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又專:略論宗教世俗化對其社會功能的影響

孔又專:略論宗教世俗化對其社會功能的影響

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經濟生活的現代化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傳統的宗教觀念,導致宗教神聖性逐漸衰退,亦即世俗化。這使得傳統的宗教價值體系正日益減弱,並進而對宗教的社會功能演化產生影響。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一種文化現象或思想體系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宗教的產生、發展也都根植於社會經濟生活的沃土之中,遠古時期,由於生產條件欠缺,生產力水平的極其低下,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某些自然現象無法作出科學解釋,從而產生靈魂觀念直至人格化的神聖,這些因素,構成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起源。宗教反映著社會存在,其思想根源存在於世俗社會之中,時刻受世俗社會思想和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宗教思想也對社會生活起著反作用,一定的宗教思想也總是影響著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類生產,並制約或推動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發展。在宗教發展中,產生於人類生產活動的人格化的神聖逐漸被認為是一種超越自然和人類社會之上的力量,它永恆不變,影響和主宰著人類生活,而這些宗教思想及相關哲學也被認為是永恆的法則,人們依靠它的指示來完成社會生產和人生歷程,這樣,宗教就將產生於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一種經驗性的情感體驗上升為一種神聖的秩序,將以經驗為根據的歷史和經歷,變成了超越經驗的必然,人類存在的無數偶然事件變成了神聖法則不可避免的形式,宗教將人與其創造的世界的關係顛倒了。這種關係的顛倒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結果,是一種文化精神的活動。人一出生,大自然及既存社會都以外在化的形式獨立於個人之外的。人們必須通過不斷的主體和精神的活動,將自己的存在傾注於世界,使自身融於社會之中,將被前人客觀化了的物質和精神產物納入自身的意識。每個人都得接受社會對人的指導、控制和保護,如果與社會背離,個人就會喪失其身份和意義,陷於一種無意義的恐怖之中,因此,宗教是針對人體的先天結構的未完成性所作的秩序化和法則化作用,它產生於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同時又超驗於個人之上,具有終極意義,它是「一種用神聖的方式來進行秩序化的人類活動」①,是將整個宇宙設想為對人來說具有意義的大膽嘗試。


宗教是人類獲取意義和秩序的精神依託,是使人類免於混亂和無意義之恐怖的屏障,而意義和秩序又恰恰不過是人類活動的產物。這種關係決定了宗教只是一種人類生存的方式,即被虛幻化的宗教神界與現實的人界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人們在建立充滿神性的宗教世界的同時,首先必須建設現實的生活世界,即人們不僅要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更應關心現實生活,因此,世俗化的根本產生於最古老的宗教源泉之中。「世界擺脫巫魅在『舊約』中就開始了」、「而新教為世俗化充當了歷史上決定性的先鋒」②。新教形成於西歐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和發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候,正進行著資本主義取代封建專制制度的重大社會變革。基督教在當時西歐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和思想體系,必須回答時代提出的種種問題。因此,它的理論並不僅僅談及來世和彼岸,而更多的是涉及現實,包括社會生活各方面問題。


十六、十七世紀的宗教改革在西歐歷史發展的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使基督教世俗化。馬丁?路德提倡基督徒應該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不要象修道僧人那樣逃避責任,脫離現實,要在現世的活動中為上帝服務,在現世實現自己的拯救和人生的價值。加爾文更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認為通過改造社會在此世建立上帝之國,就是榮耀上帝。他鼓勵人們以積極的精神去從事每項工作。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是從教義上促進宗教世俗化,造成深遠的影響。


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大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十九世紀末肇始,在科學進步和時代潮流的衝擊下,世界各大宗教力求與現代化同步,又出現了宗教神學多元化、宗教神權淡漠化、宗教生活民主化、宗教信仰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現代化等世俗化潮流。

就中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是積極入世的,是重人性、輕神性的。宗教始終沒有占居主導的地位,也沒有象西歐和阿拉伯那樣的宗教狂熱,很容易接受世俗化的思潮,佛教和基督教要在古代中國立足,不得不迎合世俗社會的政治主張、宗法思想、道德觀念,這不能不說是世俗化的一種表現。中國禪宗,就是一種世俗化的佛教。


本世紀以來,我國的各大宗教在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影響下,也緩慢地發生了變化。建國後隨著社會的重大變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逐步發展,我國宗教越來越強調它們的教義應該是關心在人世間建立公正、平等與美好的生活,將它們的根本信仰同改善現實社會的狀況、改善群眾生活密切結合起來。宗教界還提出「愛國愛教、榮神益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以及建立「人間佛教」的主張③。


可見,宗教世俗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這個歷史過程雖然古已有之,但主要是同社會現代進程有密切聯繫,它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一個不可避免的方面和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進程的產生和發展,宗教世俗化過程或早或遲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逐步發生。


因此,宗教世俗化仍是由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決定和影響的,而隨著社會生產和工業的發展,世俗化從經濟領域不斷向其他社會領域擴張滲透。這種趨勢,使宗教向制度和秩序中最公開和最私有的方面,即國家和家庭兩方面分化。也就是說由於政教分離,國家不再代表曾由統治地位的宗教制度的強制力量,宗教在現代社會中是被人們非強制性的、自願的接受的,這種私有化的宗教,無論對於接受者來說是如何真實,卻已不可能完成宗教的傳統任務,建造一個能夠賦予每一個人的終極意義的大同世界,就宗教是共同的而言,它已缺乏真實性;就其是真實性的而言,它卻缺乏共同性,這種狀況引起宗教傳統任務的改變,即宗教社會功能的改變與適應。


韋伯對現代社會的精彩總結大致可表述為:「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總之是世界祛除巫罔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命運,是一切終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從公眾生活中隱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領域,或者流於直接人限關係的博愛。」④這句話是對世俗化的全方位概括,也是指明了宗教在世俗化進程中其社會功能的變化。


首先,人類經濟、社會及文化活動創造的既存世界,它對於外在化的個人之意義及其秩序的合理性的論證需要一種手段。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經濟如何發展,個人的經驗性體驗,如惡夢、病痛及死亡總會發生,天災人禍也總是存在,痛苦與不幸的體驗總是伴隨著人的一生,而宗教就將這種經驗、不幸說成是需要的,是命定的,具有意義的,因此,宗教雖然不能提供解脫痛苦的真實途徑和現實幸福,但能夠提供終極意義,滿足受苦難者的精神願望,因此,在世俗化進程中,現代經驗科學的世界觀雖然取代神秘的宗教世界觀成為人們征服自然,建造世界的主要手段,但是,宗教卻提供了一套「把人與其生存的終極條件聯繫起來的象徵形式和行為」。


其次,世俗化的進程促使人們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神至高無上,神主宰一切」的觀念有所淡漠,但同時,重視個人價值,尋求個人幸福與獨立發展的觀點增強了,於是宗教道德成為宗教對社會產生作用與影響的重要方面,宗教在宣揚其基本教義的同時,大力宣道德規範,宗教義理所躬行的「眾善奉行」,內心平安,撫孤恤貧,益壽延年,修身養性等思想被社會廣泛認同,作為對社會道德重建的有力促進和補充。


總之,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人們日益注意今世幸福,對世俗利益熱情增加,宗教感情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費爾巴哈曾一度把宗教本質歸結為人與人之間意情的關係、心靈的關係,這雖然忽略了其經濟基礎,但在人際關係比較冷漠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入教並非是信神的存在,也並非追求飄渺的天國,宗教更多的是人們於尋求自身的情感交流和寄託中發揮作用。


(① ④(美)彼得?貝格爾著,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頁、第16頁、第16頁。③陳麟書、陳霞:《宗教學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頁)

(孔又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1級碩士研究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駱駝祥子
中國最早道觀喬遷52年後首修完工
十年來國內傣族研究
客家絕技「五華提線木偶」東南亞巡演
《世間最美的情郎:倉央嘉措傳》
您可能感興趣

傳媒娛樂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謠言對技術風險的社會放大!
論兒童社會之教育
御宅族文化如何影響日本社會
其實,體育老師不僅教數學,還教語文、社會、思想品德
遊戲攝影正在討論一些更嚴肅的社會問題
佛教的本土化影響中國社會全貌
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體系背後的判定邏輯:犬儒思想、去政治化、技術化
假教門人對宗教的危害最大,其次才是社會
趣聞:攝影師們用技術也能讓你分不清社會的現實與虛幻
社會模式的提升關鍵在教育,如何構建新型的社會文明?
智能決策和社會分析新技術
電視劇上絕對不會演的真實晚清社會
讓孩子了解社會媒體化影響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各種教育理論,他們真的懂教育嗎?
社會文化地理環境對飲食文化影響
社會主義會解決種族歧視問題嗎?
童年社會經濟狀況影響心臟功能