就是因為他不再需要依靠中國的資源了,以前搞資源需要以物易物,需要購買,現在好了,不需要費這麼多事,直接在鄰國動手搶就可以,這麼多地方都可以搶到資源,中國還算啥?當然得一腳踢走。


即使在納粹德國明確表示將拋棄中國的前提下,國民政府依然存在幻想,希望得到德國的援助。然而,慘痛的事實很快就會讓它清醒過來: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納粹德國公開同意把中國交給日本宰割;1941年7月,納粹更是藐視國民政府,公然承認汪精衛偽政權。至此,國民政府被徹底激怒,中德兩國的外交關係徹底破裂。


微信公眾號:閱過邊界(yueguobj0214)

您可能感興趣

1939年納粹德國佔領波蘭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80年代德國新納粹製造的爆炸案 243人傷亡 武器有18卡車
1939年美國數萬納粹分子紐約大集會
1937年,瘋狂的納粹@柏林
編號24447的納粹集中營少女——安娜·希內爾
兇殘的海狼,納粹德國潛艇U-552號
1945年美軍轟炸柏林,加速納粹德國投降!
1971年的今天:納粹德國陸軍元帥威廉·李斯特病逝
1933年的今天:納粹焚燒禁書
1939年納粹分子在美國紐約集會的罕見舊照片
納粹德國曾計劃製造二戰版「9.11事件」
揭秘納粹時期風靡德國的新娘培訓班,生4娃賺1000馬克
柏林逾500名新納粹分子上街遊行 39人被拘
這個德國納粹挽救了25萬中國人
發送德國納粹投降快訊的記者在美國去世 享年101歲
1946年聯軍處死納粹女戰犯全程
1945年蘇聯紅軍進攻納粹德國 戰爭紀實老照片
美國文件解密 納粹德國先於美國於1944年試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