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話宰相:明只一相 張居正是也

千古話宰相:明只一相 張居正是也

>千古話宰相:明只一相 張居正是也

諸葛亮

千古話宰相:明只一相 張居正是也

張居正


宰相,作為古代政治制度中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權力,其尊榮顯赫之地位,四海之民莫之能比。然在不同的時期,宰相之官稱亦不相同,被譽為「華夏第一相」的管仲,便是以齊國上卿(國相)之身份輔佐齊桓公改革,一舉奠定了齊國「春秋第一霸」之地位。

春秋之後,便是七雄並列的戰國時期,而縱橫家蘇秦的出現,使得這段歷史無疑有了更為生動的解讀。以一人之身兼佩六國相印,單以數字論,蘇秦堪稱古今宰相第一人了。「腳踏兩隻船」歷來是為人所詬病的,但蘇秦的過人之處卻在於,他是光明正大地朝秦暮楚,行謀略之事。他在遊說秦惠王「連橫」不成後,轉而改弦更張,又以「合縱論」遊說六國,竟然還真是讓他成功了,一躍而成為六國之共相,以致「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然所謂「擅泳者必溺於水」,蘇秦一生周旋於各國之間,後自燕去齊,因行反間之計,而落得個死無全屍之下場。


秦統一六國後,確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即輔佐皇帝、總攬朝政,且使之成為正式官制。秦亡後,漢初沿襲了秦的宰相制度,丞相統率百官,集決策、司法、行政各項大權於一身。西漢初期的丞相蕭何,曾跟隨太祖劉邦南征北戰,「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其功冠眾卿之首,有「開國第一侯」之稱。劉邦攻破咸陽城後,當諸將皆為秦宮的金帛財物和美人動心之時,唯獨他想著將秦丞相御史府中有關國家法令、戶籍、地形等圖冊檔案統統收藏起來。正是他的這一遠見之舉,使得日後楚漢相爭之中,為劉邦能夠憑藉對關塞險要、人情風俗的了解,制定出正確的戰略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然而,劉邦平定天下後,卻大肆屠戮功臣,蕭何雖高居丞相之位,卻亦是如履薄冰,不但不敢有半點集權之動作,甚至不惜自污以求保身。但他卓越的治國才能和政治遠見,使得他去世後,繼任丞相的曹參「舉任無所變更」,一切公務悉照舊章,而天下太平,因此後世亦有「蕭規曹隨」之說。


相權達到最強盛期,乃是文、景二帝之時。文帝寵臣鄧通,因怠慢丞相申屠嘉,而被檄召至丞相府,欲以「大不敬」之罪斬首,鄧通大懼之下,磕頭告罪以致出血,而丞相卻依然怒氣不消。後在文帝說情之下,鄧通才得以無事。史書記載,鄧通既至,為文帝泣曰:「丞相幾殺臣。」可見其時丞相的權力之大,在皇權面前,亦可分庭抗禮。名相陳平亦是開國功臣之一,因精於奇謀善變,而立下不世功勞。然高祖、呂后在世時,陳平只能唯唯。後來,他聯合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匡扶漢室,迎立代王劉恆為文帝,其聲威更是達到極點。庶子登位,本就底氣不足,何況文帝天性仁厚,面對陳平、周勃這樣的元老級功臣,自然十分謙讓。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來,為加速中央集權,一邊在地方實行推恩令削藩,一邊在中央壓制相權。他頻繁黜殺丞相,且縮短丞相的任期,使之難以坐大結黨。漢武帝一生,共任命十三位宰相,然而得到善終的卻寥寥無幾,故公孫賀被任命為相時,竟嚇得不敢受印綬,跪拜不起。但劉徹這個人,可能少年登基,受竇太后壓制多年,一旦皇權完全在握,根本就是為所欲為,絕不允許有臣子逆其半分。所以可憐的公孫賀縱使不情願,亦只能戰戰兢兢地登上了相位,且最終未能避免被殺之命運。終武帝一朝,只有宰相公孫弘,因任相時年歲已高,且出身低微,故能一直寵信不衰。

東漢時以大司徒、司空、太尉為三公,共掌政事,備位宰相,實權已移至尚書台。譬如有「五卿七相」之稱的胡廣,有其名而無其實,歷事六朝,史稱「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卻只能奉行中庸之道,唯求自保也。直至東漢末年,曹操罷三公,置丞相,所以世稱曹丞相。


中國傳統文化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丞相絕對稱得上一號反派人物了,雖則他雄才大略,但民間之評價卻歷來是貶損有加。譬如在京劇演出中,素以臉譜化來體現一個人的忠奸與好壞,而寓意奸詐陰險的水白臉,其代表人物歷來公認為曹操,可見世人對曹操的醜化已是不遺餘力。同樣是以丞相之名,而行天子之實,曹操為天下所詬病,而諸葛亮卻不論是生前還是身後,卻為世人推崇備至。


諸葛丞相能夠大權獨攬而天下不忌,主要還是因為名正言順。後主劉禪是大家公認的無能之輩,而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甚至有「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遺言留下。君信臣至此,古今少有也,而諸葛亮亦不負劉備之所託,一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回報了劉備的知遇之恩,前後兩篇《出師表》即是其忠心輔佐的最好體現。同時期的孫權亦盛讚他「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可見他忠君之竭誠,才幹之出眾,已是何等深入人心!


隋、唐時期,以三省長官取代三公,成為宰相。唐初宰相沒有文人、武士之限制,房玄齡、杜如晦是文人為相,而李靖是將領出身。武則天執政之後,科舉取士成了選拔官吏的主要渠道,而宰相之位置則逐漸為科舉進士所把持。唐朝名相輩出,僅貞觀年間就有數位,而後世史學家在評價這些名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他輔佐太宗平定天下,並參與玄武門之變,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語)。他的最大特點便是善謀,而另一位宰相杜如晦則處事果斷,難得的是,二人才高卻不相妒,反而能夠同心輔政,故亦有「房謀杜斷」之稱,此二人堪為後世良相之典範。


到了宋朝,「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但相權較之與漢唐時期,已然差之甚遠。宋太祖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遺詔,且不涉謀逆,刑不上士大夫。然而,恰恰在「開明」的宋朝,將有宰相制度以來,宰相曾獨享的禮遇,即「坐而論道」的資格給取消了,更別說漢唐時開國名相甚至有佩劍上殿之殊榮了。陳橋事變後,宋太祖黃袍加身,後周范質、王溥等宰相迫於形勢勉強擁立他登基。然他們雖留任宰相,但相權卻受到極大之限制,某日議政時,宋太祖更是趁范質、王溥不注意,撤去了宰相的座椅,從此他們只得與百官一樣,都是站著與皇帝議事了。此後,終宋一朝,宰相們也都不復享有這種有別於百官的特殊待遇,在皇權面前,只能俯首聽命而已。

對讀書人而言,宋朝提供了相對開明、寬鬆的政治環境,所以,這亦是一個名相迭出的朝代。像「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大事不糊塗」的呂端、「澶淵退敵」的寇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主持熙寧變法的王安石,都堪稱一代名相。其中人稱「拗相公」的王安石,曾兩度拜相,雖因主持變法而成為歷史爭議人物,但其出發點卻是為了富國強兵,改善國家積貧積弱之境況。後來新法雖被廢,但王安石不畏流俗、心懷天下的改革精神卻是值得後世之人敬重、仰望的。


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是明初的胡惟庸,他的結局非常悲慘,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十三年,以「謀不軌」之罪誅其九族。此後,太祖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作為顧問,並下令後世不許再設丞相。這項舉措,在加強了專制皇權的同時,亦標誌著在中國施行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正式結束。有明一代,雖成立內閣,亦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並非正式的官僚機構。


相權歸於皇權之後,使得萬曆年間的一位猛人,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且有「大明脊樑」之稱的張居正,雖功在社稷,卻亦飽受當世之人的攻訐。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然張居正雖位列內閣首輔,但畢竟不曾真正擁有宰相的權力,而他為了改革能夠順利推行,行使的卻是相權,亦即是今日之皇權。故他當國十年,所攬之大權,卻是萬曆之大權,故有明一代,又稱其為權臣,認為其有竊權、專權之嫌。這也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說他「專權亂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且殘害其家人之緣故。然謀深如張居正者,又如何不知自己之尷尬處境,可正因為他心懷天下、有謀國之忠,才明知自己「所處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哪怕粉身碎骨,亦渾然不顧了。不過,明朝皇帝所吝於給張居正的肯定,由歷史予以正名,他不但有「救時宰相」之歷史評價,甚至清初有人說: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

您可能感興趣

爺孫都是宰相,一個是忠義之相,另一個卻是奸相而且非常丑
張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龍床
明朝,有人這樣當宰相
他是唐朝武則天的宰相,但卻坎坷一生!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古代宰相還有一正一副,還有一些可能位同宰相的官員!
大唐王朝一共有三百多個宰相,司馬光卻只服他一人
明朝最聰明的妓女,只說了兩句話,讓三位宰相級男人肅然起敬!
連皇帝都怕的宰相,卻把大奸臣送上了宰相之位,真相如此嘀笑皆非
明朝大宰相胡惟庸,是被蚊子咬死的?
太原一座千年古墓,專家認定是宰相墓,異常興奮,挖開一看傻了
包拯沒做過宰相,卻為何被稱為相爺?
一個被喝酒耽誤的宰相,也只在宋朝才有這樣的奇葩
詩仙李白的悲劇:明明是詩人的命,卻做著宰相的夢
明朝當「宰相」,得有這功夫
朱元璋废除的其实是“丞相”,而非“宰相”,二者有何区别呢?
宰相:我看此人談吐不可能當宰相啊?相士:我說的是命,不是才!
一句玩笑話,毀掉一個大宋宰相,不會說話的人進來看看
張宰相被姚宰相算計,貶為刺史,姚宰相死後,張宰相卻為他寫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